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孔予论友谊     
友谊,是美丽的词藻,崇高的字眼,文明的标志,也是共产主义者和一切革命者的美德。我们中华民族素来是崇尚友谊的民族,我们中国人民历来是珍重友谊的人民。翻开我国文物典籍,遍载着歌颂友谊的诗篇。《诗经》说:“嘤其呜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小雅·伐木》)《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相似文献   

2.
一位外国哲学家曾这样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友谊问题是仅属于道德领域的问题。”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如何交友,怎样认识和看待朋友之间的友谊,这本身确是一个道德问题。不仅友谊的缔结,需要道德的指导,而且友谊的发展和巩固还要靠道德来维系。反过来,友谊产生以后又会对道德发生影响,真正的友谊会促进人们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梁涛先生“《大学》早出新证”一文有几个疑点。其一,梁文说:“在《中庸》中也有多处文字与‘修、齐、治、平’的思想相近,如: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第二十章)①按《孟子》中有一段文字几乎完全与此相同: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  相似文献   

4.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论述过友谊,亚里士多德把友谊分成三类:一类是出于实用的目的选择朋友,一类是为了消遣和娱乐而建立的友谊,第三类是出于对朋友优点的羡慕和尊敬而建立的友谊。这种分类是否适宜于儿童呢?交友和保持友谊是否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 《论语》《侍坐》章中,孔子令弟子们各言其志,却唯独倾心于曾皙的回答。孔子何以“与点”?这已成为“两千年来争论不决的一件公案”(徐复观语)。前人的说法多是猜测:何晏《论语注》引周氏语曰:“善点独知时。”邢昺疏曰:“善其独知时而不求为政也。”这本来是合乎情理的推测,刘宝楠《论语正义》却将其批驳一通:“若以《鲁论》所说,则点有遗世之意,不特异三子,并与孔子问意反矣。”他硬说曾皙是要用音乐去和谐“民声”:“盖三子者之撰,礼节民  相似文献   

6.
鸟巢     
鸟巢在树上呆得很不耐烦了。它心中不平久矣!为什么鸟儿可以唱歌跳舞来去自由,它却只能死呆在一个地方一动也不能动?为什么它就必须忠心耿耿地呵护鸟儿,鸟  相似文献   

7.
妙华 《佛教文化》1994,(6):22-24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佛教文化》上不见“经典导读”久矣!这里牵涉到一个办刊宗旨问题,《佛教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宗教内部传教刊物,也不是普通的以世俗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刊物,如果单纯地强调刊名中的任何一边——“佛教”或“文化”,都是人为地割裂“佛教文化”这个统一体。为此有朋友问,《佛教文化》究竟是在教内还是教外?我指着寺院建筑中轴线说,既不是大雄宝殿,也不是钟鼓楼,《佛教文化》是沿着这条中轴线穿过山门通往寺外的大路。“经典导读”栏目就是把寺外的人们领进门来的那位导游,今后当然要加强这个栏目(这也正是读者呼声很高的一个要求),从本期开始即有针对和有计划地考虑选题,把读者需求最为迫切的那些经典排列出来,约请大德和专家来做“导读”,相信会得到读者的支持。当然,形式仍需注意活泼多样,有“文化”意蕴,比如佛教史上大量嘉言懿行、文化典故也是很好的导读材料,有益于我们增进对佛教文化的认识,故本期同时还发表了一篇《佛门名对》。  相似文献   

8.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平?”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这一段话,见于《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双方辩论的主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也就是所谓义利之争。这是伦理学中的一个老题目。一直到现在,有些人对于讲道德和讲实惠之间的关系,还  相似文献   

9.
<正>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作,但直接记录孔子即事言理的思想观点。因此,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主要依据《论语》来研究孔子的说诗。一、孔子说诗皆断章取义《论语》中涉及诗的共十七章,其中引诗句来说诗的有七章。(一)《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二)《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10.
朋友     
事业上和生活中都不能没有朋友,要想朋友多并友谊长存,就必须用“真诚”做纽带,用“宽容”做桥梁,用“付出”为代价。朋友是你在愁风苦雨中行走时飘过来的一把伞,是你在暗夜  相似文献   

11.
人所共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历史学远远落后于现实社会的需要,从而确实产生了严重“危机”。那么史学怎样才能摆脱“危机”呢? 一、历史学发展的深厚根源在于社会需要综观古今中外史学大师及史学名著,其成功之处莫不在于符合社会需要。《中国史学家评传》所列的82位中国传统史学家中,有80%参加过政治斗争实践。如司马迁为朋友汉大将李陵抱不平,而惨受腐刑。唐朝杜佑著《通典》,是“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其中90%以上进行过文学创作,1/5有相当贡献.如孔子删《诗》、《书》,王国维、郭沫若、吴晗、翦伯赞在  相似文献   

12.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也表现于他对人口问题有所思考。孔子对于人口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体现于他周游列国初到卫国之时,与替他驾车的学生冉有的一段精彩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以下凡引自同书,只注篇名。)孔子所说的“庶矣哉”,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说:“卫国的人好多啊!”这是孔子对卫国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并非是卫国的山山水水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并非是卫国的都邑建设新气象的人文风貌,而是卫国的熙熙攘攘的广大人群本…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一生有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私个敌”。事实的确如此。马克思一生认识了许多朋友,其中他与恩格斯真挚动人的友谊,超过了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挚诚的友谊是马克思事业成功的巨大支柱之一。马克思十分珍重友谊,他与恩格斯亲密无间地合作了四十年,写下了人类友谊史上的光辉篇章。马克思说过: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这里我们仅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为例,谈谈马克思在友谊上的修养。 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的人生信念下,形成了共同的事业上的追求。共同  相似文献   

14.
<正> 《论语》由于年代久远,所用的语录体又很简要,加之历代一些注家的臆测附会,有些地方的阐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极须详辨。《论语·八佾》有这样一段文字: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后人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解释这段话时,一般把它看作集中体现儒家文艺思想的章节。因为“绘事后素”这条准则,已成为中华民族古典美学的特点之一。然而,我们今天在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的市场经济社会人际关系会不会“以利相交 ,利尽而疏”?一个人究竟还能不能交上一些超越利益关系的真朋友 ?换句话说 ,还有没有不“以利相交”的朋友 ?如果这里的“利”仅指钱、财、商品、机会等物质利益 ,那回答是“能”;如果这里的“利”是指包括所有社会资源的广义利益 ,那回答则是“不能”。此话怎讲 ?第一种回答的意思是说 ,即使在市场经济社会 ,也会有不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朋友。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大而划之 ,可有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文化需要之分。物质利益基本上只能满足人的生理…  相似文献   

16.
<正> “五十以学易”出于《论语·述而》,是孔子的自述。全文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什么意思?何以学易必待五十?这就是个谜。为解这个谜,许多人作了解说,约有三种: 第一种,照文作解。如邢疏本的注说:“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在着意于解决何以学易必待五十的问题。因为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所以利用这个五十,将其和学易牵合在一起。但问题并不能因此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天风》2009,(2):43-43
“知识就是力量”这旬至理名言一直被奉为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的“专利”,其实,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公元27—97)比他早1000多年就语出惊人,在宏著《论衡》的《效力篇》中,王充写道:“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相似文献   

18.
读者或许记得,本刊2003年第三期刊登了刘岳松《论科学研究中的斗争哲学》一文。当时我们就感到,刘文之用意,在于鼓励伪科学“坚持,坚持,再坚持”。所以我们同时发了未名《民间科学大突破可以休矣》,并加按语,说明错误的东西不仅不该坚持,而且应该“休矣”。 日前我们又接到刘岳松先生《为伪科学正名》一文。该文并附言质问本刊:“有勇气登吗?!”颇有点叫板骂阵的味道。而我们之所以要登出这篇文章,并不是有什么勇气,而是因为它佐证了我们的感觉,那就是刘先生的确是在为伪科学张目,鼓励伪科学“坚持、坚持、再坚持”。其次,我们也是要告诉读者,科学和伪科学的争论是没有穷期的,科学和无神论的宣传工作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应对伪科学随时可能进行的挑战。 刘先生此文以“为伪科学正名”为题,却没说清“正名”何意?是正其为“伪”呢,还是证其“不伪”?如证其为“伪”,难道不该反吗?如果“不伪”,又何来为“伪”正名?如果不是由于本刊的特殊性质,此文实在是没有刊登的价值。而且,该文连无限的“永动”和有限的年分(不管是一千、一亿)都分不清;还歪曲对王洪成水变油的批判,讲什么水之“分解”王氏的水变油闹剧过去不到十年,这场斗争就被人如此歪曲、混搅,看来,给后人实事求是地讲点历史,真是必要极  相似文献   

19.
“仁”是最能代表孔子哲学思想的范畴。“仁”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下只注篇名)仁远乎哉?我欲仁,斯六至矣。(《达而》)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里仁》)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从这些论述看,“仁”…  相似文献   

20.
云南何时尊孔 ?这是云南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迄今尚无定论的一个问题。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元代派” ,代表人物有元人郭松年、赵子元 ,明人宋濂 ,清人梁绍壬 ,现代人方国瑜等 ,认为云南兴办儒学、建孔庙均始于元。这一观点源出于《元史》 ,《元史·张立道传》中云 :“先是滇南未知尊孔子 ,祀王逸少为先师。立道首建孔子庙 ,置学舍 ,劝士人以学 ,择蜀士之贤者以为弟子师 ,岁时率诸生行释菜礼 ,人习礼让 ,风俗稍变矣。”《赛典赤·赡思丁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创建孔子庙 ,明伦堂 ,购经史授学田。”时张立道为中庆路总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