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具有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双重人格,做官时心里向往隐居,隐居时又向往官场,王蒙就是具有这种复杂心态的画家。当社会稳定时,他就下山混迹于达官贵人之间,一有了风吹草动,他又上山隐居。王蒙在山水画中成就最突出的是他创造了解索皴法和繁体密笔山水画风,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名人避客     
名人也有名人的烦恼。频繁的来访和社交活动常常影响他们在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名人想出了种种避客之法。躲避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喜欢独自一人躲到荒岛或松林中写诗。隐居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为了躲开“不速之客”的干扰,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他的住处之一叫“退隐庐”。  相似文献   

3.
塞尚是印象主义的重要人物,他的信念与目标是拥有整个现实世界。他的一生都处于穷极的追求之中,追求着一种感觉的真实。他的绘画透过宁静感,展示着反省之情,他是个彻底孤独的隐居者。正是这种孤独,促成了他伟大创作的来临。他的生命是孤独、纯朴而执着的,正是这些成就了他伟大的创作,进而被推崇为"现代艺术之父"。  相似文献   

4.
陆希声唐末人。在唐末风雨欲来、大厦将倾的社会环境中,他既度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又对政局变动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在王仙芝起事之前,他目睹连年灾荒而州县政府强制推行严苛之政,曾上书朝廷,警告当局已濒临社会动乱的危机。次年王仙芝发动民众攻掠州县,证实...  相似文献   

5.
赵琨 《美与时代》2005,(7):24-25
黄公望是典型的封建文士,他仕途坎坷,隐居遁世,追求闲淡生活.<富春山居图>风格恬淡,人与自然统一融合,正是他审美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6.
天高云淡     
晏济元是我喜欢的画家,不仅是因为他画技高超,还因为他传奇的人生经历,100多岁的高龄依旧精神矍烁,谈笑风生,仿佛是一位隐居在山林多年的世外高人。  相似文献   

7.
静嗅暗香     
一个人累了烦了,需要清静清静,是自然而然的。不过,和现实相对的是,内心里总有另一个自己,这另一个自己对清静有更高的要求,总想找一个地方去隐居。《幽梦影》的作者张潮,也许是在某一天累极了,信笔写道:妻、子颇足累人,羡和靖先生梅妻鹤子。和靖先生就是宋代诗人林逋。每次有隐居的想法时,同样会想到林逋,他隐居在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为趣,终生未娶。只有这样清高绝世的人,才能写出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过羡慕归羡慕,自己还不至于大冒傻气地真的抛家舍子寻个地方隐居去。可是心里是有一  相似文献   

8.
天高云淡     
赵卓 《思维与智慧》2008,(12):31-31
晏济元是我喜欢的画家,不仅是因为他画技高超,还因为他传奇的人生经历,100多岁的高龄依旧精神矍烁,谈笑风生,仿佛是一位隐居在山林多年的世外高人。  相似文献   

9.
奇人林逋     
正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林逋《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林逋是北宋的奇人。年轻的时候,他曾放游江淮一带,其后隐居杭州孤山,梅妻鹤子,20年不踏足城市,卒年61岁,一生不娶、不仕。隐居生活是怎样的呢?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林逋常常泛舟外出,家中养了两只鹤,若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二十二 老子、庄子 老子,一种意见认为是春秋时老聃(约前580—前500),据史书记载,他曾当过周王朝的史官,孔子三十岁时曾向他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老聘晚年回到故乡楚国过隐居的生活。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是战国时的李耳。从《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反映的社会情况和思想情况看(书中评论了儒、墨、法家),此书当为战国作品。庄子(约前355—前275),名周,战国时蒙(河南、安徽交界处)人。曾在家乡作过管漆园的小官,不久就隐居了。据说他的生活贫困,曾向别人借米度日,有时靠编草鞋过活。楚威王曾派人聘请他做相,他对使者  相似文献   

11.
以诚待友,古今同此一理。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当年,他隐居湘西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潜心著书立说,人称“船山先生”。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拜访他。王夫之十分高兴,连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2.
王维诗二首     
王维的许多抒发隐居情调的诗歌都写于他的辋川别墅。他的诗歌同禅宗的意境相关也是人所共识的事。王维是神会的朋友,应神会之约,他曾经为六祖慧能写过《六祖能禅师碑铭》。这里谨介绍他的两首小诗及英译。英译者为BurtonWatson,出自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Poetry:From Early Times to the ThirteenthCentury.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3.
一泰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不乏幽谷曲溪,还有许多幽深的岩洞,自古以来就是仙家寄居和修炼的好地方。据《岱史》卷四记载,战国时期黄伯阳就隐居在泰山之阴的黄伯阳洞。秦汉时期,方士大行其道,他们修习各种神仙方术,为统治者寻访仙人、寻找仙药,掀起一股大规模的寻仙风潮。当时泰山聚集了众多的方士,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安期生,现在泰山地区仍然有其碑记,并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14.
陈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之一,与他同时代的孟子等都很佩服他,称他为“巨擘”。但由于其对封建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故历代统治阶级对他都很反感,以致正史之中无专门记载,其著述也大多流失。他隐居的地方也成为古代谈论争议较多的问题,至今有许多疑点搞不清楚,成为一桩历史悬案,笔者在有关老师帮助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多方搜  相似文献   

15.
据明代蒋克谦《琴书大全·圣贤》记载。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34-156年)“尤妙抚琴,别得真趣”,东汉明帝时(58-75年)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悟道仕途浮沉,无益于年命,遂辞官隐居于北邙山(今洛阳市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屡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惟喜“弹琴咏经,独乐天真”。魏晋道士孙登,字公和,汲郡人。他在郡北山上掘了一个土穴独自隐居修炼,《晋书·隐逸列传》说他“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好读《易》,抚一弦  相似文献   

16.
在山水诗人的盛名之下,其实王雏并不曾像陶潜那样真正辞官隐居,而是名副其实的上层诗人。他诗中的佛气、道家意味乃是自由自觉地探求人生理想之归宿,不是个人生存空间狭小之后被迫走向内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晋书》、《宋书》、《南史》都不同程度地记录了他的事迹。“亲老家贫,耕作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几度出去做官。最后一次是当了81天彭泽今,终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即日解绶去职”,弃官回家,那年他41岁。408年6月,他隐居  相似文献   

18.
唐朝贞观年间,天台山国清寺有寒山、拾得、丰干三位高贤隐居。起初,谏议大夫闾丘胤从长安城出来,要到台州地方做刺史。还未到台州,半路上他身染重病,甚至不能起床了。忽然有一个僧人来见他,自称是丰干和尚。丰干自说住在天台,因为知道闾公病了,专门来看望他。他让人取净水来,以口含水,喷在闾公的脸上,后者于是霍然病除。闾公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作家塞林格因小说《麦田守望者》一书连续24周热销,获得了空前未有的成功,一时间,名声大噪。渐渐地,他厌倦了这种被人吹捧的感觉,独自躲到远离闹市的一处山顶小屋里继续写作,拒绝见任何人。那段时间里,他与外界唯一的接触,是每隔3天去镇上购置食物和生活用品。自从塞林格隐居后,无数新闻记者都想方设法打探他新作的内容和生活点滴,然而,都被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藏有明代憨山老人德清手书《山居诗》(见本期封三)条幅一件,编号为“法字0242号”,系周叔弢先生生前捐赠之物。诗云: 形如枯木念如灰,雪满头颅霜满腮。不是老来偏厌世,眼中无处着尘埃。憨山法号德清,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文章道德,冠于一时,万历四十四年(1614),德清七十岁,结束了他在岭南二十年的放逐生涯,从曹溪至湖东隐居闭关。写《山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