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94,(7)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思,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行荷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菩萨子经》夫为人子,当以五事孝敬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分,不敢这首;三者,不断又q所为正业。整生!夫为入手,肖应从无事q顺父母。又好交八三事故索要予。云西为V一者,例子不听力而ZH省,指揭示其背处;S省,治吸入冲物征;国者,为子破答好里…  相似文献   

2.
《父母恩重经》中的儒教、佛教、道教[日]冈部和雄一《父母恩重经》无疑是中国编撰的经典。记叙佛典翻译情况的目录(经录)称中国所撰经典为“伪经”,为不致造成翻译史的混乱,故不予编入正规的大藏经(即入藏)。《父母恩重经》至今从未入过藏,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伪经...  相似文献   

3.
论上海楚简《民之父母》的“五至”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所载《民之父母》一篇,文字与《礼记·孔子闲居》、《孔子家语·论礼》等传世文献互有异同。以简文与传世文献相互对勘,可知其中所述“五至”说涉及的问题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简文“五至”的相关内容,载于《民之父母》的第三简至第五简,连读为:  相似文献   

4.
《父母恩重经》是唐朝初期出现的一部佛教伪经,在唐朝获得广泛的传播,产生过非常大的历史影响。《父母恩重经》宣扬的子女应该践行孝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孝经》所提倡的孝和孝道伦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经》在唐朝的出现,既与唐朝统治者提倡《孝经》和孝道的文化政策有关,也是佛教自觉调和与儒学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感谢主恩     
姚章书 《天风》2005,(10):51-51
古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奉劝人世间子女小辈: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当趁父母健在有生之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光阴流逝如飞箭,不知不觉已迈入古稀之年。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希”,在世的年日不多了,屈指可数,如同客旅。我家内外五个子女都是在我未信主前家庭逆境中出生长大的,他们自幼饱尝了家庭灾难的痛苦,缺衣少食,在他们一个  相似文献   

6.
佟德富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撰文指出,《蒙古风俗鉴》是罗卜桑却丹的一部以记述蒙古族民俗为主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其中家庭教育思想和对家庭教育的记述,占有相当的比重。如:“家庭教育是国家的根基”,“如果父子关系好,君臣之间必有忠义;如果各家各户的教育好,国家的君主必然开明,知父母恩者也知君主之恩”,反之,如果“家庭教育恶化,哪里还有互相扶助和  相似文献   

7.
敦煌遗书伯二四一八《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若欲得来生:相周圆”句,前贤多有发明。本文从文献学和佛学的角度重新作了探讨,认为“:”乃校勘者所加,表示重文;“生相”指出生之后肢体健全和相貌超群,与同卷后文“十相”的含义迥异。  相似文献   

8.
贾汝臻 《法音》2010,(3):20-26
<正>《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说:"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大乘佛教的这种报恩思想,在中国得到特别的弘扬,许多寺院不仅以"报恩"命名,还形成了总报四恩的传统。宁波七塔报恩禅寺就是  相似文献   

9.
恩上加恩     
各位亲爱的弟兄姊妹平安: 请同读一节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章16节,“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 我们在圣灵的光照下,看到这节经文里面,有一个十分宝贵的题目——“恩上加恩”。有三个问题需要弄清楚:第一,丰满恩典从哪里来?第二,如何领受这个恩典?第三,怎样能得恩上加恩?  相似文献   

10.
翟奎凤 《现代哲学》2023,(4):138-146
荀子提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万物之父母,其最大的德性就是生化万物;祖先是族类的生命来源;君师是社会治理的维系主导者。荀子及《礼记》的相关论述实际上突出了“君”的核心性,君兼有父、师的特性,既是父也是师。东汉后期的《太平经》开始有“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君”位于中间。大概在宋代“天地君亲师”五字连用,明代中期以后,“五大”成为人们祭拜的对象,五字牌位立在中堂,在民间流传深广。明清时期的一些儒者指出,百姓祭拜天地君亲师很荒唐,不合儒家礼制;“五大”是人们敬重、感恩的对象,普通人无权祭拜天地,活着的君亲师也不应在中堂被供奉祭拜。康有为认为,古代君主专制社会天子垄断了祭天权,而人人可以祭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五大”在古代,“君”是核心,后来“师”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扬弃“天地君亲师”观念,今天应以“师”为核心;同时,以“国”替换“君”,推动传统“五大”观念转化创新,近代“天地国亲师”的说法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竹书《民之父母》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民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诗》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民之父母》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论语》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民之父母》的成篇,当在与《孟子》和竹书《五行》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相似文献   

12.
重视婚姻,是孟子家庭伦理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他说:“男女居窒,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以下凡引自《孟子》,只注篇名)“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公孙丑下》)可见孟子是把婚嫁和孝父、忠君都作为“人之大伦”来看待的。在婚姻问题上孟子主张:“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滕文公下》)但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他又敢于推开这种成见,例如,在出现“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万章上》)的情况时,就可以不告而娶。只要符  相似文献   

13.
孔祥锦 《天风》1994,(1):8-9
经文:申11:11—12,28:1—14;诗90:12;103:2。 “主恩深广,无量无边,在主爱中,又过一年”。(《赞美诗》179首《心泉歌》) 弟兄姊妹们,在恩主的眷顾下,一年又过去了。当我们每个人回顾已过的一年,真是处处充满神恩。正如我们才读过的经文,《申命记》十一章里所说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是的,蒙福之地和蒙福的人,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为政》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中“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忧”是谁施行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谁忧谁?是父母忧儿女之疾呢,还是儿女忧父母之疾呢?这里牵涉到对代词“其”的理解。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引用了王充、高诱,马融等人的说法,认为这个“其”字既可理解为指代父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北京法源寺西侧是中国佛学院教学楼,进楼迎面便立一块碑样红木大匾,上刻“知恩报恩”四字。这是依据赵朴初居士流传最广的一幅墨宝所刻,目的是要后学以此四字为座右铭。“知恩报恩”是赵朴老的做人准则,意思自然有两层,一为知恩,一为报恩。佛教有《报恩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经典阐释  相似文献   

16.
五个小学生结成“反家长同盟”,用纸做的弹枪“惩罚”不负责而有外遇的父母,以唤回父母对自己的爱心……有关心理学家呼吁:  相似文献   

17.
学习明代四十三代天师所著的《道门十规》,我想的最多的是,作为一名道教徒,在学道、修道、弘道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一个“诚”字。“诚”是修道之基,也是为人之本。道教历来都非常重视。《西升经集注》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诚为首。”显然,这是强调“诚”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道教还对人类社会提出了“诚”的要求。《道德经》第十九章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意是说,人与人应以诚相待,不要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这样就不会有盗贼,社会就会太平。其经又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相似文献   

18.
<正> 《论语·为政》载: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疾”,当然作“病”解。问题是谁忧谁之疾。王充、高诱等人都以为是孝子忧父母之疾;马融则以为是父母忧儿子之疾。现代学者杨伯峻认为“两说皆可通”,而采用了马融之说,“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相似文献   

19.
据最近出版的《新闻业务》报道,中央领导同志就“如何引导宗教界搞些公益事业”发表了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很重要,为宗教界指出了努力方向。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号召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说:“佛教徒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当具有极大的信心和责任感。佛教的教义告诉我们要‘报国土恩,报众生恩’,要以‘庄严国土,利  相似文献   

20.
念口诵《古兰》惟恭虔,真主教诲记心间,诵言更该顺其义,功在遵守和实践。礼五时拜功感主恩,旨在敬畏和虔诚,身净心洁意念静,陶冶情操兴教门。斋斋戒真谛在反省,涤除欲邪善根生,诚心参悟谨言行,须知内涵有悟性。课课在为善财为先,施舍济困理当然,乐善好施广积德,回赐皆在主御前。朝朝觐天房主命制,义在大公灭自私,交流思想笃信仰,虔诚敬意步先知。学学习知识属天命,治理世界需“尔林”,摇篮起始坟墓终,莫负安拉代治命。公公道归于伊玛尼,秤平斗满不相欺,处世待人要秉公,大义灭亲有哲理。孝孝敬双亲安拉定,厚养薄葬遵圣训,感亲恩则敬畏主,忤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