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祇和鬼神的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的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的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的相辅,于是"神明"的作用即是天地之间的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的"神明"观念,保留天地观的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的核心概念.荀子对"神明"的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的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的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观,而苟子藉此来探讨儒家的"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的器官,然而养生学派的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的"生机",而荀子藉此"神明"观,来探讨认识论的伦理问题.荀子的神明观,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他于道的理解和感悟在中国古代是最具开放性和艺术性的。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并常常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暗喻其“道”。庖丁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庖丁解牛之道,比较真实地表达出庄子对道的感悟。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最早关注心灵与身体关系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他认为通过对心灵进行涵养,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庄子的养生思想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分为"安性"与"无情"两个层面,主张顺应原本朴素无争的人性,摒除过度泛滥的欲望,使心灵处于种空灵宁静的状态."安性"是个"顺"的过程,遵循人性的自然状态,不刻意人为,保持人性的本来状态,即可得到心灵的安宁.而"无情"则是个"逆"的过程,剥落那些违背本性的欲望."无情"并不是指没有感情,而是指不以好恶之情伤害到自己的本性.庄子的"安性"与"无情"又是紧密联系在起的,二者相辅相成,安守住自己的本性就是个摒除过度欲望的过程.正是通过"安性"与"无情"这两个层面,庄子在精神层面获得了种逍遥和自由,而这种精神自由对生命的涵养又有着积极作用,这正是庄子养生之道的要义.庄子的养生之道对现代人的重要启示就在于,在物欲繁杂的现代社会,注重自己的心灵环保,保持颗宁静的心灵,更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之"玩"以人与对象彼此交感、相互授受以成就为实质,其对象从实物(如玉)扩展到精神体(如《易》之"辞""占""神明""理""义"等)。相应地,"玩"由身心修养方法,发展为意义丰富的精神生活方式("玩心神明")、认知方法与经典读书法("玩味"),从而确定了中国人"玩"的内涵。通过对"玩"的考察,既可以窥见古代儒者精神生活之丰富,也可领略其思想世界之深沉。  相似文献   

5.
文章检视了以往《庄子》体育思想研究的发展轨迹,认为过去《庄子》体育思想研究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生思想是研究重点,二是哲学透视是研究主体,三是与道家、道教密切关联。而在把《庄子》体育思想放置于中国古代体育整体发展环境中研究和加大《庄子》体育思想研究的政府引导力度,以及《庄子》体育思想研究与西方体育思想研究密切结合上,尤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庄子名辩论     
庄子的名辩思想是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古代名辩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然而,近百年来治庄学和治中国名辩史学者对庄子的名辩思想却研究得很少,看法也颇为分歧。本文想谈谈我对庄子名辩思想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7.
神在先秦主要有鬼神、神化、心神三个义项,作为心神之义的神是《庄子》所论之神的重点和特色。本文全面考察《庄子》中出现的约112处神字,并以鬼神、神人、神奇、神明、精神、神者、形神、心神、神气等关键词为线索对《庄子》之"神"展开论述,认为抱神、守神、全神是《庄子》养神修道的核心。而道的虚无性是心神的根本,人只有守神以静、虚无玄漠、纯素精一,才能全神,才能与道相合而全生。  相似文献   

8.
庄子作为古代伟大的哲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闪烁着中国古代先人的高度智慧,并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庄子》一书内容丰富,体例庞杂,今人对此考证甚多。一般认为《庄子》33篇中,有些是庄子本人的思想,有些则是其后学续作,其观点也有相异之处,然从总体上看,这些差别是细微的,大同小异。故本文不准备加以细分,仍将《庄子》一书视为庄子思想的整体看待,以探讨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战国末期思想文化折中综合的趋势日渐显著,荀学是这一思想文化走向的典型范式。孟子、庄子思想在荀子哲学建构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影响,此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荀子天道观对宗教之天、德性之天的剔除及与道家自然观的纠缠;性善、性真、性恶善伪的观念差异与相互连结;道德反省、审美直觉向认知理性的转向。从观念比较的视角交叉考量孟子、庄子、荀子思想逻辑深层结构上的差异及其相蕴互补性,揭示荀子对孟子、庄子思想的摄受与扬弃,还原荀子哲学的思想史地位。荀子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是认知理性转向,认知理性精神由于与中国哲学价值优先的主流传统不相契合而受到抑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有走向近代转型的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0.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