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交换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指称着文化产品的不同的属性。文化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积极成果,标志着人类认识、改造、利用、建设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水平和程度。文化无论作为人和社会脱离自然状态程度的标志,还是作为人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都显示了对于人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文化价值所反映的是文化与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的先前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成果与人后续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则是评价文化价值的标准和尺度。文化价值存在于各种文化产…  相似文献   

2.
教育本质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鲁 《现代哲学》2007,3(5):121-125
教育不仅是社会文化传承的活动,而且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存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人生价值)的特殊活动。人的"生存方式"就是人之生活和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样态,是促进教育本身不断生长的元点。正走向"创建和建构生活"。  相似文献   

3.
青年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包含三个环节:(1)从博士论文写作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分别以希腊自然神论和19世纪普鲁士政治唯灵论为批判对象,揭示出人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自由是宗教得以产生的社会前提;(2)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为节点,马克思通过考察国家神论与私有财产拜物教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了作为“市民社会”前提的现代私有财产关系,是人在当下陷入不自由的根本原因;(3)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至与恩格斯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既发掘出市民社会的宗教精神是理性神论与历史唯灵论,又在表征人类实践的“社会历史”中,指认了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扬弃,是人类实现自由的历史前提。据此可知,青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是对某一特定宗教观念的理论剖析,而是对宗教本身何以可能的社会前提进行的哲学反思。它内含对导致人类不自由的社会前提进行检视,并对人类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前提进行展望的社会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一切时代,每一种哲学都必须探寻和发现少数的、但却是基础的世界观的基本问题;(1)探寻世界的起源、存在方式和发展问题;(2)探寻知识的源泉问题(我能知道什么?);(3)探寻生命的意义问题(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冀什么?);(4)探寻人在世界当中的地位问题(什么是人类?);(5)探寻社会进步的性质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有着悠久的  相似文献   

5.
发挥优势(using strengths)能让我们感到充实、真实与高效;而重塑工作(crafting job)则使我们的工作充满意义、认同与使命感。整合优势理论、工作重塑、职业成功和呼唤(calling)研究的已有成果,可以发现:(1)基于个体优势的工作重塑(strengths-based job crafting,SJC)是一个新构念,对优势理论与工作重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2)SJC能对个人职业成功、呼唤感及组织绩效产生影响;(3)影响SJC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组织因素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未来研究应以实证的方式重点探索中国情境下SJC的测量与影响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构成了设计的内涵。创新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服务。人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自然性,人类创造着文明的同时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当代的设计师大多已经意识到创新设计决不仅仅只是创造一个奇特的外观,它应该在历史中是前进的,能够反映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为了人本身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体现出设计师聪明才智的设计活动和作品。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的革命。它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社会建构论主张(1)知识是建构的,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2)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史的产物。(3)语言并非是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语言是先在的,规定了思维的方式。(4)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5)心理学家应该关注话语的作用,话语分析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要话题。然而在很多讨论中,对文化的概念缺少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导致一些认识模糊不清,例如所谓"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本文拟澄清四个方面的问题:(1)何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的核心是什么;(3)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的;(4)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的认识,对于当今时代面临的问题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康之 《学海》2022,(4):106-117
人的一切认知都是为了行动,而行动则是为了人的生活和生存的需要。想象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或者说是人的认知活动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工业社会中,想象在科学认识和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遭到了排斥,只是在日常生活领域以及文学艺术活动中才得以认可。人的认知活动需要在具体的条件和历史场境中来加以理解,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形成了不同的认知体系。在工业社会所拥有的认知体系中,分析性思维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分析、抽象、推理等方式而实现认识,并将认识成果作用于实践。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能够适应合作行动要求的认知方式是与相似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而想象则是相似性思维的构成要素和重要环节。对于人的行动而言,想象意味着创造、创新。因而,在人类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在遭遇了风险社会的时候,我们在致力于思维方式重建的任务时,需要突出想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任何一种人类历史行为,都被某种思想活动与精神力量所左右。历史表明,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经济因素同样是制约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说,关于科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已经进行了不少研究。科技哲学博士刘芳的著作《道教与唐代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是这一领域的又一代表性成果。该著作在详细考察唐代以前原始化学、医药学、矿物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建设不仅是一项社会工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建设既要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又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开发与艺术利用本土文化库藏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资本支持。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本。(1)其以精神信仰的方式建构了平民百姓安身立命、顺道达和的和谐心理,从而为社会和谐创造了心理基础;(2)其所书写的忠孝节义、积德行善等道德故事,为民间社会整齐风俗提供了道德文本;(3)其全民性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仪式庆典也成为民间社会文化整合的重要文化纽带;(4)其艺术语言的和谐风格滋养了民间社会的和谐性灵及日常生活;(5)其泛灵崇拜神化了天人关系,成为乡土社会人物和谐的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象化理论的要点有四:(1)凡是感性的东西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2)凡是生命机体都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3)凡人作为类存在物都在其类活动中显示出其类特性为自由的、自觉的对象性活动;(4)凡人的自我实现都作为主体能力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以这个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来解决主体与对象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可得四个结论: 1、人的哲学就是主体哲学。人作为历史主体,不仅在历史中有其现实性,而且在人类思维中也以展开的逻辑形式得到确认:人始终是主体。 2、主体就是在人类总体生活中作为角色的人,是在对象世界中发动和实现认识、评价、交往和实践的整合的对象性活动的社  相似文献   

13.
复兴取向规约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方向、路径与样式,构成中华民族再度兴盛的灵魂。相对意义上的复兴是中华民族重回世界前列。绝对意义上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品质重达时代高度。后者构成中华民族当代复兴更深刻的涵义。文明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结果(尤其是积极成果)的总体,本质上为人“文化”的结果与条件,具有“文化而明”的深层意涵。当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皆要求中华民族开拓一种在根本上超越作为物性文明之资本文明的崭新文明。从文明视角看,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取向就在于创造更有益于中华儿女生存发展,更有助于社会成员美好生活的新文明,并持之以恒地发展与升华之;在于开创当代历史可能范围内最有益于人之存在及其升华的文明形态。中华新文明不仅是人的文明,而且是“文化”的人的文明,需要“文化”的人与之相辅相成,创造进而升华文明,从而“配享”文明。  相似文献   

14.
“文化”这个概念,与“劳动”之类的概念~样,正因为它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马克思语)。但是,“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不是纯粹思辨的结果,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从事文化研究时,要注意把文化概念的历史同文化本身的历史区别开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标志着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历史过程的本质。我们认为,在当前文化研究中,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先分别对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本身发展这几方面的关系作深入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将这几方面的关系综…  相似文献   

15.
生活价值的问题,在生活意义问题的研究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要探求生活的意义,首先就得探求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解答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无论是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形成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形成,都取决于对生活价值的理解。寻求生活价值问题的答案可沿两个方向进行,第一个方向是在生活本身中去寻求,在人本身去寻求,因为“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文化传播的新纪元——大众传播时代恩格斯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可见人类进步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历史。人类正是依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课桌文化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劢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6,29(1):158-161
运用因素分析法研究大学生课桌文化所反映的心理。结果表明,课桌文化反映的大学生心理由11个因素构成:(1)对人生意义及未来的思考;(2)对爱情的探索及情感困惑;(3)自我迷茫与情绪困扰;(4)对性的看法和渴望;(5)对学校及社会不满;(6)自我宣泄;(7)渴望解放个性;(8)对时事与历史的看法;(9)评论他人;(10)悔恨与反思;(11)调侃。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在课桌文化心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1,34(3):79-84
西方心理学正在展现出对文化影响日渐增加的关注。这种文化转向既有科学哲学和历史的原因,也受到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影响。文化转向的主要表现是:(1)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的反思与诘难;(2)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3)跨文化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及其转变;(4)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分支领域对文化影响的关注。作者认为,文化的转向对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模式”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主办的“全球化与人类文明模式”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1年 1 1月 1 6日— 1 9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召开。 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者围绕着以下几个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热烈友好、富有成效的研讨。   1 .有关文化、文明及其关系问题学者们认为 ,文明和文化的关系标示的是社会进步与人本身发展的矛盾和对抗性 ,从历史看 ,人类克服了自然局限性却带来了社会局限性 ,如劳动异化、工具理性化和人的片面化。文化则是对文明缺陷的扬弃 ,从一定意义上说 …  相似文献   

20.
由山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举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研讨会于1999年5月26-29日在淄博召开,40人与会。会议围绕主题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研究人的解放的方法论基础 有的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远不可企及的价值目标,而作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过程,“人的解放”仅在作为一个“理念”的形式存在才有讨论的意义。由此,将人的解放悬置为一个概念性假设。而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反,认为人的解放应首先决定于历史发展本身,正如马克思曾明确表述的那样:“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据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