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运石  谢立平 《心理科学》2006,29(3):763-766
本文考察了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内涵、发展脉络与历史地位。作者认为,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张扬着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体现的是人作为自然物的形象,展示的是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现象”,试图以实证方法揭示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外观心理学”境界。它和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均可在未来心理学中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解释,虽然排除了唯心主义的牵强附会,并未充分揭示规律的内在机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系统论的产生,非平衡状态物理  相似文献   

3.
论主客同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作者认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体现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张扬的是人有别于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展示的是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生活”,试图从内部体验、直观以达成对人的独特本质洞察的“内观心理学”境界。它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均可在未来心理学中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范英 《现代哲学》2000,(4):75-80
创建新世纪真善美会涉及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但重点还在于对规律性的认识方面。规律既是事物内部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又是该事物与他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特质。对真善美在新世纪基本的创建规律的初步认识,粗略地可分为如下四大方面。  相似文献   

5.
当代非决定论思潮的兴起与19世纪中叶以来统计规律在各门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当代非决定论与古典朴素的非决定论有所不同,它表面上并不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而是力图取消因果联系的必然性,把因果关系归结为,至少部分地归结为或然的、几率性的联系。它宣称,人类活动于其中的那个世界在本质上服从于统计规律,必然的因果律是不存在的,或者只适用于理想客体,是现象间几率性联系的极限情况,偶然性、或然性才是这个  相似文献   

6.
从维特根斯坦、阿多尔诺出发,再追溯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美感与艺术的本质在于形象地展示幸福要素的一角以及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美的现象极多,山水风光,一丛鲜花,一个女孩都可以很美,却又各不相同。与此相类,幸福要素也是范围宽阔的,可以把所有美的现象都包罗在内。美是形象的、具体的,不诉诸抽象的概念与逻辑推理。与之相类,幸福的要素也是具体的,是凭借经验就可以判断的。因此,美的本质与幸福的要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德育学〕(学校教育的) 德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关于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工作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结构和状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政冶、思想和品德教育工作的规  相似文献   

8.
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与圣人,二者都有能动的构造观念的能力,他们的差别在于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随认识层次的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张彦 《现代哲学》2007,(6):6-10
和谐德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德育自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实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和谐德育与德育的和谐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德育的和谐是和谐德育的本质和内在依据,而和谐德育是德育各要素和谐的外在表现形态。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和时代性期望,对于反思德育的本质(和谐)和探索德育的应然形态(和谐德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客对立源于疏离感性生存实践而妄谈主客之分。作为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揭示了主体问题的实践本质,洞穿了主客体对象性共在的真相,从而既消除了主体与客  相似文献   

11.
良知与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阳明的良知说,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性,达到了儒家主体哲学的高峰。但是这所谓主体,既不能理解为主客对立意义上的认识主体,也不能理解为“本体即实体”意义上的道德主体,只能理解为“天人合一”论的德性主体或生命主体。作为生命主体,良知与自然界有一种息息相关的有机联系。阳明说,良知是“灵明”,这首先是从人与自然界的“感应之机”上说的。所谓“感应”,不是反应与被反应,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是相互感通的关系。物我相通,内外相通,天人相通,我的灵明就是天地万物的灵明,是一体相通的。阳明又说,良知不是一团血肉之心…  相似文献   

12.
克罗齐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直觉活动,是形象与情感的审美表现,道德是起于意志且有理性目的的实践活动,二者在整个精神活动中分属不同的认识和实践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艺术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但是基于共同的人性基础,艺术与道德并非相互割裂、彼此分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联系,由于艺术家总是生活在现实的道德王国里,他必然肩负着一定的道德使命.克罗齐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对于我国艺术伦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当前的艺术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交往理性与德育理念的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可以解决当前目的理性泛滥带来的的德育危机。交往德育是在超越灌输德育的基础上,对主体存在、人的存在目标和生存意义提出本质追问并提供某种可能性诠释的德育理论。它是一种扬弃与超越灌输德育而又与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德育发展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4.
石涛提出的“一画”说,是对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艺术内在规律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一画”这个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规律。从艺术角度去理解,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世界的创造规律。它是石涛对于哲学、美学、画论、道家思想、禅宗艺术等的深刻理解与总结。按禅理来解释,应是明心见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是从心物关系去探索美的规律的。他把美的规律直接地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并以人的本质为中介,使美的规律置于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生产实践既是人的族类特性的标志,也是人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在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过程中,同时也是在人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美得以创造出来。马克思早期就是从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来观察人的:一是物质生产活动;二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他既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  相似文献   

16.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是反映还是选择?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明确关于本质的规定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本质是事物内部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当我们研究认识现象的本质时,应设法找到认识的内在矛盾。认识是主体的行为,主体的认识机制才是认识本质的所在,所以研究主体认识的机制是了解认识本质的基本前提。本文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和选择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7.
范·弗拉森语义经验论的自然规律,从反实在论立场揭示传统“自然规律”观的意蕴,并从语义的经验的适当性与对称性方案出发以解决自然规律面临的推理与识别问题,彰显西方科学哲学领域中自然规律独特的语义学意义。但是,范·弗拉森的观点有失偏颇,片面强调逻辑分析而割裂了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充分联系,具有隐约主客互动论走向却显示不可知论、主观主义倾向。本文主张走向一种充分主客互动论的自然规律建构观,阐明其彰显主客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空间的特定意涵。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但科学技术的生产功能首先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科技政策、科技市场以及教育手段等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对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一、科学技术生产功能的潜在性“科学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合称。“科学”的一般含义是指以范畴、定律、定理的形式反映现实世界的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与生产力联系较直接的科学实际上特指自然科学,即关于无机界和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结。“技术”本质上则指…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新举措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高等院校网络环境正在形成 ,高校德育与网络的结合也成为必然的趋势。对于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本文提出了几点思路 :一是德育技术手段的创新 ,二是德育方法的创新 ,三是德育内容的创新 ,四是德育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教育变革语境中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错位与德育革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下教育变革中德育革新的乏力,引发了现时德育的虚弱与苍白。这种虚弱与苍白的德育现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错位。要矫正未成年人的错误道德观念,要使错位恢复到原位,德育必须向真正的德育回归。真正德育的达致,必须革新德育。这种革新应沿着德育者形象、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式三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