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对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研究还须深入阐发马克思与启蒙道德的思想关系;由启蒙所塑造的西方现代性图式有自身的道德筹划且影响深远,马克思对启蒙道德的批判也应从属于其对启蒙的整体超越。这既需要把握启蒙及其道德设计的基本原则,又须揭示马克思对这些原则的突破和超越,呈现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与启蒙及其道德筹划的本质关联。马克思路径优越于现当代西方道德哲学扬弃启蒙道德的各路径,提出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新的价值观以取代现代西方价值观。这种新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坚持和追求的方向,在当下中国更应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剧烈变动,早期现代政治哲学观念群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是通过一系列连续性和断裂性的发展才得以充分实现的。其中两次非常重要的断裂分别是使用抽象的人类理性人格否定超验的上帝人格,以及进而使用经验的人类概念否定抽象的人类理性人格。这两次断裂可以被理解为早期启蒙和社会学启蒙,人类思想在趋于更为实证化和去-形而上学化的方向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后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为清晰同时又更为暧昧地呈现出这两次重要的断裂。站在德国古典哲学末端的青年马克思也正同时站在了社会学启蒙的开端。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及之后研究的转向充分说明了从早期启蒙到社会学启蒙的转变。通过这个视角来研究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成及其变革背景,可以补足既有马克思研究中有所忽视的方面。而且,从社会学启蒙视野下的马克思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启蒙对早期启蒙的批判,以及政治哲学的总体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最初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史也就是人类探索和寻求自身解放和自由的历史。当马克思为自己的一生确立了为人类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目标之后,寻求对人类历史之谜(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解答就成为他奋斗的重要环节。在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研究中,这一重要环节的最初体现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解读《手稿》对人类历史之谜的解答,不仅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全部理论,而且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众所周知,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与以往所有思想家完…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合理理解──《实践活动论》评介丛大川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实践活动论》一书,该书是王永昌博士从世界观高度系统地探讨实践活动的哲学专著。该书的前言和第一章的导语即引用马克思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作者认为,对人和现实世界关系的实践性把握和回答,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基本特征,而科学合理形态的实践观,则是马克思新哲学世界观的内在灵魂。马克思新哲学的崛起,开拓了一种新的哲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不了解马克思这一合理形态的实践观其及丰富的理论内容,就等于不了解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灵魂和精髓。该书的第一章是"新世界观的崛起: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第二章是"人:本质上是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第三章是"实践:主体和客体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这几章都力图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文本出发,对上面所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基本问题给出了新的解释。如第一章的第一节提出"自然界的先在性",肯定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但作者在这里强调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5.
考察世界观概念的起源与演变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世界观哲学的基本前提。在德国古典哲学语境中,世界观始终是关于实在世界的总体性认知,并因表达时代精神而对哲学、艺术等产生重要影响。马克思吸收了世界观概念的积极意义,建构了实践论的世界观哲学。这一世界观哲学具有超越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它也有别于海德格尔所批判的那种使主客二元对立、导致现代人无家可归的世界观哲学——主体形而上学。这种主体形而上学正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哲学所要批判、超越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内容和方法论职能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并围绕着许多新的方面而展开争论。一言以蔽之,这个问题仍然是认真讨论的对象。在苏联哲学家争论的问题当中,关于“整个世界”的问题也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一些苏联哲学家坚持这样看法:不能把被理解为“世界现象的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认作哲学的特有对象。他们提出如下论点作为其主要论据,即:整个世界这个概念的内容也应当包括人及其意识,但是这样一来,也就把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关于意识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撇在一边了,因为关于整个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学习阶段的后期,于1841年3月写成了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4月,他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了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巴赫曼教授,巴赫曼审阅了论文并写了如下的评语:“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本人认为该候选人实应授予学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99页)4月15日,年仅二十三岁的马克思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青年马克思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把中世纪世界观简称为基督教与多神教之间的历史妥协,这种世界观是半多神教半基督教的二重性的概念和生活制度,它于中世纪在拉丁-日尔曼的西方和拜占庭的东方形成并占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亮 《学海》2005,40(3):106-111
本文对马克思中学时代的思想来源进行了批判的重新审理,认为除了一些显性思想来源外,马克思还从自己所接受的正统古典人文教育中得到反封建的启蒙精神和理性主义的隐性思想熏陶。理性主义道德神学是马克思中学时代哲学观的底色,启蒙主义的人生理想是它的核心,以伦理道德为准绳的历史评价论则是其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的现实主义因素、民粹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全人类意识是马克思中学时代哲学世界观中重要而宝贵的两个思想质点,它们后来内化成了推动马克思思想继续发展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论"伦理世界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伦理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当以“意识—意志”的复合为研究对象,因而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和法哲学意义上的意志,就是合理的伦理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两个理想要素,由此伦理学的研究必须实现现象学与法哲学的璧合。“伦理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伦理与自然(包括客观自然与主观自然)的关系问题。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在伦理精神中原初的对峙与对立——绝对义务意识对伦理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统一——透过伦理行为达致的伦理与自然的现实统一,是伦理世界观的辩证结构,及其生长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反抗“思想的统治”符合启蒙的基本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分。这种区分实质上又体现为二者在如何推进启蒙问题上的分歧。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德国视域且向往法国版的启蒙,有相当的激进性和革命性,但未突破黑格尔哲学的基地,止步于宗教批判、观念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启蒙,堵塞了继续启蒙的通道。马克思则实现了新哲学和社会历史观的变革,融合了英法德启蒙传统,超越了之前启蒙的逻辑,实现了从激进启蒙到反思启蒙再到稳健启蒙以及从资产阶级启蒙到无产阶级启蒙的转向。这是对启蒙的再启蒙,真正继承和发扬了启蒙精神,使启蒙人道理想有了现实可能。马克思的方案至今仍有积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曲直濑道三在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特点创立了日本医学史上最初的"道三流后世派",汉方医学的体系与流派也由此开始建立.从"外史"角度,即文化、社会、政策等外在因素对汉方医学体系的最初形成及后世派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和文化走出中世纪的思想启蒙,包括明清之际的反理学思想启蒙,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五四”运动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是在中西古今之争的文化激荡中走过的.三个时期的思想启蒙者前承后续,紧扣时代的脉搏,在从封建社会晚期到近现代思想史的文化嬗变时代,一面对古代文化进行着扬弃,一面对世界文化尝试着回应,一代继一代,后浪推前浪,承续着、更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一个闪耀着时代性、民族性光芒的启蒙文化传统,即自觉追逐时代进步的理性主义传统、科学民主传统和爱国主义传统.这三大传统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真正的“接合点”,它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现代化的积极的传统资源.我们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首先应是这一活生生的启蒙者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Arthur(2002)对马克思有关资本和商品生产理论所作的诠释,虽然很清楚地说明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缘起,但是却使他们看起来像带有“理想式”弹簧(‘ideal’springs)的幽灵之钟。我将证明,应当把“价值”看作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终极性的世俗属性,  相似文献   

15.
再论唯物史观与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近年来复又成为学界探讨的重点。其中唯物史观同欧洲思想传统的关系,成为探讨的重要方向。笔者曾发表《唯物史观对启蒙的超越与转化》(见《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对问题作了一些初步探讨。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拓展相关研究。①本文结合课题的现当代视域,再作一些探  相似文献   

16.
“德国的批判,直到它的最后掙扎, 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它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当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特别对有关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具体和基本材料,作最简单的四则运算时,他并没有得出答案……马克思的辩证法主要是在他所开垦的理论新土壤上诞生的……黑格尔和马克思从不同的源泉吸取思想营养。”霍普纳《论青年马克思》《国际研究》杂志向我们介绍了外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青年马克思”的十一篇论文。其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了心理学。他说: “我们看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既成的对象存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已经打开的书卷,是感性地呈现于我们之前的人类心理学,……如果这本书卷,即正是这部历史的最感人最易解的部分,对于心理学不揭开来,那么这心理学就不能成为一门真正内容丰富而又实际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70页)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马克思的无神论宗教观形成的时期。宗教和宗教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针对从宗教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宗教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推进,对宗教的严厉批判,主张消除宗教的经济基础。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揭示了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马克思则进而认为,颠倒的世界观根源于颠倒的世界,宗教不仅根源于颠倒的世界,还是颠倒世界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宗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要把颠倒的世界颠倒过来。这一任务完成了,宗教也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这就是宗教的消亡。  相似文献   

20.
借助思想对话的形式,对"马克思与启蒙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此次对话会的主旨。对话者立足当代视野,坚守中国语境,自觉从中国问题出发,同时吸取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使这场对话既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浓郁的中国特色,同时又保持了较高的学术水准和丰厚的思想含量。在讨论过程中,对话者既阐发了启蒙思想的历史境遇和内在逻辑,又分析了马克思对启蒙思想的继承和超越,进而在比较研究中彰显了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启蒙基因,及其对当代中国复兴之路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此次对话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学者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敏锐把握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们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度关切和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