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况解放以前,关于美学問題(不包括文艺理論)的研究是很不发达的。有关这方面的专著和翻譯寥寥可数,而且影响不大。当时在青年中影响較大的只有朱光潜的《談美》(1932年出版)和《文艺心理学》(1936年出版),可是这两部书正如朱光潜先生自己所說的,与中国过去封建的文艺思想,与欧美許多反动的哲学、美学思想有着千絲万縷的联系。抗日战爭結束后,蔡仪同志写了一本《新美学》(1947年出版),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提出批評。解放初期,《文艺报》曾发表过朱光潜、蔡仪往返論辯的个別文章,1953年曾发表呂熒批評蔡仪《新美学》的文章,但都未展开論爭,也未引起注意。1956年6月《文艺报》发表朱光潜《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对他过去的美学思想作了自我批判。同时,《文艺报》、《人民日报》、《哲学研究》等报刊陆續发表了曹景元、賀麟、李澤厚  相似文献   

2.
在一九六一年第五期的《哲学研究》上,周礼全同志发表了批评《论“所以”》的文章。《论“所以”》那篇文章发表后,我虽然也接触到一些批评的意见,然而我认为这些意见帮助不太大。周札全同志的文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首先我要向他表示谢意。在批评的过程中周礼全同志是遇到困难的,原因是《论“所以”》那篇文章有很大的毛病。它摊开得太广,提出来的问题太多太杂,中心问题反而不够突出。这些毛病的根源还是思想不够明确。思想之所以不够明确因为在主张新看法的时候,旧看法并没有排除。这  相似文献   

3.
正由《美与时代》杂志社和郑州大学出版社协力推出的《美学人生:中国当代美学家、美学学者的学术之路》这一鸿篇巨制,开始和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国美学界的一大盛事,值得我们重视和庆贺。本书收录的内容主要来自《美与时代》杂志十年来所设的"美学学人"专栏,其中汇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美学领域内从事研究、教学和普及工作的历代美学家和学者的学术经历和体会。从老一代美学家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开创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事业,  相似文献   

4.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关于马克思论美—与蔡仪同志商榷刘 纲纪《哲学研究》1980年第10期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科学态度马 小彦《河南师大学报》1980年第6 期纪念恩格斯,在自然科学中运用辩证法 吴延涪光明I习报1980年12月4「l《资本论》中关于矛盾结构学说的几个间 题许瑞详等《南开学报》1980年第 6期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纪念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百六 十周年诞辰学术报告会开幕词于光远 北京口报1980年11月28口“战时共产主义”的功劳和“直接过渡”的错误张季和等《广西师院学报》 1980年第s期关于“一…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讨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美学繁荣,这场大讨论主要集中在对美的本质问题上.其中,坚持美是客观这一观点的以蔡仪为主要代表.蔡仪是一位学识渊博,功底深厚,经历丰富,态度严肃的老学者.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体制改革,直接涉及到如何认识国家经济职能问题。杜海燕同志的文章《论国家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以下简称杜文),对改革中的国家经济职能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某些合理的思想,读后颇受教益。但是我不赞成该文所得出的体制改革标志着国家经济职能弱化这一结论。为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杜海燕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7.
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我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8期)一文中所坚持的观点。方昕同志发表了《“两重反映论”这种论点能成立吗?》(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0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向题并未明确表态,只对我所说的“两重反映”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感到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发表了何畏同志《马克思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一文,其中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存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题,何畏同志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许多语录。我对于该文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已写了一篇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概括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是马克思在巴黎居住期间写成,作为对鲍威尔于1842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文章的反驳,这是身为犹太人的马克思最重要地公开评论本民族问题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犹太人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背后却隐藏着典型的犹太思维方式以及犹太文化精神的影子.这一吊诡现象使研究《论犹太人问题》一文有了十分有趣并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意在挖掘隐藏于《论犹太人问题》一文背后那些影响了马克思思想的犹太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并未因马克思对自己犹太人身份的抵触而消失,反而在其思想中处处显露出了特有的标记.  相似文献   

10.
“实践—精神”不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认识方法——与王晓升同志商榷高兆明王晓升同志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撰文《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论》(以下简称《王文》),从方法论角度探究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中所实现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美学研究的中心是什么?蒋孔阳同志在《什么是美学》(《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明确的答案:是艺术。这个看法在我国美学界有很大的代表性。马奇等同志都持这个观点。本文希望通过与蒋孔阳同志商榷,来阐明一种不同的看法,以就正于蒋孔阳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新弋获———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唐明邦最近,收到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潘显一同志寄来他的新作《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虽然我眼睛不大好,但打开这本书,还是被它吸引住一口气读...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美学的一些情况 我1956年7月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7月毕业.在这4年中,全国开展了美学大讨论,对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美产生的根源问题、美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建设》《学术月刊》发表了不少美学论文,我开始阅读这些论文,从而对美学产生了兴趣.当时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对美学感兴趣的人不少,经常在一起讨论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怎样发展智力是涉及整个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但是,就目前我国的书刊来看,对智力这一概念的理解很不一致;能力和智力的涵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通过共同讨论弄清楚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怎样发展智力确实很有必要。读了叶上雄同志《关于能力和智力》①一文颇受启发,但对文中的一些观点,我还有不同的看法。下文提出我的浅见就正于叶同志和其他对智力问题有研究的同志。  相似文献   

15.
高尔太的美学论文集《论美》,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收有1957年的《论美》和《美感的绝对性》,以及1978年以来的《美是自由的象征》、《现代美学与自然科学》、《美与艺术的分类》、《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中国山水画探源》,等等,共12篇。《美论》一书较为清晰地呈现了作者的前后一贯、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点。作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发表了我的《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一文后,又连续刊登了郝振省,林剑两位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1986年第8期。以下简称郝文、林文)。还有的同志从方法论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与我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拜读了这几篇文章后,我感到获益甚多,也很受启发。但觉得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弄清,不能到此为止。故此,笔者再陈管见,与郝,林等同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我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点浅见》的短文发表之后(见《国内哲学动态》第五期),《动态》第八期发表了石仲泉同志题为《论目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文,(以下简称泉文)说是和我商榷的。文中提到要正确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要反对本本主义,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泉文未能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我看来,石仲泉同志不仅对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的了解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而且对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的认识也是不正确的。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向石仲泉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和探讨马克思应用于《资本论》中的方法问题上,王亚南同志最近发表了《〈资本论〉的方法》(《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一文,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达些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因此也谈谈个人在学习中的某些体会,作为共同探索和讨论。王亚南同志在他的《〈资本论〉的方法》中首先提出问题说:“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9.
《国内哲学动态》79年第四期、第八期和80年第二期共发表了三篇论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关心。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推动。韩学本同志的《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念及其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力图把马克思的异化观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来苏联和东欧哲学家对马克思异化观的评价。但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的异化思想,在内容上和  相似文献   

20.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