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汸的<春秋>学以承继孟子自许,以综合<春秋三传>为特点.认为属辞比事为治<春秋>的法门,并据以归纳<春秋>笔削之义为八.<春秋>虽为孔子所作,但本鲁史而成,辞从主人,存策书之大体,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桓晋文;<春秋>虽本鲁史,但又有孔子书与不书、变文、特笔等笔法,以阐圣人之义,其义丘窃取之.  相似文献   

2.
结合四库提要所勾勒的"变卦解易"这一易学史上的重要线索,本文考述了<易小传>与<易变体义>、<易纂言>与<易象义>、<易象正>与<易原就正>的关系及其思想特色,澄清了其间的一些误传与误会.同时指出变卦解易这一思想流派早在四库之前的丁易东那里就已有所总结;指出以动爻变卦解<易>的思想发轫于<左传>中的古老筮例,明确于南宋沈该的<易小传>和都絮的<易变体义>,经宋元之际吴澄的<易纂言>和丁易东的<易象义>,到明代黄道周的<易象正>达到其高峰,清代包仪的<易原就正>受到黄道周<易象正>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在任何一个解释活动中,概念范畴都作为重要的前提限定着意义的生成,"刚柔"在今帛本<易传>中就作为基本的范畴性前提而存在.<易传>形成时,人们对"刚柔"的涵义及内在关系即有着一定的基本理解..刚柔"被用以解<易>时,这些涵义及内在关系便被赋予<周易>文本,从而使<周易>生成了丰富的意义;同时,在此过程中作为前提性范畴的"刚柔"也实现了意义增值.今帛本<易传>对"刚柔"的把握既有同又有异,故而对<周易>的解释也有所差别.今本<易传>中,"刚柔"观念的"人文义"、"秩序义"、"变动相推义"作为"前理解"构成解<易>的前提,限定着今本<易传>的意义生成;而在帛书<易传>中,除此诸"义"之外,更突出了"刚柔"范畴的"相济义",从而使其易学解释、意义生成展现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录异记>是杜光庭一部重要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但自古及今,常被目为与道教无涉的文言小说,而实际上该书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结构编排上.<录异记>内容不仅记载仙类故事,还有很多与道教密切相关的图谶瑞应;结构看似混乱芜杂,实际有自己内在的组织方式,内中暗含成仙得道的"变化"学说.<录异记>是一部带有较强道教色彩的宗教文献,应该是典型的宗教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卖弄新潮概念的多,实实在在深入研究的少,在这少数坚持踏踏实实做学问者中,贾玉民教授可以说是一位坚守精神家园的的学者.他一直坚持寻找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的切入点,力求突破传统的文学运动 作家作品的惯例,从文本出发,以主题现象为线索,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新文学主题现象论>一书便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的多篇论文曾经被权威的<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这足以说明这些论文的价值与份量.  相似文献   

6.
<金色夜叉>标志着尾崎红叶创作的最高峰,不仅在艺术技巧上臻于成熟,还具有鲜明的写实性,展现了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日本社会复杂、深远的精神冲突,具有重大的文学和社会认知价值,是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过程在日本文学上的真实投射.  相似文献   

7.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庄子>集解.该书成于南宋末年,内忧外患的时代处境,理学勃兴的哲学思潮,"六经注我"的学术氛围·使得<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独具特色,在庄学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而"六经注我"的学风,也给<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文学的最早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登上历史舞台,一出场便以极崇高的姿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极具艺术审美价值的中国的<诗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可谓开山之作,之后产生的一系列文体,诸如散文、小说、戏剧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诗歌的衍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从古代歌谣到四言诗、楚辞体、乐府诗、古代诗到唐代成熟的近代诗,一直延续到清代.同时,中国也是一个诗论的大国,从先秦的典籍谈论,到汉代的<毛诗序>,到魏晋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序>,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到明代叶燮的<原诗>,以至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诗论大著,都曾或论述过诗歌体裁的艺术特征,或论述过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或品评历代诗人的创作得失,构成中国诗论的大观,丰富多姿、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用<说卦传>的八卦方位说或汉易卦气说去解说<周易>坤卦卦辞,都会遇到岁时和方位逆行的问题,这是违背八卦方位与卦气原理的.这表明有学者据帛书<易之义>中"岁之义"的说法推断<周易>本经中有卦气思想的看法是行不通的.细考帛书原文,其"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一句其实本非解说坤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而是解说初六爻辞的.而就爻辞"履霜坚冰至"一语本身而言,我们无法从中看出什么方位问题,传本<易传>亦无此类解读,故帛书有关"岁之义"的说法只能视为帛书制作时代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大濩>与(<桑林>独特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引起众多历史学家、文学家乃至舞蹈学家、音乐学家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商代乐舞<桑林>与<大濩>的三种关系说,即同舞异名、异舞异名、<桑林>是<大濩>组成部分.以及关于<桑林>乐舞的三种风格内容说:嬉闹交媾内容之再现、求雨古巫风之遗留、威武军事乐舞之风范.  相似文献   

12.
程奇 《美与时代》2007,(11):72-74
合理的构成形式与色调统一的色彩搭配在作品<干洗房>中结合得天衣无缝.埃贡·席勒运用自己的艺术表现特点对现实事物的现象进行传达,从对画面中一些细微关系的处理上,体现出席勒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思想智慧以及艺术表达上的巧妙构思.他将自己的生活环境运用艺术的形象手段,生动有趣地表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学文本内部构造立体多维圆特征出发,阐述了它拥抱大小两个宇宙构成第三种圆的功能特点及由此与读者群之间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审美接受圆形运动,突出了现代世界文学出现的原由与属性内涵.同时兼评顾彬先生访谈录的批评内容与作用,以表示对其欢迎之意与一点小小意见.  相似文献   

14.
1954年所发生的那场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是当时各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也受着毛泽东自身的性情气质、文学爱好、文学观念、尤其是其由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与路线所决定的思想状况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正是这一切构成了那场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尚杰 《哲学动态》2005,(10):63-65
我在<哲学研究>上曾经发表<智慧的形状>一文,一些同行看到标题感到惊讶,至少是不解.但是,那个题目的发明权不在我,是德勒兹在<什么是哲学>里讨论了概念的"形状"问题,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形状.德勒兹试图彻底扭转哲学研究方向,使之走上"后现代"的轨道.他的这些想法与福柯和德里达相类似,特别在美国文学艺术界找到了更多的知音.杰夫丝(J·M·Jeffers)的新书<画不出的空间:叙述的终结>,讨论了当代西方艺术的哲学化倾向,所述理论,具有强烈的德勒兹色彩,具有跨学科、多角度的特征,流露的信息颇多,非常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早、中、晚期作品中女性形象突出的特点是从"扁平形象"发展为"圆形形象".其代表作<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三位女主人公露西,爱碧与玛丽共同构成奥尼尔笔下普通女性悲剧命运的整体画面,她们形象的转变反映了奥尼尔女性主义意识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建筑虽为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异质文本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的共通。罗兰·巴特提出的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源于文本理论的艺术哲思,为文学与建筑的互动建立了桥梁。文章通过讨论罗兰·巴特所提出的文本理论,解析文学与建筑之间的共通性,分析现有的文学与建筑的互文案例,为跨学科视角下文学与建筑的互文性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一鸣 《现代哲学》2008,(3):114-120
语密即语言问题,与意密、身密共同构成空海密教的思想主干.空海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具有既深邃又独异之特点,同时不乏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宗教学意义.本文以其<声字实相义>为研究对象,于文本研究基础之上,重点讨论声字与实相这一对范畴,并兼及其对后世日本文学理论之影响,彰显其突破习见之"言意之辨"的意义,力图揭示其语言哲学之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论陆九渊《易》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体系中,多有依傍<易>论、融汇<易>理者在.对<周易>这部经典,陆九渊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释,却以随机指点的"圆而神"的形式,发挥了许多精辟的论说."无极""太极"之辩、"乾坤易简"的原则性观念、"三才之道"的哲理内涵、<复><艮>二卦及"三陈九卦"的义理精蕴、<周易>经传所示社会人事观等,构成了陆九渊<易>说的最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学美感是情感的独特形式表现,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情感得到触发,对现实人生有所发现和感悟,产生一种审美情感体验。文学美感与一般美感同归而殊途,一般美感只关注审美对象的外部方面和表象就可以获得美感,而文学美感则要求读者尽可能完整地关注和理解文本内部的艺术世界,才能获得美感体验。由于文学书写的过程是作家内在心灵的激情燃烧和喷发,更是作家以其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来创造艺术形式的艺术沉思过程,因此,在文学欣赏中,读者要获得美感,就要精确和深刻地理解对象世界,与作者对话,进行认识性的思虑,这表明文学美感是情感与思虑的复合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