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监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建农 《心理学报》1990,23(3):101-107
本实验以超常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2个月)和常态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3个月)为被试,以数字和图形为实验材料对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记忆、记忆组织和记忆监控的特点和差异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结果是:(1)超常儿童不仅在回忆量和记忆速度上比常态儿童优异,而且还表现在元记忆上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2)儿童的记忆和记忆监控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但作为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记忆速度与记忆监控之间有显著相关;(3)作为元记忆的组成元素,记忆组织和记忆监控之间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弱智儿童的记忆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A·P·鲁利亚提出的回忆实验方法,对可11名正常儿童和21名弱智儿童的记忆能力作了比较。结果表明:(1)弱智儿童虽然大脑受损,记忆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但仍然有一定的记忆能力;(2)在记忆后第1—2天内和第6天之前,应着重让弱智儿童进行复习;(3)对弱智儿童,宜多采用直观教学法;(4)给弱智儿童用的教材内容应有更多的他们所熟悉的内容;(5)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记忆能力的差异既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6)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对弱智儿童进行记忆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7岁超常和常态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枝玲  施建农  恽梅  方平 《心理学报》2003,35(4):527-534
该研究以超常和常态儿童各25名(平均年龄分别为6岁10个月和6岁11个月)为被试,以选择反应、图形匹配、心理旋转、和抽象匹配为基本认知任务,对超常和常态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作了比较研究。研究者对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超常儿童基本信息加工能力显著优于普通儿童,具体表现在反应时更短,或正确率更高。(2)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信息、加工的差异与任务难度有关,在选择反应和图形匹配任务中,超常儿童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常态儿童。而且,在图形匹配任务中,任务难度越大,差异越显著。而在心里旋转和抽象匹配任务中,超常儿童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常态儿童。(3)任务的难度无论对超常组被试还是常态组被试的反应时及反应正确率都有影响,但影响方式不太一样。在反应时上,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两组被试的反应时都明显延长;但在正确率上,则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常态组被试的正确率降低,而超常组被试的正确率基本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即任务难度问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连云 《心理学报》1987,20(2):98-104
本实验是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为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设计的一套实验之一。目的是探讨3—6岁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水平与特点,为鉴别超常儿童的感知观察力取得参照指标。 实验是根据观察过程的特点进行设计的。实验的结果,经检验效度与信度较高,因此本实验对3—6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测量是有鉴别力的。 通过实验发现在3—6岁常态儿童之间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3岁与4岁之间发展得快,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比其它年龄阶段之间发展得幅度大。 通过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比较研究,发现4岁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之间,在质量方面的差异比数量方面的差异更为显著。这一结果,对今后超常儿童研究工作的重点具有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3—14岁儿童记忆发展的某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少年在记忆发展方面有些什么特点?我们在研究智力超常儿童记忆特点的同时,对3—14岁常态儿童的记忆发展情况作了探索。主要了解他们在记忆广度、识记速度、记忆的精确性、保持的持久性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此,我们设计了四个测试项目:①数跟读,主要是测试被试的记忆广度;②按形填数(3—6岁儿童用“按图填色”),主要是测试被试的识记速度;③图片再认,主要是测试被试的记忆精确性。以上三项基本上属于短时记忆。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临床记忆量表”对260例7~19岁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记忆测查,结果看到:(一)7~19岁记忆作业水平随增龄而迅速提高,(二)根据两两相邻年龄组之间总量表分和参考各分测验成绩比较,7~19岁的记忆发展可分为7~8岁组、9岁组、10岁组、11~14岁组、16~17岁组和18~19岁组共六个年龄阶段。(三)不同记忆活动在年龄发展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无意义图形再认发展较早;(2)指向记忆和图形自由回忆发展较晚;(3)联想学习和人像特点联系,回忆发展居中。(四)策略的运用和年龄是影响记忆成绩的主要原因。(五)“临床记忆量表”可扩展于7~19岁的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7.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4,17(4):27-36
本研究为探讨3—6岁儿童类比推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差异。研究是以图形和实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受试采取四择一的选择反应,在每项反应完成后,都要了解他们选择的依据。受试为650人。 研究结果表明,3—6岁儿童已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能力,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提高;绝大多数超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成绩既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上,又高于比他们大两岁以上的常态儿童的平均成绩;他们类比推理发展的水平也高于常态儿童1—2级水平;而且他们还表现有优于同年龄常态儿童的一些思惟特点。  相似文献   

8.
超常与普通儿童元记忆知识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桑标  缪小春  邓赐平  E.van Lieshout  F.J.M 《心理科学》2002,25(4):406-409,424
本研究主要探讨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早期元记忆知识的发展。运用对偶图片对被试的个体变量、项目变量、过程变量、策略变量、遗忘与回忆变量知识分别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5—7岁儿童是元记忆知识快速发展的时期,每一年龄组儿童的元记忆知识总体水平都显著地高于低一年龄组的儿童;超常儿童的元记忆知识水平均与高一年龄组的普通儿童基本相同,与超常儿童发展的单一优势模式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记忆流畅性任务和回忆最早记忆的方式考察了9岁和13岁共60名中国城镇独生儿童的早期记忆特征及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和西方研究相比,中国儿童回忆最早记忆时更多自发提及他人,尤其是父母。(2)最早记忆年龄与早期记忆数量有显著负相关,最早记忆中关于重要他人的记忆容量、社会取向和道德情绪与早期记忆数量有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文化渗透对自传体记忆发生的影响,以及提示无论是最早记忆的质量,还是早期记忆的数量,回忆童年记忆背后可能潜藏着共同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记忆状态下儿童青少年脑波超慢涨落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ET技术对24名7—18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了静息状态和记忆状态下脑电超慢涨落特点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记忆状态下:(1)被试S1、S2频率明显下降,记忆成绩好的被试这一特点更为明显;(2)男生左脑功率明显下降,女生右脑功率明显上升;(3)左脑优势被试左前脑功率下降,右脑优势被试右前脑功率上升。  相似文献   

11.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wo remarkable novels were published. They differed widely and originated in different societies (Canada and Israel), yet they had something in common too. Anne Michaels, born and educated in Canada and known as a poet, published Fugitive Pieces in 1997. The novel Our Holocaust by the Israeli writer Amir Gutfreund appeared in 2000. Both authors belong to the generation whose knowledge of the Holocaust is based on remembered history—that is, on the memorial narratives of those who went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themselves. Anne Michaels tells the story of loss, describing the pain, necessity and healing power of memory. At the end of Amir Gutfreund's quest, the knowledge the protagonist had longed for so strongly has become a burden, full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issonance and a disillusion. My analysis of the novels is followed by a critical discussion where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conflicting views offered by these authors is compared.  相似文献   

12.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记忆方式:自我调控、程序预设)×2(测试间隔:5分钟、3天)的混合设计,考察记忆监控的准确性对有效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即时测试中,“自我调控”组的回忆成绩与“程序预设”组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在延时测试中,后者的成绩显著高于前者;(2)“自我调控”条件下被试的学习判断相对准确,未出现高估;(3)“自我调控”未导致记忆的有效保持,可能是由于被试低估了程序预设那些可暂时提取的词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记忆《你们法国人记性短》(Fran ais,vous avez la m啨moire courte)是在圣苏比教堂对面的影院中上映的一个电影的片名。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了几乎还不到15年,纳粹主义的恐怖尚未被完全揭露出来。德国是一个被占领和被分裂的国家。法国  相似文献   

14.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郭力平 《心理科学》1998,21(4):319-323
采用Buchner等人(1995)提出的加工分离范式的修正模型,对内隐和外显记忆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内隐记忆水平随年龄的变化不大.而外显记忆水平在12岁左右达到高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均不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Memory brings the past into the present. It is a feature of human temporality, contingency, and identity. Attention to memory's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importance suggests new vistas for work in religious ethics. This essay examines four recent works on memory's importance for self-interpretation, social criticism, and public justice. My focus will be on normative questions about memory. The works under review ask whether, and on what terms, we have an obligation to remember, whether memory is linked to neighbors near and distant, how memory is related to justice and forgiveness, and whether memory sits easily with the kind of relationships that allegedly characterize life in democratic public culture.  相似文献   

16.
李欢欢  林文娟 《心理学报》2003,35(4):563-567
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是一种新发现的脑特异性蛋白质。它分布在多个脑区,特别在对学习记忆至关重要的脑区海马。该物质自发现以来,许多学者对其生物学作用,特别是与学习记忆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研究表明NG参与了在学习记忆功能中起核心作用的脑内几种蛋白信号传导途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等突触可塑性机制。NG基因敲除后,动物出现学习记忆能力缺陷。因而它可能涉及学习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相似文献   

17.
前瞻记忆的自评和延时特点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前瞻记忆的自评和延时研究目前由于实验任务的不同结果差异很大。该文采用由前瞻记忆自我评价题目构成的并且包含前瞻记忆任务的测验材料,探索了前瞻记忆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研究了可能影响前瞻记忆的几个因素。结果发现,0延时与其它延时(7min,17min,27min,57min)均有显著差异,其它各延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年龄对前瞻记忆和前瞻记忆自我评价均有显著影响,前瞻记忆与性别、人格、智力、回溯记忆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钟毅平  杨治良 《心理科学》1993,16(6):326-332
本研究探索非言语信息的内隐记忆。用新异的不熟悉的三维物体图形作为实验材料,物体决定测验评价内隐记忆,是/否再认测验评价外显记忆,操纵学习(?)测验间物体图形的颜色(实验一)和大小(实验二),80名被试参加实验一,另80名参加实验二。结果发现:(1)存在着非言语信息的内隐记忆,且与外显记忆相分离;(2)新异的不熟悉三维物体的颜色和大小由外显记忆的情节系统所表征,而非属于结构表征系统,从而支持多重记忆系统假说。  相似文献   

19.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ORIGINS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ecent research an young children's memory for personal episode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phenomenon of Infantile amnesia, first identified by Freud. New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children learn to share memories with others, that they acquire the narrative forms of memory recounting, and that such recounts are effective in reinstating experienced memories only after the children can utilize another person's representation of an experience in language as a reinstatement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This competence requires a level of mastery of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that appears at the earliest in the mid to late preschool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