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不同线索强度(强/弱)的中文词对, 选取大学生被试126人, 考察了不同学习方式(重学/测试)在不同时间间隔(5分钟/2天)最终自由回忆测试成绩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强线索强度词对上, 学习方式主效应显著, 测试条件的回忆成绩在5分钟以及2天后均高于重学条件;而在弱线索强度词对上, 学习方式与间隔时间交互作用显著, 5分钟时重学条件与测试条件的记忆成绩差异不显著, 而2天后测试条件的记忆成绩却显著高于重学条件。结果表明词对的线索强度能够调节测试对不同时间间隔记忆保持的促进作用, 支持了精细提取假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义关联的DRM范式,通过改变测试词语的字体来探究语义痕迹和物理线索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语义关联产生的要义痕迹依然是错误记忆产生的重要因素,而对物理线索的操作则使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发生了分离,在字体改变的条件下,被试的错误记忆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探讨提取抑制能否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以自编的DRM词表为实验材料,实验1采用有意遗忘范式(有意抑制),实验2采用部分线索效应范式(无意抑制).实验1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记住”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记住”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实验2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研究结果提示:有意和无意两种提取抑制都可以降低错误记忆,结果支持基于激活与监测的双加工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提取练习效应的研究揭示了提取在记忆保持中的重要性,新近研究表明RPE的产生是编码和提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编码与提取时长对RPE的影响。实验1采用2(编码时长:3秒,10秒)×2(提取时长:8秒,13秒)的被试间设计,考察即时测试(5分钟后)条件下的RPE。实验2将最终测试的时间间隔延长至24小时。结果发现,延长编码时间有利于提高即时测试下的记忆成绩及记忆保持率,但这一优势随测试间隔延长而消失;延长提取时间在即时和延迟测试下均导致了更高的记忆成绩和记忆保持率。研究表明,编码时长对RPE的影响与测试间隔有关,提取时长是影响RPE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提取练习效应揭示了提取对记忆保持的关键意义;学习时间分配的有关研究表明提取练习效应的大小可能与材料难度有关。两个实验探讨了提取时间与材料难度对提取练习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2(提取时间:短,长)×2(材料难度:容易,困难)的混合设计,5分钟后测查记忆保持水平。实验2采用类似设计,将最终测试间隔延长至24小时。结果发现,⑴ 延长提取时间均提高了记忆成绩和记忆保持率。⑵ 即时测试条件下,提取时间较短时,不同难度材料的记忆成绩差异不显著;提取时间较长时,困难材料的记忆成绩高于容易材料;困难材料的记忆保持率在不同提取时间下均高于容易材料。⑶ 延迟测试条件下,无论提取时间长短,困难材料的记忆成绩及保持率均高于容易材料。研究表明,延长提取时间对提取练习效应的影响受材料难度的调节;情境背景和必要难度是解释该调节作用的可能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加工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与学习不良儿童学习判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瑞鹤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08,40(9):994-1001
流畅性是个体做学习判断(Judgements of Learning, JOLs)时的重要线索,主要包括加工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实验采用联想字对作为实验材料,把做JOLs的时间分为即刻JOLs (Immediate:I)(学习完一个项目立即判断),短时延迟JOLs(Delay condition: D1)和长时延迟JOLs(D2),考察不同JOLs时间条件下,流畅性线索对学习不良儿童和一般儿童的JOLs的不同预测模式。被试为普通小学五年级学习不良和一般儿童各20名,结果发现,一般儿童在I条件下主要利用加工流畅性,在D条件下主要利用提取流畅性做JOLs,而学习不良儿童无论在I还是D条件下均主要利用提取流畅性线索做JOLs。加工流畅性在I条件下效度较高,提取流畅性在D条件下效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考察了关联性、学习程度和时间间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学习程度和中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高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错误记忆随着学习程度的增加而降低;(2)低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低于中关联程度和高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关联性高低是引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变量;(3)时间间隔对错误再认率没有影响,说明错误记忆不具有时间上的衰退效应,一旦产生后极其顽固,不容易消退,可能更多地受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揭示了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真实记忆可能是错误记忆的根源,而二者的关系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则既有共变又有分离。  相似文献   

8.
表象关键字母法与英文单词记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探讨了表象关键字母法是否能够促进以英文单词为线索的汉语释义的提取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第一,即时测验的成绩,若评分严格,表象关键字母法条件略高于控制条件,但差异不显着;若评分宽松,前者与后者的差异显着.第二,延迟7天测验的成绩,若评分宽松,表象关键字母法条件与控制条件之间的差异极其显着;即使评分严格,前者与后者的差异也极其显着.将上述结果与记忆策略访谈结果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出,关键字母法能够促进以英文单词为线索的汉语释义的提取.  相似文献   

9.
贺莉  杨治良  郭纬 《心理科学》2005,28(2):311-313
本实验研究在分散注意条件下,含有靶线索活动出现延迟问隔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采用视觉与听觉分散注意的实验材料,嵌入前赡记忆任务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间隔在0—1分钟时,前瞻记忆对进行中任务稍有影响,但不显著;(2)间隔降低前瞻记忆任务成绩;(3)前瞻记忆任务成绩在0-1分钟呈快速遗忘趋势,3分钟后出现平台期。  相似文献   

10.
概念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国英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7,30(1):45-47,28
该文运用任务分离法和Remember/Know程序,以汉词为材料,研究集中注意和重度分散注意条件下概念性内隐记忆和熟悉性提取的关系。结果表明:(1)概念性内隐记忆和线索回忆中的熟悉性在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均显著,它们随注意负荷的增加而提高;(2)类别范例测验中不存在错误记忆,而线索回忆中出现了错误记得和错误知道。  相似文献   

11.
Timothy Stanley 《Dialog》2007,46(1):41-45
Abstract : When it comes to how Heidegger understands theology, Martin Luther was instrumental in his early formulations. Heidegger's interpretation of Luther leads him to descry theology as a discipline best left unfettered by metaphysics and this attitude is carried right through Heidegger's career. By explicating Luther's influence upon Heidegger's early Freiburg lectures from 1919‐1923, we can rais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nuanced way Heidegger construes Luther's theology in the hopes of inspiring key insights for Luther's appropriation in current post‐Heideggerian theology.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In Logical consequence: A defense of Tarski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vol. 25, 1996, pp. 617–677), Greg Ray defends Tarski"s account of logical consequence against the criticisms of John Etchemendy. While Ray"s defense of Tarski is largely successful, his attempt to give a general proof that Tarskian consequence preserves truth fails. Analysis of this failure shows that de facto truth preservation is a very weak criterion of adequacy for a theory of logical consequence and should be replaced by a stronger absence-of-counterexamples criter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 latter criterion reflects the modal character of our intuitive concept of logical consequence, and it is shown that Tarskian consequence can be proved to satisfy this criterion for certain choices of logical constants. Finally, an apparent inconsistency in Ray"s interpretation of Tarski"s position on the modal status of the consequence relation is noted.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