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图是画家向观者传递情感的一种手段和媒介。一副完整的构图,是要经过画家的辛苦经营,精心提炼才能出来的。而在构图中比较重要的是处理好虚实和疏密的问题,要做到以实求虚,以虚求实,以疏衬密,以密显疏,便是知道了虚实疏密的变化之道。 相似文献
2.
3.
任伯年是晚清一位著名的画家。作为海上画派的领袖,他的绘画风格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绘画。任伯年的绘画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方面都有所涉猎,尤其是在花鸟画方面,其建树尤为明显。任伯年的花鸟画是在吸收传统花鸟画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方绘画和中国的民间艺术的方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借用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理论对任伯年花鸟画构图张力进行研究,并结合任伯年具体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整理。 相似文献
4.
5.
八大山人又名朱耷,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画坛中的四僧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对花鸟、山水以及书法艺术的潜心研究与创作,完成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尤以花鸟画最负盛名,成就最为丰硕。他的作品不但促进了中国花鸟画的深入发展与艺术创新,对后世影响极大,也独树一帜,体现了自身对花鸟画构图特色深刻的理解。文章详细解读了这位17世纪著名中国绘画艺术家的花鸟画构图特色。 相似文献
6.
7.
两宋绘画是继盛唐绘画之后,中国美术史上进一步繁荣的时期。宋代画家在创作构图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思想和智慧,然而当我们学习传统的时候,就必须与自己平时的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吸收",直到"消化",将其为我所用。绘画创作的关键是构图,工笔花鸟画的构图风格独具特色,它主要通过构图、色彩、造型、线条等方面体现作品的魅力。工笔花鸟画的合理构图对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花鸟画的构图变得越发多样化。文章分析和总结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多种构图方法,并对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和色彩进行了研究,在临摹宋代花鸟画时应专注画面背后所蕴藏的画家内心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画,然后学习借鉴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并运用到今后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画面既要符合工笔花鸟画工致的特点,同时也要营造意境,从而创作出有思想有情感的画作。 相似文献
8.
肌理在当代绘画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油画、水彩、中国画等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使用肌理的表现手法。肌理与构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构图的构思阶段是包含肌理制作的。结合花鸟画教学实践,通过对花鸟画创作中肌理构图问题的论述,得出肌理性构图在花鸟画创作中如何运用的结论,有利于提高花鸟画教学水平和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9.
10.
艺术创作必须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惜物抒情”以生活为创作源泉,通过写真画风赋予大自然光辉灿烂的人格体验和寓意,从而使工笔花鸟画创作达到至善、至真、至美、情景交融,物我俱化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是一种通过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关系涵盖一切道德活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书画名人.西方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做一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潘天寿大师也认为品格高落墨自超.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同道德的发展究竟有着什么关系?在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今天,探讨这个问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在中外伦理史上,一些在政治上代表着保守或没落阶级利益的哲学家,总是以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使道德败坏为 相似文献
17.
构图,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现代专业术语,虽然经历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布局"、"章法"等各个时期的不同称谓,但它的基本原理却体现了心理、画理、物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中变化万千的种种对立的矛盾因素,都通过了构图在绘画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19.
"鸟语花香"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美和境界美的最高追求.鸟儿羽毛美丽,歌喉婉转动人;鲜花姹紫嫣红,芳香袭人.它们不但以其无穷的魅力使山川大地美不胜收,也充当了美好的使者,深情地传递着人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国色天香"的牡丹,"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冰清玉洁"的水仙,对这些花草的生动描绘,倾注了人们的精神情感和文化内涵于其间. 相似文献
20.
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精神方向,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也使中国宗教信仰打上了儒家文化的深刻烙印,从而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文章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探讨和分析,同时进一步揭示了文化与宗教之间相互渗透和无法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