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望 《天风》2007,(20):12-14
愿神怜悯我们,能像耶利米那样做一个忠心的仆人,……使教会在社会上有美好的见证。经文:耶1:4—10,20:9,17:16耶利米在犹大国拜偶像、犯罪,将要亡国被掳的时代中蒙召作先知。他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神对他的拣选也是特殊的。但在蒙神选召的原则方面,耶利米的蒙召仍是今天我们所当明白的,也  相似文献   

2.
紧紧束腰     
当我读到耶利米书1章时,深受感动,得到许多亮光,但仅以耶利米书1章1至7节与弟兄姊妹共勉。 耶利米书1章17节说:“你当束腰,起来将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话告诉他们。”这里谈到两件事,一是“你当束腰”,一是“将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话  相似文献   

3.
为了正本清源,本文拟扼要介绍一下圣经原文版本的情况: 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旧约39卷,新约27卷。旧约除以斯拉记4章8节至6章18节,7章12节至26节;但以理书2章4节至4章28节;耶利米书10章11节三部分用亚兰文所写的以外,其余均用希伯来文写成。新约用希腊文写成,20世纪中叶(1947—1952  相似文献   

4.
葛可超 《天风》2006,(18):24
耶利米啊!为什么你眼中常含着泪水?那是因为在烽火连城,哀鸿遍野的环境中,你却仍要做中流砥柱,守护先知的职位。耶利米啊!为什么你眼中常含着泪水?那是因为你满腔赤诚的爱国热情,对耶路撒冷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爱得痴狂。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在处世为人上都会有缺点和错误 ,而忏悔正是可以纠正缺点和错误的良药。通过忏悔 ,才能扫除心中的尘埃的“我” ,而得到一个清静的“我” ,故“忏悔”对于不信仰和已开始信仰的人都非常重要。在漫漫人生路上 ,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间生活 ,错误是难免的。古人云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既然圣贤也有他们的过错 ,更何况芸芸众生呢 ?故而 ,学会忏悔 ,不但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品格 ,而且也能使良知闪耀与人格升华 ,还能使人内心获得安宁 ,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忏悔与不忏悔固然是个人的自由 ,但是 ,作为一个宗教徒 ,我们应该忏悔 …  相似文献   

6.
孙琪 《天风》2012,(6):38-39
为了纪念中国最早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我们延续端午节的传统,正如犹太民族纪念耶路撒冷沦陷时,定要吟唱耶利米的哀歌。为什么要在今日提起屈原与耶利米?二者有何相似之处?会给我们今日的基督教会和信徒生活带来何种启示?屈原(前340一前278)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才华横溢,深受怀王信任,后遭陷害,被怀王疏远。  相似文献   

7.
“耶利米为‘新约’的先知,不是在新约的时代,而是因为有新约的信息,展望未来,传扬上帝的信息。”先知耶利米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先知,他蒙召经历也非常特别。他蒙召经历中有关上帝对他的托付与耶稣基督给门徒的大使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圣经中有关上帝赋与他仆人传福音使命的双璧,是教会历代圣徒弘扬福音的力量泉源。  相似文献   

8.
诗歌约占旧约圣经的三分之一。完全不存在诗歌的旧约书卷只有7卷,《诗篇》整部都是诗歌,《约伯记》《雅歌》《耶利米哀歌》《箴言》,还有《传道书》的大部分以及先知书(除《耶利米书》《但以理书》和《约拿书》以外),甚至是历史书的一些段落(参创49;出15;士5;撒下22及其他)均是诗歌体。  相似文献   

9.
<正>敦煌佛教文书是重要的宗教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其收藏、保护和利用,有待于各方更加重视。敦煌文书发现于1900年,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佛教文书占敦煌汉文文献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其内容包括经、律、论、疏释、伪经、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经藏目录等。  相似文献   

10.
李兰成 《天风》2004,(9):12-13
认识上帝是慈爱的,我们的回应是爱神爱人。 约翰一书4章8节:"上帝就是爱"。这个爱有什么特点呢?人间的爱,比如父母对子女之爱,夫妻相互之爱,朋友之间的友爱,都是人间的亲情友爱,是非常美好的。上帝的爱要比这个爱还要深,还要广。 1、是永远的爱。耶利米书31章3节,是先知耶利米对那些遭遇艰难,甚至国破家亡的以色列人说:  相似文献   

11.
摩尼教的“光耀柱”和“卢舍那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对粟特文、回鹘文、汉文摩尼教忏悔文的比较,重点讨论了摩尼教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名词的翻译问题,认为汉文摩尼教经典借用佛教的神名,主要是因为其“受难耶稣”这个理念出自诺斯替教,在东方颇难表达清楚。借用“佛种”、特别是借用光明遍照、无处不在的卢舍那佛的形象来表述,显然比较容易为当地信徒所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一、忏悔与五法忏悔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一说,忏悔是其中之一。忏悔是华梵合成词,忏即忏摩的略称,梵语ksama之音译,意思是请求被冒犯对方息瞋,容恕自己的过错,因为请恕必须用一定仪式表达,使  相似文献   

13.
邢铁夫 《天风》2018,(1):23-23
高举,是变得有力、稳固、被人认可、被神提拔。约瑟被神高举,使他从监牢中高升,掌管埃及全地;大卫被神高举,使他不再跟随羊群,而成为一国之君;彼得被神高举,使他不再以捕鱼为生,反而得人如得鱼。这是'高举'第一个层面的含义。然而,圣经中却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人生却经历另一种'高举'。'流泪的先知'耶利米,是一位出生平凡的先知。根据《耶利米书》1章1节以及《列王纪上》2章26节两处经文综合推断。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印顺导师指出:“宗教的施设教化,在于给人类以绝望的安慰。若肯定地说,这种人(五逆十恶之人)决无办法了,这在大悲普利的意义上,不是圆满的。任何人,无论到了什么地步,只要能真实的回心,忏悔向善,这还是有光明前途的。”[1]他又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在僧伽中,只是忏悔现在所违犯的,以免障碍圣道的修行。忏悔是心生悔意,承认错误,接受僧伽的处分(一般称为‘作法忏’)。……‘修善以灭除’,就是善业力大了,善业成熟感果而恶业不受报了。所以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后来演变为忏悔无始以来的‘三障’—…  相似文献   

15.
杨东川 《天风》2005,(7):42-43
以斯帖记、路得记及约拿书是旧约中脍炙人口的三部传记,惟后者列入了先知书中。本书是希伯来文圣经中第三部分——“著作”(Ketubim,又称“书卷”或“圣卷”)——的经卷之一。在“著作”中,以斯帖记又属“五小卷”(Megilloth, 音译:“弥基录”,意即卷轴)之一,其他四小卷是路得记、雅歌、传道书和耶利米哀歌。五卷书分别与希伯来人的五个节期有关: 雅歌——逾越节(庆祝出埃及)。路得记——五旬节(庆祝小麦丰收)。传道书——住棚节(庆祝葡萄丰收)。耶利米哀歌——亚毕月九日(纪念耶路撒冷在公元前587 年失陷)。以斯帖记——普珥节(纪念全民蒙拯救)。  相似文献   

16.
"忏悔"释义     
文章从词源学入手,分析了基督教信仰之核心内容的"忏悔"行动之理念与结构,进而研究了"完全忏悔"与"不完全忏悔"之区分,以及围绕这个区分的神学论争及其现代性后果.  相似文献   

17.
忏悔观念与中国文化之悔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文 《现代哲学》2007,2(6):128-134
文章从中西忏悔观念在中国文化忏悔精神现代讨论中的不同命运入手,通过对"忏悔"概念在语源创生和语际转换中对应状况的梳理,明确了该主题思考的应有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悔过意识的文化底蕴作了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18.
圣伯多禄在晚年,每夜听到鸡叫就禁不住流下痛悔的泪水,他终生都为自己曾背主而忏悔,以至于长年的泪水冲刷,他的两只眼角竟冲出了两道明显的沟纹。 这才是真正的忏悔,不象我们,常因同样的罪去办  相似文献   

19.
人“是在罪孽里生的”,这是诗篇51篇5节大卫认罪的话语。“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这是创世记8章21节神在洪水灭世以后,神自己心里说的。“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17:9),这是先知耶利米对不肯认罪悔改的人们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相似文献   

20.
宗教间的对话、沟通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现代佛教和基督教间的思想对话、沟通并不是很多。而忏悔作为二者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其进行辨析,厘清"忏悔"在二者间的同异,是展开对话的关键,同时也是一次尝试。本文通过对两者"忏悔"的分析,就佛教和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