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闲时看花去     
正唐代有位从谂禅师,主导过一桩有名的公案——吃茶去。据说,当时有两个和尚不远千里跑来见他,请教何为禅道。从谂禅师问其中一个和尚:"你以前可有来过这里?"和尚回答:"未曾。"从谂禅师说:"吃茶去。"回头他又问另一个和尚:"那你呢?"和尚回答:"我曾有幸到过这里。"从谂禅师道:"如此甚好,吃茶去。"这一通操作,别说这两个和尚,连寺院  相似文献   

2.
好事不如无     
如意 《佛教文化》2012,(6):104-104
“好事不如无”是很多禅宗祖师在启发弟子悟道时,经常说的一句禅语。如《五灯会元·赵州本传》记载: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的侍者文远,正在大殿中拜佛,被赵州禅师看到了,禅师用禅杖打了他一下.问道:“你在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在茶馆茶楼及茶人聚会场所,常可看到写有“吃茶去”三个大字的书法条幅。提起这三个字的来由,还有一则有趣的典故。唐代有位高僧从谂禅师(778~897),常住河北赵州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从谂以茶喻禅,每次开示学人之前都要带句“吃茶去”。清代《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记有其事: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  相似文献   

4.
在《祖堂集》等禅籍中,记载有赵州从谂禅师与小师文远进行论义游戏比赛的公案。由于从谂禅师在论义中故意互窜混淆了关键词“胜”的语义理解层次,所以小师文远无论怎样都处于败方。本文试以悖论的逻辑原理来解析这则饶富禅趣的公案,并指出这则公案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禅宗思维方式中的超乎常规逻辑的超逻辑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法音》1988,(7)
(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  相似文献   

6.
赵州从谂和尚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唐干宁四年(公元897年亦即唐亡前十年),山东曹州人,俗姓郝,从小在本州的扈通院出家(依《古尊宿语录》),另一说为青州临淄人(依《宋高僧传》)。未受戒便抵池阳,参南泉,拜南泉普愿为师,后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后,仍近南泉。八十岁左右,众僧请往赵州观音院作住持,所以,世称赵州从谂禅师。  相似文献   

7.
刘珊 《中国宗教》2017,(8):64-65
一寒山是唐代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僧人。他族姓不详,生活年代也无法确定,相传隐居在浙江天台始丰县寒岩幽窟中,所以世人称之为“寒山”。据《祖堂集》《宋高僧传》等记载,沩山灵祐禅师曾在天台山会见寒山;另据《古尊宿语录》记载,赵州从谂禅师也曾与寒山相互问答。寒山在当时名声满播于江浙僧界。  相似文献   

8.
正有这么一则禅宗公案。某僧人问赵州从稔禅师:"听说你亲自见到了南泉普愿禅师,是吗?"赵州从稔禅师答道:"镇州出大萝卜头。"僧人问赵州禅师是否见到了南泉禅师,自然是想要得知两位佛门前辈会面之状,进而窥见真法。不料赵州禅师竟然顾左右而言他,说起了镇州的特产萝卜头。佛家讲究摒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前者是执著于物质利益和人体感官,后者则是执著于真法与大道。这个僧人作为出家人,大抵能够多少破除人我执,可惜仍然执著  相似文献   

9.
正一寒山是唐代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僧人。他族姓不详,生活年代也无法确定,相传隐居在浙江天台始丰县寒岩幽窟中,所以世人称之为"寒山"。据《祖堂集》《宋高僧传》等记载,沩山灵祐禅师曾在天台山会见寒山;另据《古尊宿语录》记载,赵州从谂禅师也曾与寒山相互问答。寒山在当时名声满播于江浙僧界,据说妙利普明塔院因此改名作  相似文献   

10.
惭愧智学     
《佛教文化》1995,(3):33-33
一个人听了因果布施的道理,对禅师说:“等我有钱以后,一定广修供养,做一些济世救人的事业”。 “等你有钱以后再行布施,那你永远不会有钱,也不会布施。” “为什么呢,师傅?” “因为富有从布施中来呀!” “我很贫穷,连饭都吃不饱,该怎么办呢,师傅?” 禅师从那人碗里夹起一粒米,停了一会,说: “以一颗真诚恭敬的爱心,从一粒米做起。” 是的,从一粒米做起,从少吃一粒米做起!  相似文献   

11.
人生禅理     
一小和尚手持灯盏,问禅师:"我手持光明,为什么还能看到自己的阴影呢?""你把手中的灯盏举高点,再举高点。现在,你再看自己的阴影,有什么变化呢?"禅师问。"我手中的灯盏举得越高,我身体的阴影就缩得越短、越小。"小和尚说。  相似文献   

12.
天堂与地狱     
白隐禅师是日本修行很高的高僧,不论道德行为或是学识规范都让人敬佩。据说,某官员来拜访他,谈到了生死的问题。官员便好奇地问:“地狱和天堂是存在的吗?如果存在,可否带我参观?”于是,白隐禅师说了一些不雅的话,羞辱官员。官员急得跳脚,用脏话回敬禅师,白隐禅师说:“你不是想参观地狱吗?你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诗人赵朴初喜好饮茶,还经常以茶入诗,深得饮茶真趣。在赵朴初的茶诗中,其中一首五绝《吃茶》(题为笔者所加)诗人尤为喜爱,曾多次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在这首诗中,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  相似文献   

14.
满了吗     
一位学僧在无德禅师座下学习了一段时间,觉得已经足够了,向无德禅师告辞,想去云游四方了. "什么是够了呢?"禅师问. "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学僧很认真地回答. "嗯,好吧,你走之前,再帮我装一盆石子吧."禅师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禅宗史上,赵州从谂以其禅机玄妙,辩才无碍,被誉为“赵州古佛”。其玄言法语斩断葛藤,直下承当,天下参禅学佛者无不悚然信服。形成风靡唐宋、独步一时的“赵州门风”。赵州一生行履,曾九游圣地五台山,为五台山禅宗丛林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凉山志》卷3《高僧懿行》特为赵州辟传,列为五台高僧。赵州行履赵州(772—897),唐代禅僧。曹州郝乡(山东菏泽)人,一说青州临淄人。法号从谂。幼时性情孤傲不介,“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宋高僧传》卷11)。于曹州扈通院(一说青州龙兴院)出家,从师披剃。受具足戒前,听说普愿禅师道化翕如,言满天下,便赴池阳(河南南阳)  相似文献   

16.
自经读过这样一则排悟的故事:一名武土问某禅师:“真有天堂地狱吗?”“你是做什么的?”掸师问他。“我是一名武士。”他说。“什么?你是一名武土!”禅师叫道,“看你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个乞儿呢。”武生闻言大怒,欲抽剑发威,祥师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上...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2,(2)
从谂在南泉处悟得“平常心是道”,随即到嵩山琉璃坛受戒。后听说其先前的业师驻锡曹州护国院,即前往省觐。其师见他回来,私下造人告诉郝氏族人:“君家之子游方已回。”族人闻听,欢欣不已,准备日后来看望。从谂知道后深感不安,对师说:“尘俗爱网,无有了期,既已辞家,不愿再见。”随即束装回返。从谂在南泉处前后十余年,以其超群的悟性和气度,深得南泉的赏识。南泉寂后(834),从谂携瓶负钵,遍历诸方,寻师问道,走上了漫漫的行脚之途。  相似文献   

18.
青年与禅师     
一个青年去请教弹师如何做人。 禅师说道:“你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了。”  相似文献   

19.
正拒绝是一门艺术,不要随便地拒绝,不要无情地拒绝,不要傲慢地拒绝;要能委婉地拒绝,要有笑容地拒绝,要有代替地拒绝,要有出路地拒绝。有一个意志消沉的年轻人,去向一位禅师请教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禅师说,你自己去悟一下,便会明白了。一天以后,禅师问他是否有所悟,他摇头,禅师便举起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二天,禅师又问,年轻人仍然不知,禅师又用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三天,他再次向禅师表示没有收获,当禅师举起戒尺打过  相似文献   

20.
总也不老     
从前从前有一位禅师每次听到钟声响总是捂着心哀痛地叫着新来的弟子都会问道:"师父你怎么了?"老禅师说:"那钟声每天每天打得我的心好痛!"眼泪总也不老,不管是几岁,面对生离死别,它晶莹得就像最初的那一滴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