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的现代化是20世纪佛教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佛教的现代转换,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居士佛学中南京支那内学院的中坚人物吕澂,在1949年以后,自觉地把佛教的现代化方向指向了学术化。他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明显地表现出对印度佛教思想发展规律的自觉探讨。这种探讨同他对佛教思想的本质以及对中国佛学发展规律的探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佛教学术化”和“佛学学科化”的尝试,实际上也是他对佛教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2.
佛教的现代化是 2 0世纪佛教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佛教的现代转换 ,向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居士佛学中南京支那内学院的中坚人物吕 ,在 1 94 9年以后 ,自觉地把佛教的现代化方向指向了学术化。他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 ,明显地表现出对印度佛教思想发展规律的自觉探讨。这种探讨同他对佛教思想的本质以及对中国佛学发展规律的探讨一起 ,共同构成了作者“佛教学术化”和“佛学学科化”的尝试 ,实际上也是他对佛教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3.
遥远 《福建宗教》2000,(5):27-30
八闽佛教界,人们无不称赞一位受人尊敬的尼僧传常法师,她主持福建佛协工作数十年,为福建省佛教寺庙落实房产政策、整顿寺院道风、培育佛教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称为“佛门女杰”。  相似文献   

4.
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过程中,就理论上的贡献而言,吕(?)对佛教心性论的新诠释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他看到了佛教处理宇宙人生问题心性化的特点,他才能够进一步揭举出中、印佛学的根本差异。因为对于“宇宙心性化”的处理,本质上必然包含着泯灭欲望、安于保守(性觉)和满足欲望、积极进取(性寂)两种倾向。在吕(?)看来,这正是中印佛学心性论的根本差异。这种说明实际上是站在实现佛学现代转换的时代高度对佛学所作的新的诠释。当然,他的新诠释是通过对“观行”与“转依”这两个佛家人生实践中核心命题的分析而作出的。  相似文献   

5.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贵华 《法音》2002,(9):10-19
心性问题在印度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学中,更成为了核心问题。中国佛学相对于印度佛学的转折性发展,正是围绕一种新的心性说展开的。吕贗先生曾经对印度佛学和中国佛学心性说的特质予以总结。他认为,印度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寂”,即“性寂说”;而中国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觉”,即“性觉说”犤1犦。在这样的区分下,吕先生本着印度佛学唯识学的立场,认为“性觉说”是对佛教的背离,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犤2犦。吕先生的观点,作为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进行反省的努力之一,对现代中国佛教界乃至思…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6,(7)
正金陵刻经处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经籍刻印、流通之场所,杨仁山居士在此讲学刻经40余年,刻印流通佛教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张,设立"癨洹精舍"、"佛学研究会"等佛教讲学和研究机构,造就了众多佛学人才,开中国近代佛学教育新风,对后来的佛学研究和佛教教育影响深远。杨仁山居士之后,欧阳竟无及吕贗先生等,复创支那内学院,精研法相,影响广泛,为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为中国  相似文献   

7.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有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佛学...  相似文献   

8.
由安徽省政协、合肥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剧《风云女杰》即将在荧屏播出。这部以一位有胆识的巾帼英雄施剑翘传奇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表现了她为父报仇、为国除害,在天津郊外的佛教居士林内,刺杀了隐身佛门的大军阀、当时曾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壮烈事迹,一举震惊中外,名闻遐迩。这里向读者介绍这位女杰后来成为虔诚佛教徒的一段因缘。施剑翘原名施谷兰,祖籍安徽桐城,她父亲原本是孙传芳部下的一个军官,因细故  相似文献   

9.
1976年以来,中国佛教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就中国佛教研究的基本状况、新的进展和特点概述如下。一、中国佛教研究的基本状况中国佛教是一门具体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若干学科互相渗透,密切联系。十多年来,广大学术工作者关于中国佛教的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出版了一系列的专著、论文集和资料书。1、专著方面:有关中国佛教通史的有吕澄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1979)、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二卷(1981—1985)。  相似文献   

10.
释圣严 《法音》2003,(6):13-18
自西元1990年1月12日至15日,我们中华佛学研究所假台北国家图书馆,举办了第一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以来,已历十二个年头。当时拟定的永久主题是“佛教传统与现代社会”。在此原则下,以前三届也各选定了一个主题,分别是:“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传统戒律与现代世界”、“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每一届都有很多杰出的学者们,发表了高水准的论文。这回是第四届,我们依旧要沿着永久主题的原则,来讨论“佛教与二十一世纪”。有三个子题,分成三个领域,那就是:一、佛教与修行,二、佛教与社会,三、佛教与资讯。每一个领域,都将有多篇专业的论文发表…  相似文献   

11.
在佛教典籍中,比较起来,《法句经》并不是很有名,然而它却是一部值得向广大佛学爱好者推荐的重要的佛教经典。大家知道,佛祖释达牟尼生前,他的关于佛教的学说并没有形诸于文字,而是由弟子口口相传。释地涅梁后,弟子们通过集会的方法,“结集”他仿学说,形成以经、律、论“三藏”为主要内容的最初的佛教典籍,其中的“经”藏系指现在的四部《阿含经》。《阿含经》是释迹所创佛教学说及其生前经历的最原始的记录,是探寻佛教原始教义的基本依据。而《法句经》便是与《阿含经》有着直接关系的~部经典,它是哪可含经》及早期律藏典籍中…  相似文献   

12.
吕在印度佛学和中国汉、藏佛学研究中的权威地位,早为学界所识,但他对现代佛学所作的理论建设,注意者不多。本文力图对此作一简要介绍,把吕先生独特的思想略为三点:第一,佛教所谓“苦”,不是与人生俱来的必然,而是主观与客观分裂和对立的结果;第二,解决“苦”的根本途径,是个人与社会和全人类的同步完善,因而要求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的进步负责;第三,为此,应该改变中国佛教传统的内省模式,即《起信论》的模式,复兴唐玄奘的外向探求真理,以求符合“实际”、能够作用于客观环境的思维模式。支那内学院之所以发动中、印佛教之辨,这是一个最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这本书是吕澂先生1961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佛学班的讲演稿。那时吕先生已经准备写一本印度佛学史。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吕先生对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熟悉中文的经典,对日本及西方学者在佛学方面的研究也不陌生,看完这本书,觉得它简直是一本简明的印度古代思想史,它可以和印度出版的同类书相媲美。作者在书中谈到,日本学者“受到资料限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印度思想史的问题,“西洋人的研究就更差了”(参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83页。下引此书,  相似文献   

14.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性角度,站在法称量论理论框架下,研究因明的内容,认为因明等同于量论,包含论证结构及其规则、论证的认识论基础和论证在佛学中运用三部分内容,这就是佛家逻辑。吕澂的研究是因明创新研究的一个范例,是对窥基因明研究的一种逻辑转向,助益于当今佛教逻辑学科建设,但是,基于包含佛教逻辑在内的逻辑边界,吕澂并没有清晰的回答,使得在佛学论证中各持己说,这是吕澂给我们留下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性角度,站在法称量论理论框架下,研究因明的内容,认为因明等同于量论,包含论证结构及其规则、论证的认识论基础和论证在佛学中运用三部分内容,这就是佛家逻辑。吕澂的研究是因明创新研究的一个范例,是对窥基因明研究的一种逻辑转向,助益于当今佛教逻辑学科建设,但是,基于包含佛教逻辑在内的逻辑边界,吕澂并没有清晰的回答,使得在佛学论证中各持己说,这是吕澂给我们留下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黄夏年 《佛学研究》2004,(1):387-391
2004年11月12日至15日,“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厦门大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浙江,以及台湾省的佛教学者和法师一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0余篇,内容丰富,富有新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出席了开幕式,并做了讲话。与会代表围绕“佛学研究方法论”、“佛教与佛学”和“佛教教育与佛教诠释学”三个主题做了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1,(8)
笔者从1985年以来,在复旦大学先后承担宗教学概论、佛学哲学史、佛学原著选读和禅学讲座等课程,曾主持三期宗教干部专修科或专业证书班。与十来所佛教院校保持着联系,1990年受上海佛教协会委托主持复旦大学佛学研究班,同时兼任安徽九华山佛学院客座教授。为发起“佛教文化丛书”,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07,(1):56-56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05,(1):48-48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6,(6)
一、关于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发扬了佛教积极人世的精神,更能体现佛陀本意;拂去了附积于佛教的各种历史“尘垢”,使人们得以睹见佛教的真面目,功德无量,意义深远。我认为人间佛教不只是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只要立足于人间,目的是为了众生,举凡佛教的精华:般若瑜伽之教,龙树无著之学,罗什玄奘之文(欧阳竟无语),这个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以及以后形成的十宗,都是人间佛教的内容。除非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否则像慈悲、施舍、精进、无我、利他等伟大思想,永远不会过时。人间佛教的提出,使佛教翻开了新的一页。我祝愿海内学人,发幽抉微,把佛学研究推向新高潮。二、关于禅诗《维摩经》:“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禅宗讲“不立文字”“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