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八卦与卦爻是怎样产生的?各家之说均未能就八卦与之所象征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表述性意义作出逻辑关系缜密的合理解释。其实,阴阳概念的产生与阳光的向背有关。中国古人受太阳光线的启发,创造出了卦爻符号。代表太阳光线的符号为"—",代表没有太阳光线的符号为"--"。由三个卦爻组成的八卦卦象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生动形象的内在联系。阳爻符号"—"是一条线,是奇数,阴爻符号"--"是两条短线,是偶数,这或许就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一说法的最原始起源。  相似文献   

2.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邹然《周易》卦辞和爻辞是对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所蕴涵意义的确切界定,即对这些卦体爻符所代表的物象内容、人事现象及其占筮效用所作的文字表述,所谓“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见乎辞”(《周易·系辞》)...  相似文献   

3.
《周易》成书于战国末期,至今约有2300年左右了。秦始皇燔书,《易》以卜筮而得存。历代著名学者都研究过它,有关《易》的著作有两千多种,现代很多大学和研究院都设有《易》学课,在外国也有不少人研究它,有人称它为“宇宙代数学”,可见其意义之深远。《周易》这部卜筮之书充满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容:它蕴含着变、革与矛盾统一的思想,注重转化和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曲折性。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主客观条件统一、有节有度知“极”,这些都是可取的。《周易》巧妙运用符号组卦并规则其间的互相作用,以解  相似文献   

4.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象征”,无论就它的概念来说,还是就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或说“艺术前的艺术”。他还指出:象征“主要起源于东方,经过许多转变、改革和调和,才达到理想的真正的实现,即古典型艺术”(黑格尔:《美学》第2卷序论·总论·“象征型艺术”。下引该书不再注明)。黑格尔把他的视线投向古代的埃及、波斯和印度,发现这些国家存在的是“不自觉”的象征。当他论及“自觉的象征”时,目光便转回了欧  相似文献   

5.
《周易》每卦六爻彼此联系,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变化体系,呈现出诸种特点。(1)变化方向的确定性。每卦六爻自初至上递进演变的方向确定不移,终向和始向保持一致,终向是始向的扩展和深化。(2)变化内容的同一性。六爻围绕一个中心,以同一内容为轴心,展示其绚丽多彩、丰富生动的变化场景。(3)变化同素的结构件。每爻都是变化总体链条上的一个因素,彼此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形式多样。(4)变化趋势的循环性,六爻变化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变化的循环性分为两类:一为变化循环趋势,一为变化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6.
晋卦的主题就是讲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初爻与二爻讲人在处于上升的初始阶段难免会不断地遭遇挫折与失败,以及在遭遇挫折与失败之后个人的处事态度;三爻讲挺过艰难彰显自己能力的第二个阶段以后,由于事业上获得成功而终于赢得众人的信任与拥护;四爻讲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往往容易患得患失从而导致新的挫折;五爻讲克服患得患失的心态后以宽广博大的胸怀积极开拓取得新的更大成功;上爻讲成功没有终极状态,前进、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前进、上升的路会变得更为艰难。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易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卦爻符号系统的演变及其理论意义,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剖析。认为通行本卦序形成一个因果系列,其中隐藏着阴阳对立面相互配合、相互转化的理论思维;帛书本卦序则体现了阴阳对立,以类相从的观念;孟京卦气说是对当时天文气象学的概括和总结,用以表示阴阳二气消长运行,天地万物兴衰成亡的过程,构成一个贯通天人的自然哲学系统;邵雍、朱熹的次序图是要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乃一自然而然的阴阳交错、不断分化和组合的过程,并以此解释世界形成的过程;其方位图则阐发阴阳消长之理,天地终始之变的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8.
卦爻辞与卜筮之辞从内容到形式都大不同,它不是由筮人总结卜筮之辞而来,从内容上看更可能是当时的"黄历"式的记录。孔子用"赋诗断章"式阐释方法对卦爻辞的引申发挥使《易经》地位有了质性提升,《易传》最终奠定了《周易》"大道之源"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剥”之义有二:《彖》释“柔变刚”,即“柔剥落刚”。“剥”读“bō”。《大象》释“山附于地”,象征“刚被剥倒在床”。“剥”读“pū”。二者结合,为“剥”之全义。爻位不同,象征“剥(pū)床”原因有别:“初”因足受剥(bō)伤而剥(pū)床;“二”因膝受剥(bō)伤而剥(pū)床;“四”因腹受剥伤而剥(pū)床。自汉代以降,将上述二义不恰当地剪接,其结果变成了“剥(bō)床”,混淆了“剥”的主客体,有违卦旨爻义,诂中遗憾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0.
《周易》卦爻辞中有许多"物占"方面的内容,鸟占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及我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有关鸟占的资料,对《周易》中有关鸟占的14条卦爻辞进行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五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对《周易》乾坤两卦的6处卦爻辞作了新的解释,认为《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之“惕”应训为止息;“用九”、“用六”之“用”本字为“通”,应训为全、皆;《坤》卦卦辞应“东北丧朋”在先,“西南得朋”在后,其次序与“先迷后得主”有内在联系,是建立在八卦卦气说基础上的;六二爻辞应断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习”本字为“摺”,即折,是说做到正直而方正,就能宏大,就能不失败,就能无所不利;上六爻辞“血”本字应为“率”,即首领,“玄黄”应训为病。这些新的训释对理解《周易》乾坤两卦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竹书<周易>中存在两个文本,其彩色符号是两类八种,这对于我们认识先秦<周易>的原始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先秦<周易>彩色符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帛书《周易》部分疑难卦爻辞的训释作了探讨,认为:《剥》六二“辩”读作“蹁(髌)”,膝端也,“辩”及初爻“足”均非床体;《赣》九五“塭”即“堤”之形讹,读作“疷”,“祗”读作“疷”,训“病”,或以“柢”为语词,或写作“柢”,皆误;《屯》六三“鹿”读为“麓”,山足也,不训禽鹿,“几”,词也,“如”,往也,“舍”者舍置也;《归妹》六五“日月既望(望)”,“日”字衍文,“既”,今本、帛书《昭力》均作“几”,“既”读作“几”,几者辞也,或如字作解,或以“近望”实解,均非;《泰》初九“胃”读作“(曹)”,“(曹)”为“(彝)”或体,“(羹)(汇)”为“(曹)”之假借字,“(曹)”者类也;《鼎》九四“屋”读作“屋剭”,“刑剭”者厚刑也,此汉人古义通训,今本作“形渥”,“握”训“渥沾”,疑非;等.  相似文献   

14.
《周易.乾卦》头四个字是"元亨利贞",历来有根本不同的解释。《易经.文言传》有著名的"四德"说,将"元"、"亨"、"利"和"贞"都读作单独的名词,即"善之长"、"嘉之会"、"义之和"和"事之干"。与此不同,不少注疏家将四个字分成两段,即"元亨"和"利贞",但是没有一致的理解。譬如,朱熹以为"利贞"是"利在于正"的意思,而高亨谓"利贞犹言利占也"。本文采取后一种译法,但是与朱熹和高亨又有不同。本文首先论证"亨"原文应该是"饗","元亨"或"元饗"的意思是本次贞卜的祷告被鬼神享受,然后又提出"利贞"应该读作"利于贞卜"的意思。表面看来,第一次贞卜的结果告诉贞卜者再进行贞卜似乎有违情理,然而本文论证中国古代卜法往往进行习贞。"利贞"是指导贞卜者再作习贞。  相似文献   

15.
对勘中西,如果说西方文化以科学式的意识符号系统而见长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则以审美式的身体符号系统而取胜.而中国文化的这种身体符号系统,最初发端并集中体现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元符"的<周易>的"易象"之中.对<周易>的"易象"分析表明,该身体符号系统具有有别于意识符号系统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也即其具有符号的亲身性而非祛身性,符号的感情性而非思知性,符号的家族性而非个体或整体性.无疑,对<周易>的"易象"这一身体符号系统特征的重新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真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其特有的本来面目,而且也为我们克服今天人类符号学日益深重的"唯心主义"的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畜的"畜"传统意义有蓄止、蓄聚、积蓄义。根据卦象及卦爻辞的描述,通过比较和分析前人及今人的相关考辨成果,发现卦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隐含出外猎取义;爻辞"有厉,利已""舆说輹"有驾车出猎之义,"良马逐""曰闲舆卫"为逐猎之象;"童牛之牿""豮豕之牙"为驯养猎物之事,且卦中只有六四、六五这两个描述蓄养的主爻断辞为吉利。据此,初步认为"畜"用其本义蓄养,大畜意为大的蓄养,全卦似为一次狩猎、养猎过程的完整记录。  相似文献   

17.
出土简帛易学文献,为今人探索卦爻辞之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即以马王堆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对比,选取坤、蒙、比、履等十五卦中的诸本差异较大的辞句予以训释疏证,辨析其异同,间亦涉及帛本流传等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易经》中有许多离奇的镜头,使现代人感到迷惑不解。古人们为什么要摄取这些镜头?这些镜头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本文试图从原始思维的角度去寻找殷人思维的轨迹和秘密,探索殷人是以怎样的方式去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的,描绘出殷人视野中和心理中的真实世界。作为现代人,在作任何肯定或否定的时候,都试图从两方面作出保证。首先是逻辑的保证,主要求我们在逻辑上不能有矛盾:即前提与结论之间不能相互排斥,否则就不能成立。其次,经验事实的保证,它要求我们从诸多事实中选择最有支持力的例子来保证结论的真实性,其中当然要排除支持力差的甚至对立的例子,以达到结论的可信性。这是现代人的思维趋向。这种致思趋向是以我们把周围世界当作物理世界为前提的。周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诸子的各种著述之中,含蕴不自觉的或自觉的审美意识较为丰富者,应首推《周易》和《庄子》。《庄子》以其“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滔滔宏论,推出了道家学派一系列的审美观念范畴,其要义可用“美即自由”来概括。《周易》的审美意识,以“立象以尽意”为主要表述手段,发端于《易经》,发挥于《易传》,阐述了从“天  相似文献   

20.
《周易》循环律的特征及普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弥纶天地之道”,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循环律即是其中一条最根本的规律。《周易》循环律认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具有循环往复、首尾相衔的特征,表现为“圆”的基本形式。《周易》的书名即揭示了本书的实质。“周”字虽可解释为朝代名(指周代。孔颖达《周易正义》:“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或地名(指周地,即岐阳。孔颖达《周易正义》:“《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但我认为从“周环、周旋”这个意义上解释“周”字更符合《周易》一书的实质。在先秦典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