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与棋局     
人不能没有闲情,这是人生的一种精神调剂。如我,平日闲暇时总爱下棋,不是围棋、跳棋,是象棋。  相似文献   

2.
围棋中的人生大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棋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和中国象棋一样都蕴涵着很深的智慧。象棋讲究的是实战,厮杀得痛快淋漓。围棋则含蓄很多,吃掉对方一个子对输赢并没有影响,有时是对方为了取胜故意送给你吃的,围棋讲究的是最后的胜利。所以象棋很像儒家追求的治国平天下的具体谋略,或者兵家的实战计谋;而围棋则像道家,追求无为,但目的是无不为——最后的胜利。下棋多了,对围棋的体会也很多,特别是和人生和事业对比,更是让人受益颇多。  相似文献   

3.
三棋是说围棋、象棋、麻将。说围棋、象棋是民族智慧创造的结晶,尚无可厚非。但是着一提到麻将,人们自然而想地就与赌博联系起来,对之则有些不屑一顾了。如今虽府将之风日盛,君子和小人皆有搓麻之瘾。然而在人们的骨子里,总把围象两棋视为高雅地修身养性之妙物,麻将则成了常有君子玩之又耻之,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市井小人的偷鸡摸狗之玩物。麻将好也罢坏也罢,历肘百年而不衰.足以见其顽强的生命力。仅凭这一点就不能等闲视之。围棋,有人说它最初是一种天文工具,棋盘为天,棋子为星.即“仰则现象于天。”玩过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的…  相似文献   

4.
围棋和象棋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瑰宝。下棋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丰富想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情趣高雅的文娱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弈棋是双方智与谋的一种竞赛。高手对弈,不但是棋艺的对垒,也是思想、意志的较量。棋  相似文献   

5.
《墨子·鲁问篇》载:“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誉)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蛊,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鲁国的君问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读书,一个喜欢把自己的钱财分给别人。你看哪一个可以为太子?墨子说:这也很难确定,他们也许是为了赏赐和名誉而这样做  相似文献   

6.
下满的围棋     
正公园里两位老人下围棋,他们下棋的速度非常缓慢,令围观的人感到不耐烦。第一位老人说:"嘿!是你们在下棋,还是我们在下棋?我们一招棋考虑十几分钟已经是快的了,你们知不知道林海峰下一颗棋子要一个多小时。"旁边的老人起哄:"拿自己比林海峰?"第二位老人,看起来很有修养地说:"你们不知道,围棋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则杀气腾腾,不像是朋友下棋。何况,当第一个棋子落下,一盘棋就开始走向死路。一步一步塞满,等到围棋下满了,棋就死了,要撤棋盘了。  相似文献   

7.
租来的人生     
一天晚上,我登录围棋网站,不久,有人进了我的对局室,和我下棋。我下得很随意,不太深思,被杀得落花流水。棋罢,对方打出字:“你用的别人的网名吧?”  相似文献   

8.
围棋是智慧的化身,弈中充满智慧;围棋是智慧的体操,下棋启迪智慧。围棋充满智慧局方象地。棋圆效天,举念触机、行棋见智。围棋充满智慧,广义看,围棋智慧包罗万平,如本书所举,围棋与易经、世事、军事、人生、处事、计谋、经营、艺术、科学……联系广泛、智慧丰富。围棋十分富有智慧,一个死活题,一个对杀处……,常人看来已是“山穷水尽”,必死无疑了,高手却能看出“柳暗花明”,使之逢凶化吉、反败为胜。一道道围棋死活题,就是一道道智慧测试题。围棋是斗智的艺术,如诗人云“因君临局看斗智”、“幽人斗智棋”。手筋,似乎最能…  相似文献   

9.
哲理三章     
正妙手求胜围棋的奥秘是每下一手都要从全局来权衡,使每一子都落到最有效的地方,有时为了争得"先手"或全局的胜利,该弃的子要果断弃掉。有些人在行"棋"中,太注重一"子"之失,一"子"障目,不见全局,结果铸成大错。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期望成功。因此,人生之路也是一个"求胜"的过程,我们应力求每  相似文献   

10.
棋中人生     
一与朋友下围棋,几轮下来,都是我输。我对朋友说,再下,还是我输,因为我的棋艺不如你。而朋友却说,你的棋艺并不在我之下,你输给我,并不是输在棋艺上。“不输在棋艺上,那又输在什么地方呢?”我问。“输在出错上。”朋友说,“围棋大师吴清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下围棋就是两个人接连地犯错误,犯得大的,犯得多的,输棋。我赢你棋,那是因为在下棋中,我犯得错小一点,或者说,犯  相似文献   

11.
沉默资本     
诸宸,2001年国际象棋女子世锦赛第九位世界冠军。诸宸天资过人,7岁接触国际象棋,12岁就在罗马尼亚夺得世界少年锦标赛冠军,成为中国国际象棋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又连连夺得各种国际赛事的桂冠。下棋之余,她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文章写得很好,绘画也有一些功底,她说,“棋手要下好分内的棋,这是职责;棋手又要下好分外的棋,这是人生。”因此,1995年,当清华大学的大门对诸宸敞  相似文献   

12.
人生三病     
正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我很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一句,愈琢磨愈感到其理之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  相似文献   

13.
残局     
我于棋道不精,却爱去街头观看棋摊上所摆的棋局。摊上所摆之局,多为残局。这种棋局的特点,是你用最好的走法,得到的不过是和局,而在你认为必胜的走法之中,却处处隐伏着杀机,布满陷阱,往往连和也不成。一个人的棋道精否,一般不表现在两军对阵时的拼力厮杀,而全在于残局时的行动。胜负往往在此一举。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是宋代理学的最高范畴,理学之得名即因这个范畴而来。“理”也叫做“道”,故理学亦名为道学。此道即《周易》所说的包括天地人在内的三才之道,此三才之道统称为性命之理。北宋五子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同被列入道学传之中,皆以《易》为宗,致力于对此三才之道、性命之理的研究,因而就他们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而言,也就具有理学的共同的特色。但是,在北宋五子中,周敦颐、邵雍的易学属于象数派,张载、二程的易学属于义理派,由于象数与义理判为两途,尽管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相互之间过从甚密,在易学思想上却是无法交流,不…  相似文献   

15.
某天我在书店里突然发现了陈彤,也就引用了她在《忽然受宠》这本书里面所讲述的这段话作为我这篇文章的开头。运气是什么?对于下棋的人来说,运气好的人绝对不是一辈子没下错过棋的人,运气好的人是那些总能碰到让她悔招的人;聪明的人既不是一味坚持落子无悔也不是由着性子胡乱悔招的人,聪明的人是那种能知道为什么悔,而且懂得在悔招中长棋的人。  相似文献   

16.
耐烦     
正起初,我以为"耐烦"只属于我们豫东中原的,是方言乡语。奶奶喜欢菊花,喜欢田里的庄稼,喜欢喝粥,喜欢穿旧式的棉布斜襟的衣裳,喜欢我们这些孩子的热闹。可是,她不说喜欢,她总是笑眯眯的,一脸慈爱地说,我耐烦菊花,耐烦……母亲也是这样说,我的那些亲戚邻居们都是这样说。他们对喜欢的植物,可口的食物,欢喜的物什,喜欢的人事,说"耐烦什么什么,耐烦谁谁"。讲起不喜欢的,也要用耐烦,"不耐烦什么什么,不耐烦谁谁"。仿佛"耐烦"就与田里的庄稼泥土一样,是属于他们的质朴和亲厚。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18.
我从小就喜欢象棋,因此我对象棋略有研究,也对象棋中的每个子粒深有体会。卒在象棋中是一个十分微小的角色,它没有车的“横冲直撞”,也没有炮的“凌空飞跃”,更没有马的“驰骋万里”,它始终是一步一个脚印。但我似乎对它“情有独钟”,它虽小,作用却不小,而且它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棋悟     
下中国象棋,无论在厅堂还是市井都是件快事。"啪"移动棋子,随即一声"将",那是何等豪爽!弈棋不只是棋盘上的较量,功夫则在棋外。民间曾有"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之类的说法。弈棋作为一项智力活动,魅力十足。其实,玩棋也是一种心态,下棋交友,情投意合的对垒营造出一种氛围乃至一种心境。宋代赵师秀《约客》一诗写道"有约不来过夜  相似文献   

20.
正明黄的灯光下,少女与长者对坐手谈,轻拈黑白棋子,以鹤的姿态优雅地飞落。这是女儿参与拍摄的电视短片中的镜头,看到这近乎唯美的画面,我不由叹道:女孩子下棋是很美的事!那年,女儿上初一,已有七年棋龄。她喜好围棋,每周六去棋院上课,我全程接送,风雨不误。棋院门前有棵老梨树,花开时一树梨花白。我会特意早到会儿,站在树下,隔着窗,聆听纹枰落子声。声音清越入耳,如风敲寒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