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本文仅就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和客观性这一关系到对历史本质的正确把握的相关问题,谈些个人看法,以期进一步推进研究的深入。一、如何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2.
再谈如何理解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经济改革实践,提出了大量迫切需要研究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回答,直接是理论经济学的任务,但其中也包含着无法回避的哲学理论、方法论问题。如何理解社会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进行哲学分析,既有利于那些具体的经济学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有关哲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正是出于这种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阔的。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也有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研究题目的自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选择研究课题的方向上,有所提倡。因为哲学总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总要为代表这个时代的先进阶级服务的。看一看近代史吧,有哪一个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不是为自己所属的阶级、为这个阶级所代表的新生产方式的诞生而大喊大叫的呢?在今天的中国,哲学要体现我们的时代的精神,就要围绕建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这个宏伟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今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为什么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的工作中心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呢?对于这个问题,三中全会的公报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我国近三十年的实践经验来学习公报,就会更加深刻地领会三中全会的精神,更加透彻地了解党的工作中心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心理加工过程。因此,就研究不同层次上的语言理解来说,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说在单词层次上研究语言理解常常使用词汇判断法,在句子层次上研究语言理解常常使用整合方法,那么,在故事层次上则常常使用故事语法。J.M.Mandler(1982)指出,“使用故事语法分析课文结构,探索来自课文结构的故事图式是研究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从本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在故事语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下面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些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6.
社会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总是以“群”的形式存在,表现为规律间的有机联系。原因在于:(1)人的社会活动是多层次的,所以在活动巾总是构成表现为“高、低层次”且又相互作用的多种社会规律;(2)人的社会活动是分化性的,即在不断地拓宽或开辟新的人类活动领域,而每开辟一个“新大陆”,达到一个新层次,树立一个新目标,运用一种新手段,就往往会焕发出某种新的社会关系本质,体现为某种新的社会活动规律,构成为社会规  相似文献   

7.
8.
我国古今有关儿童智力、创造力或创造性的生理心理基础的研究,并不比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迟或差,为什么他们能使儿童的内心世界得到解放,有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和创造性,而我们恰恰相反呢?原因在于:美国教育懂得个性、创造力和社会性对孩子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各种手段,使孩子的左右脑功能得到很好的互补和协调,遗憾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孜孜以求了几十年,却仍然没有摆脱‘唯考试分数论’的束缚。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走上轨道,道美育至今没有深入人心,这样的局面不改变,国人的原创力从何而来?国人的自由境界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9.
当代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潮流,作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正从总体上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似乎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烦恼的社会弊病,如环境污染、军备竞赛、恐怖主义、人性堕落等等。由于这些“副作用”的存在,西方学者在关于人类未来的问题上便截然分为两大学派,即“悲观主义”学派和“乐观主义”学派。他们都总体或部分地否定了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价值,这样或那样地抹煞了新技术革命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1984年第7期刊载的刘奔同志的《如何理解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文,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性,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作了较  相似文献   

11.
价值的客观性论证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论证。在历史科学中,个别性是价值普遍性的基础,个别性本身也是客观的,这种个别性自身具有先验的、理论的有效性。这是李凯尔特关于价值论证的基本思路。这些探讨对价值与事实、价值研究对象等价值论难题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共同体中的多样性在海伦·朗基诺的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CCE)中发挥了特定的作用。虽然朗基诺似乎认为参与者的多样性对于可转变的批判很重要——这对客观性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可以在CCE提出的四个标准下得到保证。参与者的多样性是客观性的必要条件,并且有必要作为CCE的第五个标准。这可以通过完善CCE的规范来实现,以始终如一地融入有关多样性的承诺。  相似文献   

13.
社会实践的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而称自己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可见,社会实践这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在我们过去的哲学著作、文章和教材中,多是把社会实践作为认识论的范畴加以考察,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它组成部分中,则较少论及,较少研究。这种情况显然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到意大利知识分子的时候,多次使用过organic intellectual这样的术语。当然,这个术语并不是葛兰西原初使用的术语,因为他是用母语——  相似文献   

15.
“国学热”的出现,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其中,理解传统文化或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关键所在,对此,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两重的。传统文化产生于古代,有其时代局限。然传统文化本身也有两重性,有其精华与糟粕。即除了时代性之外,还包含有普遍恒常的意义的内容。从这点看,它与马克思主义又有相容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国学热"事非偶然。它反映出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最近江泽民主席关于祖国统一的重要讲话又一次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和促进祖国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可以预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个重要的问题是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七十年前,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揭案出中西交融,吸取西方近代优秀成果研究国学的宗旨,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开辟了学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今天,传统文化,或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成了当…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9,(4)
奢侈研究既同桑巴特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性质的观察息息相关,亦是他理解现代社会秩序之起源和发展的着眼点。从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开启世俗化进程以来,以法国为典范的宫廷社会催生出新的社会结构和民情,君主的权势欲和频繁的战争逐渐让旧贵族瓦解,有产者上升为新的贵族阶层,奢华和虚荣取代了荣誉的德性。随着资本主义和民主时代的到来,社会彻底由包税商和暴发户主宰。桑巴特晚年规划的"德意志社会主义"的建国纲领,正在于克服现代伦理败坏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21,(1):60-67
近年来,家庭研究在中国社会学界正呈现出不同于原有家庭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学术样态。这样的学术现象对中国的家庭研究和社会学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本研究简略回顾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家庭研究,并梳理介绍对日本明治以来学术界的家庭研究、日本战后家庭社会学演变的分析,旨在说明,在中国、日本等后发国家,社会学的家庭研究从一开始就与知识界的社会认知需要密切相关;在方法上则一直与整体主义方法、实证的社会史方法,以及传统文化论等方法缠绕在一起。对作为社会基础性制度的家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变动局面及学术生态的推动或限制。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对社会认知和社会理论、社会思想产生特殊的影响。通过这种国际学术史的了解,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当下中国的家庭现象和家庭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语言起源、本质及其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卢卡奇认为,语言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仅仅作为交流手段而存在,语言还具有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倾向;语言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是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的现实反映。话语权是当代政治权利的关键,是当代政治话语的关键。语言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一面棱镜,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发展的重要而特定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对称性:一个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重要概念许良对称性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多少世代以来都是人们试图领悟和创造秩序、美和完善性的观念。在杨振宁先生看来,对称性乃是物理学的最原始、最深奥的基本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规范场理论的巨大成功,对称性概念日益受到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有些人把它当作信条,而赋予它特殊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有些人则提出了与之谓异的观点。我认为。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粗线条的扫描,总结一下我们关于对称性的已知与未知,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谈到对称性,我们应明确区分两类不’同的情况:一类是客观事物的对付性,另一类是描述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的基本定律的对称性,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比之下,物理定律的对称性具有更普遍、更深远的意义。目前,在物理学和哲学中所谈的对称性一般也是指后一类对称性。从其发展形态来看,这类对称性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直观唯象阶段、理性抽象阶段和数学变换阶段。而最后一种形态的对称性——数学变换不变性,正是目前一般所谈的对称性,它已成了当代物理学中具有支配性地位的概念,有着重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科学史表明。尽管从文明伊始,对利I性的概念就以某种形式存在于整个人类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