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深深扎根在华夏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尊道贵德,它是东方智慧的根源;它是促进自然科学发展的宗教;是世界上最珍爱生命及最尊重女性的宗教。道教倡导少私寡欲、志气淳和、见素抱朴的心境,无为而治、宁静祥和的社会观,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于人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必将  相似文献   

2.
终极关怀的新方向及其意义——海德格尔论终极关怀@章忠民$上海财经大学社科部!上海200000~~  相似文献   

3.
西方关怀思想显现为由“关怀”向“人文关怀”递进、由“人文关怀”向“身体关怀”转向、由“身体关怀”向“医学关怀”迁移的演进过程。廓清、重建和升华医学关怀的理念、认知和行为。医学关怀是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身心疾患、身体感受、具身情绪和社会适应给予的关注、关情、关爱。医学人文关怀、医学技术关怀和医学服务关怀构成医学关怀的三个维度,形成以医学人文关怀为纲、医学技术关怀为用、医学服务关怀为媒的整体结构。在医学关怀的“三维一体”的图式中,医学人文关怀给身体以灵魂慰藉、医学技术关怀给身体以物质支撑、医学服务关怀给身体以温暖感受,协同完成医学关怀这一医学的终极使命。  相似文献   

4.
塑造人文精神提供终极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伯对现代社会有一段精采的总结:“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社会学文选》第155页)在这个宣布“上帝已死”的时代,在这个诸神隐匿的时代,在这个因电脑的普及而使硕大的地球缩小为村落的时代,在这个因基因的破译而使上帝的特权被世俗的亚当掌握的时代,简而言之,在这个技术座驾君临一切的时代,一切都变得技术化、世俗化了,没有了崇高、神圣与超越,就连伦理道德也变得似乎只是一些约束人的外在规范。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一…  相似文献   

5.
明代心学思想家王龙溪,具有超凡的生死智慧。他的生死观可以用"一生死,通昼夜"来形容,既使人懂得肉体生命"生死如昼夜,人所不免"的道理,又让人明白良知本体无生无灭的奥妙。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走向,有"任生死"和"超生死"两种境界可以修证,王龙溪本人以后者为理想目标。他不仅向世人指出了达到这一境界的心性修养方法,而且以"虚静光明,超然而逝"的临终表现,证明了自己的生死智慧是一种实践性真知。王龙溪的生死智慧使人们看清了生命的来龙去脉,消除了对于死亡的困惑和恐惧,同时又能把握自我生命的走向,具有透彻而深邃的终极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200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文艺点评”——胡山林先生《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以下简称“点评”)一文观点,作者不敢苟同,特提出质疑,求证于专家学者。 “点评”说,“终极关怀所指向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按作者所概括,第一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第二是“人的处境问题: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第三“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及人的根本困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终极价值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终极价值观辨析王宏维中国的传统终极价值观发端于儒家的精神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人世性,并在现实和超越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所致力维护的是封建时代的人间秩序。承担体现这一终极价值观的主要是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由于他们特定的社会地位,即其在精神上的至上性和在经济上的附属性所构成的矛盾,使得中国传统终极价值观在实际指导社会运作和文化传承中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对中国人的精神塑造也有一定的局限。今天,在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审视传统终极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一观念本身,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传统对…  相似文献   

8.
儒家终极关怀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极关怀,根源于生死这一生命面临的根本问题,它表现为对人生价值不断追问所达到的最后悬解,其圆满归宿只能是一个可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的精神彼岸。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眷恋,使人类力图使自己有限易灭的生命化为无限与永恒。在这种超越生命的本能驱使下,古代世界各个民族在其步入文明社会的时期,都在各自伟大圣贤的指引下,找到了安置终极关怀的不同彼岸。基督教找到了上帝,伊斯兰教找到了真主,佛教找到了涅。中国儒家找到了什么呢?难以置信,一个大同社会理想。与世界各民族混饨初开后所走过的道路大致相同,中华民族曾…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可以说有三种类型:(1)归依上帝的终极关怀,(2)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3)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归依上帝是宗教有神论的终极关怀。基督教以上帝为世界的最高主宰,信仰基督教的思想家也以上帝为最后的精神寄托。佛教把佛置于天帝之上,但其对于群众的宣传,仍然是“惧以阿鼻之苦,欣以兜率之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他文化传统不同,儒家独特的终极关怀意识是围绕孝道进行的,在孝道观念里,孝养父母、祭祖敬天是对自己及万物生命之源的追溯,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意识与超越精神;爱惜自己的身体与品德并关爱他人及世间万物,体现了对当下生命的敬畏护养及天人一体的情怀;重视婚育进而重视文化生命的传承,是对生命之流的延续,体现出面向未来的开放精神及人文关怀。孝道就在这种纵向上过去、现在、未来的打通,横向上个体、家庭、社会、宇宙的拓展、层次上肉体生命到精神生命的升华中,将个体的有限生命汇聚、拓展、升华成一个超越而无限的大生命,从而完成了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研究儒家孝道里的终极关怀意识,对于重塑现代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从而满足中国人的生命深层次需要,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和溪 《哲学动态》2020,(7):40-48
朱子不仅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还承启古今礼学之变革,朱子《家礼》便是朱子对自己礼学思想的实践性著作。在哲学层面,朱子《家礼》礼仪规范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终极关怀,指向性与天道。在宗教层面,朱子《家礼》中的丧祭礼分别继承了儒家礼学"慎终追远"与"报本反始"的精神,最终指向生命的不朽和精神的永存。在人生之道的层面,朱子《家礼》的终极关怀表现在生命延续、道德提高与社会进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冠疫情面前,伦理学的重要意义是锻造或阐释自身的概念,以便让人类社会透过冷酷病毒对于生命的摧毁认识到生命的平等价值、尊严和权利。疫情给人类一个反思生命和伦理的历史机遇,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和儒家伦理中的“关怀”可以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开启一条伦理路径。源于女性关怀体验的关怀伦理是道德情感主义传统的当代延续,这一传统在当代道德生活中愈发具有影响力,它相信道德起源和基础在于人类的道德感和同情心。与关怀伦理相似,儒家伦理也强调“仁爱”是上天赋予人的固有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爱他人、爱天地万物的情感,并且主张通过“和”来实现“共生”的目标。关怀伦理和儒家伦理的生命关怀共通性可以证明:人类社会具有一种普遍的道德或者人性,这便是出于道德情感的对于他人的关怀。面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当理性计算冰冷地把人类社会隔离开来之时,关怀能以自身的伦理路径温暖世界。  相似文献   

13.
人类道德危机与宗教伦理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诚 《法音》2005,(1):14-20
如何准确把握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如何充分挖掘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具体到道德领域,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宗教伦理思想体系、宗教道德规范中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成分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新世纪宗教工作的重大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陷入日益严重、不断蔓延的道德危机的世界人类来说,又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这一重大课题需要众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本文试作粗浅探讨。一、当代人类陷入严重而又紧迫…  相似文献   

14.
诗意栖居从古至今就是人居理念的美好理想,在当代的诸多危机面前,室内环境受可持续思想的影响,成为挽救人类生存栖息地的主要力量,它依然希望在困境中为人提供美好生活,帮助当代人类找回精神家园,其终极关怀是人、自然、社会协同发展,让人企及充满诗情画意和自然情趣的生活家园,这是诗意栖居的人生绝美境地。  相似文献   

15.
生存与死亡相对。生活、生死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人生的痛苦源于对生存的困惑、对死亡的无奈和心灵的失落。《金刚经》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基石,以性空幻有为认知方式,在破除“四相”和“四见”的基础上进而去除妄念、破除迷执,从而恢复清净本心,体认真如实相,到达心无所住的自由状态。而《金刚经》中体现的那种自觉、觉他的精神,以及对心灵自由的追求等更具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氏综合征是智力低下最常见的原因,目前无法治愈。在传统功利主义生命价值观影响下,患者被主流社会忽视和歧视,其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本文从价值多元论的角度探讨了对唐氏综合征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方面的依据,并就如何对唐氏综合征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德性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中,德性泛指使事物成为完美事物的特性或规定."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1]现代西方德性伦理学进而认为,"德性是人类为了幸福、欣欣向荣、生活美好所需要的特性品质."[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性"一词始见于<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认为德性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向善的本性.程颐提出"德性之知",将德性看做是人的内在自我认识.王夫之则将德性较为明确地界定为:"德性者,非耳目口体之性,乃仁义礼智之根心而具足者也,常存之于心,而静不忘,动不迷,不倚见闻言论而德皆实矣."又说:"好善恶恶,德性也."德性即好善恶恶之性.可见,中外思想家对德性有相近的看法.概而言之,德性就是让一个人高尚并使其实践活动完美的品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相和谐的内在动力.德性伦理就是以个体或共同体品质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以实现人的幸福生活为目的,以和谐为最高范畴的伦理道德体系.它从人的生活实践的内在性、整体性、超越性出发,真正实现了人对自我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8.
唐氏综合征是智力低下最常见的原因,目前无法治愈.在传统功利主义生命价值观影响下,患者被主流社会忽视和歧视,其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本文从价值多元论的角度探讨了对唐氏综合征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方面的依据,并就如何对唐氏综合征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所最终关切的自身的存在及其意义的“终极关怀”,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关切,但是精神的东西总是要外化为人们的行为取向和某种制度规范、风俗习惯。我们采用访谈方法,通过对一个比较典型的由天主教信徒组成的村庄洞儿沟村的调查,看一看“终极关怀”到底对人们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一、洞儿沟村概况洞儿沟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该村总人口为1196人,总户数为263户,信仰天主教的村民比例为100%。村民主要以务农为业,种植果树,农闲时在附近村子打些散工,做点石匠活儿。该村经济比较落后,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大,有50…  相似文献   

20.
儒家据"诚于中,形于外"的观念展开其教化的工夫历程."诚中形外"或曰"合外内",着重于内外的一体性,可用"旁通万物之情"一语来表示."旁通"表示个体存在之横向范围上的展开和"超出",其境域常带有空间性、平面性和实存的有限性.这"旁通"中,又必然蕴含着天人合一或"一天人"的维度."一天人"表现为一种天人之立体纵贯的关系,可用孔子"上达"一语来表示."上达"即上达于天、天命,是通过"超克",即对每一当下具有时空范围限定之"旁通"进行转变升华,赋予其普遍性意义而达至的"超越"境界."旁通"与"上达"并非有时间先后的两截."旁通"本即涵蕴纵贯"上达"之一几,其上达天德之成就,同时又反哺于横向之"旁通"而为之奠基,二者相摄互成,本来一体."旁通而上达"可用来表示儒家实现其终极关怀的教化途径."旁通"与"上达"两个维度是动态互成、内在统一的.儒家特立独行的君子人格亦由此"旁通而上达"的教化历程而得以奠基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