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家文化偏重于个体精神的超越和自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注重人的自然本性,其对于社会文化的批判着重于批判社会文化观念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道家自然人性论及其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批判、道家人与自然一体观念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道家思想在现代人的精神追求、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有没有积极意义?这是继前几年讨论儒家与现代文化问题之后,学术界热烈关注的又一个新话题。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要弄清:道家由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现代社会所面对的问题有没有共通性?以及道家对这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有没有及有多少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欧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而出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使启蒙运动的唯科学论受到怀疑.人本主义中的反科学论者追究科学技术的“原罪”.于是有科学人文主义出来矫正这两者,主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平衡.科学人文主义的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新启蒙运动.它的一支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并发展出它的现代形式.这些学者中的李约瑟(1900~)自称“名誉道家”,①并且写下许多有关道家的文章,其中包括“道家的三个画具”.②“道家”之名始见于司马谈(?~公元前110年)的《论六家之要指》,近人为区分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道家、道教的生命伦理学说出发论述了道家、道教文化资源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旅游文化的启示。提出道家、道教文化能够为现代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理性睿智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5.
胡适与道家     
胡适对道家的研究属于他的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部分。他有关道家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或引起争议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关于老子的年代考证和确认。(二)关于道家源流的疏理。(三)关于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应当说明的是,胡适虽然说不上是“新道家”这一类人,但道家思想的确对胡适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思想有不小的影响,构成他思想的重要来源。因此,这一课题研究实际上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视现代学人(以胡适为中心)在道家历史与思想研究中的新问题、新思路,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窥探胡适治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人类为解决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而制定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它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则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古代的一些哲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对于今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就有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中中国古代道家关于“道法自然”的论述,在今天读来尤觉贴切.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形而上学的基础。本文将通过比较哲学的视野探索自然问题。首先以培根哲学为例考察现代自然观。现代自然观所造成的严重问题呼唤对自然的全新理解。由此转入早期道家自然之思,通过"道物自然"揭示目前颇有争议的"道法自然"的意义。自然通贯道、天、地、人。它是道、天、地、人所张开的域。惟有在对自然的理解之下,万物之性进而人之性才可被照亮。本文也简略涉及到海德格尔关于自然的思想,以及西方环保主义的主要流派。最后将揭示早期道家对自然的理解如何标示出一种源初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因此为我们提供各种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自从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以来,许多理论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并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作出了丰富多彩的论述。本文拟对中华和谐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及其现代意义作出较为具体的理论探讨,并就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发展战略问题略陈管见。一、中华和谐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在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以及佛教,都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全社会的和谐,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道家文化的热潮几乎遍布全世界。一方面,由于高速发展的后工业社会的工具理性日益受到大革然的报复,生态破坏、工业污染、人口爆炸、气候异常、灾疫流行及多种社会病,促使西方世界许多有识之上觉醒,他们开始从西方科学征服自然的观念向东方道家回归自然的观念转移。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也很快波及到文化层面,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某种和西方现代思潮的融汇点,兼容并蓄的道家文化显然更适宜沟通中西方思想,从而使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植根于自己的民心和国土之中。我国学术界在道家文化的研究中迅速成长起一批新…  相似文献   

10.
道家设计思想对各个类型的设计作品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设计思想在景观、建筑设计中深有体现。"无中生有""虚实相生"的道家设计思想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深有体现,"实"是指建筑空间中实体的墙壁、天花和地面;"虚"是指镂空的门窗,建筑空间中的有趣性、层次感和多样性,离不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道家设计思想。在景观设计中,大力提倡生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设计思想深受道家设计理念的影响,同时,道家深厚的文化理论为古今中外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1.
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到其民族传统文化和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立个体人格小说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神秘奇幻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沈从文对传统文化中的湘楚文化、道家文化的精神体认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2.
从道家思想的最初理论觉醒,从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现代观念背景下道家思想所获得的理解和确认,都显示出它可能会是属于未来高文化、高理性人类的一种哲学选择。  相似文献   

13.
詹恒 《美与时代》2014,(7):128-128
道家养生文化是我国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相关资料文献里的养生图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甚至有些成为了具象性的文化象征符号。在当今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能更好的继承道家养生文化,怎样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发展,对于养生文化的图像性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捧读董光壁先生所著《当代新道家》一书(华夏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叹赏不已,启迪颇多。所叹赏者,作者除我所知在数理科学和西方哲学上有扎实功底外,对中国传统文化亦能见解不俗;所启迪者,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亟需扬弃传统文化以重塑适应时代和国情的现代文化的大背景中,倡导当代新道家思想的研究与弘扬,对应于在海内外颇为流行并已成气候的现代新儒家思想,确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优势,并可望成为一种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的生长点。首先,从现代物理学的实在观看其与道家哲学的共通性。众所周知,现代物理学的进展引发了与…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道家化和道家的儒家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儒道两家从他们的创始人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对话。战国中期以后,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里,稷下道家在伦理思想上吸收儒家的仁义学说及礼制文化;儒家的孟、荀在哲学上接受道家的宇宙论、自然观。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先秦儒家的道家化乃是指儒家在哲学上的道家化,而所谓稷下道家的儒家化,乃是指稷下道家在伦理学上的儒学化。  相似文献   

16.
论冯友兰的早期道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程朱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但他对非儒特别是道家的思想学说也很重视。冯友兰的道家观以20世纪50年代为界,可以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的道家观在《人生哲学》中已现端倪,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史》(以下简称《史》)、《中国哲学简史》(以下简称《简史》)以及《贞元六书》中,主要探讨了道家的起源和发展、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等。一、关于道家的起源关于道家的起源,《史》语焉未详。1936年4月,在给女师学院以“先秦诸子之起源”为题的演讲中,冯友兰指出,儒家、墨家、阴阳家、法家等学派专重于“学成致用,卖与帝王家”,“但是还…  相似文献   

17.
李建伟 《管子学刊》2013,(2):77-79,119
道家文化倡导人的生命“不为物役”,强调自然关怀,“天人合一”,这种生命本位的价值观和重视系统、强调和谐的整体思维模式,契合了当今社会的心理需求。今天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已经严重失衡,越来越多现代广告的价值诉求,已经以道家文化为载体或在广告中融人道家文化的元素,文化附加值的广告致效作用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了英国学考哈耶克的思路,对道家的社会观作了新的论述。详前人所略而略前人所详,重在体现“道”此一点之两面,即以善治国与以正治国。同时,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否认道家思想合乎理性的论断作了分析,以便为道家文化的现代转换廓清道路。最后,广泛吸取国内外研究道家与黄老之学的研究成果,强调重估道家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9.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道家文化的特质予以全新诠释,认为道家文化有崇尚自然、重视个体、贵柔尚弱、擅长理论思辨、富于反省批判精神等五个方面特质,揭示了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积淀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永恒价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认为道家文化对拓展中国文化的宽度和高度,助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雄 《现代哲学》2001,42(3):78-82
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而必须从价值观上确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并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基督教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曾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倾向,成为西方文明对大自然掠夺的重要伦理依据。有鉴于此,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基督教神学内部,不少神学家对基督教的传统自然观进行了检讨和反省,并根据现代生态学的思想对基督教经典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作了重新解释,形成了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神学流派——生态神学。考察和分析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当代的变化,对于现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