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志恩 《天风》2001,(10):51-52
自从《丁光训文集》出版以来,引起中国教会教牧同工重视,不少同工及神学院师生亦积极撰写较有质量的神学研讨性文章。 《丁光训文集》的神学导向是什么?中国教牧同工是否值得探讨?我想应该有一个共识,丁主教是一位信仰虔诚、熟悉圣经,且富有神学功底,对中国教会具有很深厚感情的主教;同时他的政治态度非常明朗,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5,(6)
<正>[前言]我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但我们都是神学工作者,都关心中国教会的神学建设。"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中国神学是中国教会在思考,是每一位具有中国教会意识的中国基督徒在思考。一次偶然的机会,汪维藩教授提议,我们三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神学做一点介绍、做一点探讨,哪怕是零零碎碎、点点滴滴。承蒙《天风》杂志编辑允准,我们自本期起,将在《天风》上开辟这个小小的栏目。诚愿这个小小的栏目,能被读者接纳。我们最初将这个栏目的名称定为"中国神学三人谈",但后来考虑到我  相似文献   

3.
王以诺 《天风》2003,(8):32-33
中国神学的出路,在于神学思想建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和意义1、在中国教会存在着不少消极的神学思想。进行神学思想建设就是为了引导的方式来消除这消极的神学思想,建立积极的,更符合圣经整体信息的神学思想。现在有不少的传道人,信徒喜欢讲的一个话题是,现在社会上的罪恶好像挪亚时代的罪恶、罗得时代的罪恶一样,说明主马上就要再来了;有一首在各地教会流行的诗歌也表达这样的意思,其中的一句歌词这样说:空中的异象,时代的潮流显明主快要再来。我认为作为  相似文献   

4.
陈泽民 《天风》2008,(1):34-37
在校庆这个大家高兴的日子里,能有机会与大家谈谈关于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问题,我非常乐意. 大家都知道<金陵神学文选>已出版了,我觉得该"文选"得以在校庆之前出版、问世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我准备藉着这本书、丁光训主教的序言以及汪维藩教授和我不久前在美国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所提供的两篇论文的大概意思与大家谈一谈,实际上这就是关于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肖安平 《天风》2022,(2):30-31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教会也投入到了祖国的这一事业中去,正像各国基督徒为自己的国家独立和发展做贡献一样,我国不少基督徒也用自己的行为将信仰实践于此,他们的价值和贡献是在中国为基督做见证.这使得中国教会进行神学思考富有实际内容,我们从神学上去理解和诠释教会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是有神学依据的,并看到教会参与中国...  相似文献   

6.
丁光训 《天风》2002,(12):32
各位来宾,各位董事,各位校友,各位教师,各位同学:在庆祝金陵协和神学院五十周年的时日里,我们很自然地要怀念许多同工、许多朋友。我特别愿意提到我们都时常想起的两位,一位是吴耀宗先生,另一位是罗竹风同志。关于吴耀宗先生,值得怀念的事很多,我只想提一点:吴先生怎样在一个极度轻视神学甚至轻视理性的中国教会里强调神学思想的重要,重视神学人才的培养,从而使基督教在我国人民中尤其在知识界占据一定位置。解放初期,我国基督教有许多  相似文献   

7.
《天风》2004,(12):20-21
丁光训主教说:中国基督教应向教会化、年轻化、神学化发展。 中国教会产生主教的问题,已经是进展到实质性的阶段,我也是协商一员,我很愿意中国基督教两会加强教会性。现在计划中国教会产生主教,这样可以使中国基督教更具备教会性。我希望将来中国教会产生的主教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的责任,即对教会负责,同时也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开创中国教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1,(1):19-19
神学教育关系到中国教会的未来,中国教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有更好更强的神学教育。  相似文献   

9.
《天风》2006,(15):16-17
神学思想建设开展八年来,方法是得当的,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对中国教会的影响是深刻的。过去的保守落后、偏颇,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不符合圣经本意的神学思想得到了清理;通过神学思想建设,按三自原则办好中国教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取得了很大、很好的成就。随着时代和中国教会的发展,一些更深层的问题,也在这次调研中提了出来。例如,如何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教育体系和培养适合中国教会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的机制,这是大家共同思考寻求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中国天主教神学研究委员会,今天在风景秀丽的庐山召开第二次神学研究工作会议,非常具有意义。因为这是中国天主教在新的世纪里召开的第一次神学研讨工作会议,祝愿会议开得活跃,有精神,圆满成功,所以我也想在这里讲几句话: 大家知道,天主教传入中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可是至今在神学思想上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适合在中国传播福音的神学体系。因为过去中国教会一直受外国传教势力的控制,他们不重视对中国神职人员的培养,其传教方法也是西方的传教模式。所以,哪里会有适合中国教会福传事业的神学思想体系呢!…  相似文献   

11.
陈永涛 《天风》2023,(9):20-22
<正>丁光训主教(1915—2012)祖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丁主教是继吴耀宗之后中国教会最重要的领袖和教会发言人,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会最具代表性的神学家和神学教育家。他还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其影响力远超出中国教会的范围,并在普世教会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2.
以正确的圣经真理和健康的神学思想引导和建设基层教会已成为中国教会的异象。中国教会面广量大,特别在广大的基层教会,由于教牧力量薄弱,许多事情令人痛心。为积极回应全国两会“济南会议”、及1999年3月份全国两会会务会议要重视在农村教会培训工作中的神学思想建设工作这一要求,1999年11月9—11日,中国基督教农村  相似文献   

13.
我希望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一个新型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讲理智的,一个分清是非并有敏锐的是非感的中国基督教,一个高举基督也高举道德的中国基督教,介绍一位很美、很同情人类的爱的上帝而不是一个残暴的上帝的中国基督教,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国基督教,将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这个基督教对全世界将会带来重要的信息。我们的前瞻和远景是这样的一个中国教会,它的神学思想是丰富的,不反理性的,比较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它能帮助信徒树立比较和谐和言之成理的信仰和见证。这样的神学思想将受到国人特别是知识界以及国际基督教的重视和倾听,他们将乐于和我们平等对话和交流,不再轻视我们而说“中国没有神学”。我深信,能认识神学思想建设的迫切性,愿为这一远景而献身的基督门徒将会越来越多。──丁光训  相似文献   

14.
葛琦 《天风》2002,(10):22
目前中国教会正在提倡神学思想建设,使神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神学思想是指导信徒,指导教会工作的理论工具,没有神学理论的领导,我们很难再上一个台阶。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不同之处在于城市人口分布比较集中,文化是多元的,职业是多方位的。湖北教会在以往十年内,集中力量投入在农村牧养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会的传道人到现在仍然是紧缺的,虽然神学院校已经造就不少的神学毕业生,担负起教会的牧养工作,并且各地还有大小不等、规模不一的神学培训班和神学进修班,也为教会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但是对于教  相似文献   

16.
文摘     
生根建造蒙爱的教会胡蒙爱在《天风》2004年第六期撰写题为《生根建造蒙爱的教会》的文章,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提出神学思想建设的主张,使基督徒对圣经的认识有了新的开启。神学思想建设是中国教会在新的历史处境中,对自身进行调整的必要步骤,是自身主动追求进步和争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勇敢探索。神学思想建设的原则是在不违背纯正信仰、尊重圣经权威的前提下,找准时代的脉搏,建构中国教会神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要树立在中国公众中的认知度和可信度,使中国教会在中国大地上有美好的形象,且被中国社会大家庭所…  相似文献   

17.
今年时逢丁光训主教倡导中国神学思想建设20周年。为什么要致力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为什么神学思想建设乃是办好中国教会的根本课题或关键任务?为什么中国教会不能没有自己的神学思想?为什么要通过神学思想建设来树立正确的圣经观与教义观?为什么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要植根中国土壤、吸收中国文化、走中国化道路?丁光训主教关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至今仍对推动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不失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8.
今年时逢丁光训主教倡导中国神学思想建设20周年。为什么要致力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为什么神学思想建设乃是办好中国教会的根本课题或关键任务?为什么中国教会不能没有自己的神学思想?为什么要通过神学思想建设来树立正确的圣经观与教义观?为什么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要植根中国土壤、吸收中国文化、走中国化道路?丁光训主教关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至今仍对推动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不失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9.
汪维藩是金陵协和神学院的老师,也是一个十分勤勉的神学思考者与写作者,开创了构成金陵神学传统之一的开放的福音派神学。他的神学思考与其对中国教会神学反思历史的梳理是分不开的。本文即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教会神学思考历史的梳理入手,探索其神学思想的灵感来源及其与中国教会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刘刚 《天风》2005,(8):22-23
加强当前神学思想建设的途径是加强与中国社会现实的适应性,对于任何一个教会来说,它的神学思想越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就越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神学思想建设是使中国教会建设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建立中国教会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中国教会才能更好地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教会在信仰和神学上进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