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始玄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王晓毅《王弼评传》高晨阳(山东大学哲学系250100王晓毅先生的近作《王弼评传》,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中国文化的清流》,后对魏晋玄学研究的又一力作。在《清流》的基础上,《评传》对正始玄学形成的“社会动因”作了更...  相似文献   

2.
一卷在手,尽得孙子风流──读黄朴民著《孙子评传》于泽民近年来,研究孙子的著作不断推出,反映出孙子学术的繁荣。近读黄朴民博士新著《孙子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图书规划),更觉得是一本独具特色和风格的专著。《孙子评传》(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3.
真实的记录 可贵的探索──评《吴仁宝评传》孙宅巍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冯治撰著的《吴仁宝评传》(以下简称《吴传》)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前,我们已经读到过冯治同志所写的《史来贺评传》、《果都春秋》两部反映农民代表和农村风貌的著作。吴仁宝是全国著名的...  相似文献   

4.
再现“第二佛陀”的伟业──评班班多杰新作《宗喀巴评传》扎洛1995年9月,北京京华出版社出版了由方立天先生主编、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的《佛门大师评传丛书》第一集,共五本。班班多杰撰写的《宗喀巴评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以翔实的资料、独特的运思、新颖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信息     
“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学术会议召开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心主办的“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学术会议”于2005年12月16日—19日在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召开。会议期间,香港以明媚的阳光欢迎来自欧美、东亚、两岸三地的资深学者和青年才俊。王弼和郭象都是中古时期,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变局的背景下所涌现的天才哲学家,他们注释的经典,特别是《老子》、《庄子》、《周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经典,而他们所构建的哲学体系影响到魏晋以降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但…  相似文献   

6.
走向现代伦理──访万俊人教授本刊记者万俊人,男,1958年生于湖南省岳阳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萨特伦理思想研究》、《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等,参与编著《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人学词典》等著作。译著有《自为的人》、《主体的黄昏...  相似文献   

7.
刘季冬 《现代哲学》2007,(1):130-135
王弼《老子注》是代表《老子》的思想,还是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学术界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在对比王弼《老子注》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证了《老子注》思想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辛冠洁、丁健生、蒙登进同志主编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和《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下称《古代》、《续编》、《近代》),已由齐鲁书社再版重印。这套《评传》,由中国  相似文献   

9.
风采、印证和启示──读《中国的一个小康市》贾轸摆在读者面前这本著作──由金世明、朱汝鹏同志主编的《中国的一个小康市》(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南农村发展研究丛书》之一),是小平同志1979年首倡中国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以来,第一本对一个县级市──太...  相似文献   

10.
<正> 王弼的玄学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与何晏一样,主要是《周易》和《老子》,何晏作了《论语集解》、王弼也作了《论语释疑》。但是何晏只是提出了某些重要的玄学论点,而王弼则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究其原因,是由于何晏在解释经典的方法上存在着缺陷,而王弼在《周易略例》和《老子指略》中则对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突破汉人藩篱,找到了一个按照新的时代需要全面地解释这几部经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象”的不同看法说起林丽真一、“象”在《易》中的重要性与指涉内涵“象”在《易》中,是相当重要与关键的一项内容。根据《易·系辞传》所述,伏羲仰观俯察所制作的《易》八卦,即取法于自然界的天、地、雷、风、火、水、山...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探讨王弼哲学的思想资源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老子》文本、家学渊源、荆州学风与汉魏时期的社会思潮。而从先秦到汉魏思想发展进程这一视角来探讨王弼的哲学思想资源,则被忽视。《吕氏春秋》、《淮南子》、《老子指归》等著作的"道"论思想展现了由宇宙本源论向本体论转化的思想脉络,王弼的"以无为本"承接了这一思想资源;先秦以来的崇道重儒传统是王弼提出"崇本举末"主张的思想基础;王弼的圣人观体现了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王弼注《易》有返归《易传》的强烈企图。从他的《周易略例》对解《易》的原则说明中,可以知道他特别重视《明象》及《明彖》,并把问题的讨论集中在阴阳符号的卦爻结构的启发上。王弼综论卦爻之义的背后则是他对天道的基本认识。由于王弼视天道为一系列的展开,所以其“意象言”之说与之成一类比的对应,由这一类比而产生了王弼在言说时独特的论述文法。在《老子注》中,“言、象、意”可以被代换成“名言、称为、无称无名”,这不但是作为一种论述的方法,而且可视为道在名言世界的一种实践。王弼既然在《周易略例》中提出“言象意”说,那么他的《周易注》是否也依此一方法而成?其次,王弼注《易》的方法,究竟使读者对《易》产生什么新的认识?凡此二点即为本文所关心之重点。  相似文献   

14.
学者多言王弼尽黜象数而专言义理,实则不然。王弼固然严厉批评了汉易的牵强繁琐,但每当他意识到只有运用卦变才能对《周易》经传做出清晰准确的解释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将汉易卦变融入到自己的注文当中。尽管少数学者已经指出王弼注贲、涣等卦时有取卦变,但《周易注》中丰富的卦变之例尚未引起关注。这与王弼易学的义理派定位及《周易正义》的疏解有关。当下王弼易学研究的继续推进,应当以破除对《周易正义》的拘执、反思王弼易学与汉代易学的亲缘为突破口。本文即旨在呈现《周易注》中的卦变内容,还原王弼易学的本来面目,进而再次论证"卦变是理解卦爻辞的总纲"。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对王弼《周易注》的影响体现在王弼的注解方法、"理"概念及其它一些概念和运用上。受《庄子》的启发,王弼"言一象一意"的三层结构既能体察卦象和爻辞之中的深意,也能突破象敷的限制,阐发其中的义理。王弼的统宗会元之理和同理异职之理丰富了"理"概念的内涵,也对以后的宋明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它一些散见的对《庄子》的引用或化用为《周易注》添加玄学色彩之余,也让《庄子》与《周易》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6.
元初普及儒学的先驱———读《刘因评传》骆承烈多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宋明理学,多把注意力放到两宋理学家以及明代王阳明等人,而对元代理学家涉及不多,偶尔有人做些研究,也多推重许衡、吴澄,往往忽略元初普及理学的先驱———刘因(1249—1293)。商聚德教授...  相似文献   

17.
通常认为,唐代儒玄合流,王弼《周易注》通行天下。在这种背景下,杜甫的易学接受面向应该是王弼义理之学,但考察过杜甫引《易》诗之后,却发现其中少有王弼义理,而多用汉儒易学。这种貌似不合拍的现象,并非是说杜甫不通王弼义理,而是反映了杜甫引《易》之诗蕴含着儒家道德旨归,秉持了汉儒易学的政治思维。同时,杜诗中王弼义理的缺失,也反映出中唐以前象数易学的接受、传播态势未曾寂寥;而汉易学不绝如缕地传播,为杜甫引《易》诗采用汉儒易学思维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与北宋的大多数易学家同样,程颐的《周易》注释也是在与王弼《周易注》的对话关系中展开的。对于伊川而言,要想真正超越王弼以老庄为根柢的易学解释、重建属于儒家的易学系统,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一套与王弼的释《易》体例有着本质区别的解《易》原则。在根本的解释学姿态上,程颐继承了王弼的立场。同王弼一样,他并不试图全无凭藉地解释《周易》,而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解释学视野内置于一个由《彖》、《象》、《文言》和《序卦》构成的前视野。这种解释学态度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卦爻辞,而是把握和揭示《彖》、《象》等文本解释…  相似文献   

19.
对王弼解《易》的传统理解,学者多认为是"扫象"说。结合王弼《周易略例》和《周易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看法明显偏颇。诚然,在解《易》的方法上,王弼主张"得意忘象",但他在解《易》过程中意在强调"象"的工具性和"意"的目的性。王弼此种解《易》路数并未"尽黜象数"。实际上,王弼对汉代以来之象数既有所扫,又有所保留。与其说王弼解《易》是"尽黜象数",不如说是"扫象阐理"。王弼"得意忘象"这一解《易》方法,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对经典的解读思路,不但开义理解《易》之先河,也发宋明义理易学之先声。本文通过分析王弼解《易》的这一方法论内容与特点,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哲学史与易学史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在流行的《老子》王弼注本,学界早已认识到其底本绝非王弼本人所使用的原本。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等《老子》的发现都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证据。北大汉简《老子》的发现又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老子》王弼注本与汉简本在很多地方有着相同之处。就义理方面讲,汉简《老子》在"道"与"天地"及"万物"关系方面、"道"与"万物之始"关系方面以及"下德"的方面都为我们了解王弼注本提供了新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弼注本与汉简本源于同一版本系统。本文通过王弼注本与汉简本的比较,一方面说明汉简本并非后人伪作,另一方面对重新认识王弼注本及其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