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中国老中青三代学者历时近三十载撰写的四卷本《希腊哲学史》于今年正式出齐。最新出版的第四卷是关于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专题研究。本卷撰写者认为,要在西方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有自己特色的晚期希腊哲学史,需要处理好六个问题:(1)晚期希腊哲学与地中海文化语境的关系;(2)学派形态哲学与学派外哲学的关系;(3)晚期希腊哲学与早期、中期哲学的关系;(4)折衷主义与罗马文化的特征问题;(5)东方文明对希腊罗马的反哺以及"雅典与耶路撒冷"问题;(6)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解读晚期希腊哲学。  相似文献   

2.
一、“求真”作为希腊式“爱智慧”的特征如果从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开始算起,汉语界接触希腊学问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400年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以希腊式学术为渊源的西方学术与中国传统学术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交流,其影响可能比中古时代印度佛教文化传人中国还要深远得多。在这种处境下的汉语学者应当如何面对思想上的异质性:是固执地维持原有开端的纯粹性,还是把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另一个开端从“异在的”收纳或承认为“本己的”?理解是承认的前提。我们必须对中西方学术传统的根本性质做一番考察和反省,…  相似文献   

3.
“Si fallor,ergo Sum”──奥古斯丁对希腊哲学的批判和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古斯丁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位颇具个性的思想家。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他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本文从他的一个重要命题“我错误,所以我存在”入手,着重分析奥古斯丁对希腊哲学的批判和改造,进而指出这种批判所独具的深刻意义。一、希腊理智主义的局限性应当指出,奥古斯丁这一命题的提出有其认识背景。首先与希腊理智主义独断论有关。在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土多德以前的哲学传统中,理智主义独断论居主流地位。自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以来,先哲们对人的理智能力寄予厚望。无论是理智主义还是感觉主义,都以认识的确定性为…  相似文献   

4.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5.
1997年10月11日至17日,中华外国哲学史研究会华东分会在宁波市委党校召开了晚期希腊哲学研讨会。会议由杭州大学哲学系主办,宁波市委党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希腊哲学史》多卷本负责人汪子嵩、陈村富,中华外国哲学史研究会负责人朱德生,华东分会负责人钱广华,以及部分大学和研究单位从事西方哲学史和基督教史研究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审议《希腊哲学史》第四卷的撰写纲要,就第四卷主体部分——晚期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首先,与会学者就如何看待晚期希腊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  相似文献   

6.
方珏 《哲学动态》2008,(4):32-35
在当下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普遍重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体或流派的探讨,而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别史的考察.换而言之,对于一种理论体系的考察,我们不仅要探究哲学家个人或哲学派别的思想,也要考察其在哲学传统和哲学形态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人关于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从神话思维到经验思维的转变;从经验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交;以及信仰思维对理性思维的挑战.在这几种思维方式中,思维者接触到了如下三种实在性:感觉实在性、理性实在性和信仰实在性.追踪希腊思想史的发展,我们发现,神话思维最后以残留的方式存在于信仰思维中,而经验思维、理性思维和信仰思维则始终保持了完整的形态,并继续存在于整个西方思想史中.实际上,它们的共存以及它们之间的张力乃是西方思想史发展的动力.这里,我们将简略地展示希腊哲学中的四种实在性,以及由此引导的四种思维方式,推进我们对希腊哲学发展线索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吴增定 《世界哲学》2009,(6):116-121
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现象,而它的源头正是海德格尔早年关于希腊哲学、尤其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一系列讲座。但是,海德格尔本人却并没有走上实践哲学的道路。相反,他在根本上否定了实践哲学的可能性。在后期,他更是否定了哲学本身的可能性。总体来看,海德格尔对哲学的看法同他对希腊哲学的解释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讨论海德格尔关于希腊哲学的具体看法,并希望藉此对哲学的起源、历史和当下可能性等相关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澄清。  相似文献   

9.
论希腊理性与近代理性的若干差异及其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开理性不能独立、只能充当神学婢女的中世纪哲学不算,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经历了希腊理性和近代理性这两大发展阶段。这两种理性固然有某种一致性,但更有显著差异,比如希腊理性没有把自然与精神充分区别开,没有意志概念,希腊人把理性视为神等。那么,这些差异该如何理解?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美学历时两千余年,不同时代的学者已从各个方面对它作过很多研究.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把这种研究引向深入,这是西方美学史研究者面临的共同任务.20世纪初期,德国马堡新康德主义学派首领那托尔普(P.Natorp)的希腊哲学史著作出版后,德国哲学史家策勒尔(E.ZeIIer)19世纪末期的希腊哲学史著作就显得有些幼稚.同样,那托尔普1914-1921年的希腊哲学史著作出版后,他本人于1903年出版的希腊哲学史著作就显得有些幼稚.这表明希腊哲学史有很大的阐释空间.对于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美学史也完全可以这样说.为了拓展西方美学史的阐释空间,有必要向原著深入、向横向深入、向纵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一在支配着一切精神领域的当代东西方对立中,首先指出西方思想的真正哲学根源,也许能使我们更加详尽地说明西方思想的本质。西方哲学以及与此有关的任何抽象思维趋势,几乎完全是来源于罗马日尔曼思想与语言。尽管斯拉夫民族本世纪在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创造和影响中占有的地位不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却不能说这些民族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也占有一席地位或它们有一种独立的、来源于古代遗产的斯拉夫哲学。作为西方传统承担者的罗马日尔曼思想的真正哲学标志,可以在一种特殊的自觉的国际交往中找得到,这种特殊的国际交往,人们常常称之为对问题的认识或对问题的思索。我们常  相似文献   

12.
【导语】对于中国哲学界而言,苏俄哲学既非纯粹的“他者”,也非从我们自身生发出来的传统,而是融入我们传统中的“外来者”。苏联解体后,苏俄哲学从中国哲学的深度参与者变为漠不相关者,并已经从我们自身传统中被快速剥离出去。这种剥离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和回归自己的传统和根基,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苏俄哲学进行客观和深入的研究。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试图从伦理学、宗教哲学、文化哲学几个角度展示当代俄罗斯哲学的基本面貌,希冀俄罗斯哲学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并且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参与我们的哲学生活和哲学世界。我们将看到,褪去官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当代俄罗斯哲学不仅变得更加学术化了,而且内容亦更丰富。它不再是我们印象中一系列非它莫属的特性的“汇聚地”,而是像一切真正的哲学那样,不仅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而且使用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以理论创新为其直接后果 ,但理论创新与综合现有理论成果并不形成直接的对立。在我国 ,希腊哲学史的研究要想在新世纪中推陈出新 ,关键在于提高对希腊晚期哲学重要性的认识 ,加大对希腊晚期哲学的研究力度 ,并充分吸取各国研究者的最新成果 ,对中国学术界原有的评价或定论作适当的调整。希腊化时期以喀罗尼亚战役 (公元前 338年 )和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 334年 )为开端。与此相应 ,希腊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晚期。然而希腊化时期的开始并不是希腊哲学的终结。“在亚里士多德时代 ,希腊文明走出了本土疆界 ,进入了伟大的总的潮流 ,住在…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有关哲学发生或起源的认识基本是以古代希腊作为范式或标准的。然而应当看到,哲学的发生或起源虽有某种共同性,但实则十分复杂。本文选取了中国自然哲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程的详细分析,来考察其与希腊自然哲学起源的不同之处。文章具体包括了八个方面内容或问题进程的考察,分别是:类、象数、五行、阴阳、天人、天道、天、气。最后以这些考察为基础,概括出中国自然哲学起源阶段方向与进程的某些特征。文章全部使用回溯即倒叙的方式,这有利于我们了解之后思想或观念与之前观念或思维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不断向前探索中国哲学思想或观念真正的或即初始性的源头。  相似文献   

15.
作者将着眼点主要落于欣蒂卡关于哲学是什么和哲学做什么的总体概念,以及哲学史与哲学实践和方法之间的关系这个棘手的问题;同时更加详细地审视他对于20世纪的某些哲学运动,尤其是解释学、现象学,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描述。在回应欣蒂卡对专业哲学危机——无论就其总体的方法论而言还是就其自我意象而言——的评估时,作者认为,他所描述的分裂和碎化境况或许在实践哲学领域更加明显可见。作者赞同欣蒂卡的担忧,即强调哲学的应用(比如"应用伦理学")可能会脱离哲学的核心事业。作者认为,20世纪哲学是在康德和先验哲学的阴影下发展的。我们继续生活在关键性的转折中。但是,我们也生活在尤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开启的概念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只不过有着不同的生活形式和许多我们所有人都感兴趣的语言游戏。多元主义是一个新的哲学所予,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必须适应新的景观。作者指出,重要的是要承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的全球性质。如果我们不接受那种认为哲学严格地来讲是指希腊哲学的观点,那么哲学在不同的国家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我们需要考虑其他文化的智慧传统并且反思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智慧传统。对于哲学的下一个巨大挑战会成为真正国际性的;这将涉及大量的解释学挑战。虽然西方科学目前是一种全球现象,但是不同的文化显然仍旧具有截然不同的和适应力很强的知识体系和进路,需要加以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这是哲学的真正未来所在。  相似文献   

16.
勿庸置疑,阿拉伯哲学有多种来源,其中有希腊的,波斯的,印度的,叙利亚的……。但在我们看来,在这些来源中有两个是最重要的,即希腊的和伊斯兰教的。我们将在本书的第三章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如何翻译成阿拉伯文的,最重要的译著是什么,最著名的翻译家是谁。一、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理智阿拉伯人在他们与希腊文明接触以前,没有专门的哲学,甚至没有哲学的概念。这就说明,阿拉伯哲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同在生死海 感悟岂不同——一位古罗马的哲学皇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心学大儒陆象山先生说,东海有圣人出,此心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同;禅宗大德也说,心净则佛土净。心中若无挂碍,西方就在眼前。这意思就是说,无论西方东方,无论清净还是秽垢,那标准只有一个:看你是否执空迷有,是否能除烦恼障及所知障二见。就是释迦牟尼佛本人也只是悟的古佛之道,循的古佛之道。这样从时间和空间二者,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跨越三世十方的绝对真谛。在这个层面上,一切宗教和宗教哲学所追求所接近的只是一个道理。这就又应了佛经中关于“瞎子摸象”那个故事的寓意。真实或真相只有一个,它随认识者的根器、机缘、角度、心境而有不同的显示。本文介绍一位古罗马皇帝和他的哲学著作《沉思录》。这皇帝就是马可·奥列留,他是典型的古代希腊斯多噶哲学信徒。斯多噶哲学中有许多与古老的印度哲学有相近处,这就足以令我们思考一下,除了古代哲学间可能有的相互影响,古代人生哲学对象的同一性是否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相似呢?建议读者看一下《沉思录》(中译本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朱汝庆译),从中体味古代希腊与罗马的这一伟大哲学。无论东西方,诸圣先贤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观察,其出发点与归趣都有惊人的一致处。要说,这道理很简单,我们都是凡夫,都有习气,都为肉欲和贪婪所困;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与希腊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胡塞尔的人通常都会认为,胡塞尔想要成为一个彻底的开启,因此他对哲学史并不很感兴趣,且在其中也鲜有涉猎。然而在这里还应当有所区分:胡塞尔对传统的经典哲学家字的认识可能的确比较单薄,尽管如此,对于思想史上对那些至关重要的决定,他的感受力要比一般所以为的更强烈。  相似文献   

19.
包利民 《学海》2001,(6):5-10
希腊罗马的政治哲学与基督教的政治哲学是两种不同的范式。如今这两种思想范式已经大多被看作共时性的并列“资源” ,供当代研究或倡导宪政主义或公民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或共同体主义等不同倾向的人考察或选择。然而在历史上 ,它们曾经前后交替。由于它们既共享一个基本价值框架———“大序意识” ,又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交替中呈现出复杂的交汇、冲撞、张力与互渗。本文将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这两位一身而兼熟悉、并企图综合两种范式的重要思想家为典例分析这一交替。一、古典大序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传统 ,其实有两种…  相似文献   

20.
近世以来 ,人们一再批评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认识论或缺少认识论。这种批评有一定的正确性 ,同时又有很大的片面性。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认识论的确没有像本体论与人生哲学那样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缺少概念的规定与理论的系统。但是 ,论者没有对人的认识活动进行必要的分疏 ,往往以为认识只是对自然物理的认识 ;同时也没有区分认识论的不同类型 ,客观上把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作为哲学认识论的唯一类型。事实上 ,中国传统哲学很早就开始对认识本身进行理论的思考 :它不仅研究了人对自然物理的认识 ,而且特别关注人对自身的认识 ,同时还自觉地区分了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