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心理学家预测手机成瘾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将成为最大的问题之一,近些年国内外学者渐而对手机成瘾的关注和研究也日益增多。在研究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研究多从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自尊、孤独、控制感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述评了国内外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自编的手机成瘾测度量表,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群体中手机成瘾的现实状况,探析了手机成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表明调查问卷设计的区分度良好。通过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手机成瘾与年龄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以28-36岁年龄段手机成瘾的得分均值最高,而性别因素和学历因素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探讨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探索了并验证了自我和谐在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为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了研究性的支持。采用手机成瘾问卷、UCLA孤独量表和自我和谐问卷,通过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得出结论:手机成瘾与孤独程度呈正相关;自我和谐程度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自我和谐程度直接影响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某职业技术学院600名大学生,通过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PASS学业拖延量表,及报告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考察了手机成瘾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并探讨了学业拖延在手机成瘾和学习倦怠中的中介作用,及经济状况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学业拖延是手机成瘾和学习倦怠的中介变量;(2)手机成瘾通过学业拖延对学习倦怠产生的间接影响受个体经济状况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述情障碍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机制,以122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正念注意觉知量表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大学生述情障碍、手机成瘾倾向及孤独感彼此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孤独感在述情障碍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正念可以显著调节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正念和孤独感在述情障碍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形成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红  王洪礼 《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为探讨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手机使用动机问卷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并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和路径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孤独感影响手机成瘾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二是通过网娱动机间接预测手机成瘾。研究表明孤独感是影响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可以从降低孤独感入手。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及其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及独处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729名初中生的同伴依恋、消极情绪、独处能力及手机成瘾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手机使用年限后,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消极情绪在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的直接作用及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独处能力的调节。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从依恋理论及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理解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的内在机制,而且对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为其心理社会功能服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手机成瘾对其拖延行为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注意控制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以12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手机成瘾、注意控制、意志控制及拖延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后,手机成瘾对拖延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注意控制能够在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手机成瘾对拖延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及注意控制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意志控制的调节。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从注意控制理论及自我调节失败理论的视角理解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的关系,而且对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为其心理社会适应服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手机成瘾、自我控制、核心自我评价和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手机成瘾量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以及学习投入量表对6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成瘾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学习投入;(2)控制系统和冲动系统在手机成瘾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并行中介作用;(3)手机成瘾对学习投入的直接预测作用受到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研究结果揭示了手机成瘾对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拓展了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视角,对于学习投入的干预工作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健  张芝 《应用心理学》2007,13(3):279-285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成瘾成为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根据十多年来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的研究,首先介绍了网络成瘾的概念及其鉴别的主要标准和方法,然后对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生理机制及其干预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综述。最后,本文提出了网络成瘾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手机成瘾者的抑制控制能力特点,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34名被试,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各17名被试完成反向眼跳范式测量。结果发现:(1)手机成瘾组反向眼跳错误率显著高于非手机成瘾组。(2)手机成瘾组朝向眼跳潜伏期显著短于非手机成瘾组。结果表明,手机成瘾组抑制控制能力显著低于非手机成瘾组,反向眼跳任务成绩较差。这表明手机成瘾者较容易受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较难抑制无关刺激产生的注意干扰。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最优独特性理论和网络成瘾的个人-情绪-认知-执行交互模型,考察独特性需要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焦虑和意志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独特性需要问卷、GHQ-20量表中的焦虑分量表、意志控制量表以及手机成瘾量表对826名大学生(女生=526人,Mage=19.93,SD=1.38)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独特性需要与手机成瘾、焦虑呈正相关,与意志控制呈负相关;焦虑与意志控制呈负相关,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意志控制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2)焦虑和意志控制在独特性需要和手机成瘾之间的单独中介作用均显著;且焦虑、意志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独特性需要既可以直接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联系,也可以分别经由焦虑、意志控制的中介作用、以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联系。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并拓展了I-PACE模型,并为手机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试图从注意偏向角度研究手机成瘾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机制,旨在揭示手机成瘾大学生与正常使用手机大学生在面对手机相关词语和中性刺激时的注意特点及其机制,以期为手机成瘾大学生的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该研究首先利用手机成瘾量表筛选出手机成瘾被试,然后采用点探测范式探求其存在这种注意偏向模式的内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手机成瘾水平对大学生手机相关词语注意偏向是有影响的,不同手机成瘾水平者的注意模式不同,手机成瘾者对手机相关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正常使用手机者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随社会变迁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利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对98篇测查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联结和社会威胁方面的6项社会指标均显著预测其上升趋势。该研究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宏观影响因素,并从宏观视角为手机成瘾的干预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脑岛位于大脑外侧裂的深处, 与情绪和内感受等多种心理功能有关。脑岛在成瘾中的结构变化和功能连接异常, 表明了脑岛在成瘾中的作用, 刺激脑岛区域干预成瘾也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应该通过对脑岛进行精细分割和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进一步考察脑岛在成瘾中的具体作用, 并挖掘不同成瘾类型的共性和特性, 以便更好开展基于脑的成瘾干预。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自我控制、学习倦怠在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序列中介效应,运用压力知觉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和手机成瘾量表对9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 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 自我控制在压力知觉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3)学习倦怠在压力知觉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4) 压力知觉通过自我控制和学习倦怠的序列中介作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侯娟  朱英格  方晓义 《心理学报》2021,53(4):362-373
为考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 研究同时整合情绪和认知两方面因素, 探讨了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1共有545名大学生完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研究2选取51名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和2(配对面孔表情的情绪类型: 负性、中性) × 2(探测点位置: 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同侧、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异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 (1)手机成瘾、社交焦虑和抑郁两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且社交焦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间的单独中介效应不显著。具体而言, 手机成瘾通过两条路径影响抑郁: 一是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 二是社交焦虑→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相貌负面身体自我、社交回避与苦恼在情绪调节困难和手机成瘾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相貌负面身体自我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7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显示:(1)情绪调节困难会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2)相貌负面身体自我是情绪调节困难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3)社交回避与苦恼是相貌负面身体自我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4)社交回避与苦恼是情绪调节困难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因此,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和社交回避与苦恼在情绪调节困难与大学生手机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预防与干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对32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手机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社会资本、手机关系需要满足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能直接正向预测手机成瘾;(2)当对象为陌生人时,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能够通过手机关系需要满足间接预测手机成瘾;(3)中学生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能通过社会资本经手机关系需要的多重中介作用来预测手机成瘾。(4)当对象为熟人时,线上交流通过社会资本、手机关系需要预测手机成瘾的作用更显著。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预防与干预中学生手机成瘾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和睡眠质量的情况,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高校开展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的干预项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手机问题使用量表、手机成瘾鉴定访谈提纲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调查唐山市553名大学生手机成瘾及睡眠质量问题的发生率,并综合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关系。结果 1大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8.86%;睡眠问题检出率为22.60%;2在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的得分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优于女生;在催眠药物得分方面,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3入睡时间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一年级被试入睡时间得分显著低于二、三、四年级,三年级被试入睡时间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学生;4手机成瘾与非手机成瘾大学生在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5个因子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5手机问题使用总分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及7个因子: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的得分均呈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睡眠质量情况不容乐观,手机成瘾、年级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手机成瘾者睡眠质量低于非手机成瘾者;一年级学生比二、三、四年级学生都更容易入睡;三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需要更长的入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