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异芳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8,31(2):324-327
失言探测与理解是一种融入了人际互动,需要个体体会交往双方心理感受的高级心理理论任务.本研究采用图片-故事法探讨失言情境(他人对自我、自我对他人和他人对他人 )对5~8岁儿童失言探测与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7~8岁儿童基本拥有了失言探测与理解能力,6、7、8岁儿童在所有情境下失言探测和理解能力同步发展,而5岁儿童在他人对自我情境下失言探测与理解的成绩显著好于自我对他人情境下的成绩,提示失言探测与理解能力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态理论”(theoryofmind)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望、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里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适应性行为以及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研究涉及许多具体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早期对伪误言行的理解以及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等。大部分研究发现,3—4岁是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3.
理解他人是指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的心理加工。本研究采用常识问题任务,通过三个实验来考察成人理解他人的加工机制,提出并验证双加工模型。研究发现:第一,个体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提出并验证了双加工模型。第二,反馈作用会改变个体自我模拟所获得的自我信息,从而影响理解他人。第三,他人信息将影响自我对他人的推断预测,片面的他人信息会导致理解他人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4.
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3].大多数成人都知道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人是一个整体;而且成人都理解心理与生理活动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们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可能有别于另一个人;他们也理解心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某些关系。所有这些对心理的不同的理解,构成了研究者所谓的“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基本的、重要的作用[2],是个体生存于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虚误信念理解的研究视角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和  姚端维 《心理科学》2001,24(6):704-706
1 前言自从Premack&Woodruff提出有关心理理论的概念以来 ,有关儿童早期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的研究便成为儿童社会认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 ,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 ,人们往往在信念的基础上产生合理的需要 ,然后通过行动来实现他们的需要。由于信念是人一切行动的基础 ,因而 ,心理学家十分重视对儿童信念的研究 ,而年幼儿童在信念理解上 ,常表现出错误性倾向 ,为了对这种倾向进行深入探…  相似文献   

6.
学前儿童对教师服从性指令理解的中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幼儿能否正确地理解、解释和遵守课堂的规则,关系到学前集体教育机构中保育与教育的秩序与效果.幼儿经常面对教师要求服从的指令,其中有许多需要幼儿首先理解并解释之,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曾有研究发现,社会性理解能力较强的儿童,更可能表现出较高的交往水平(Selman,1983等);儿童理解他人看法的能力之增强,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Zahn-Waxler等,1979;Barrett等,1977).  相似文献   

7.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燕燕  桑标 《心理科学》2003,26(6):1108-1109
儿童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TOM)的研究已经成为近 2 0年来发展心理学的最重要研究领域。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 ,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心理理论起始的年龄以及不同任务带来的结果差异等问题的探讨上。近来发展心理学者把研究的注意转移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上。一般认为 ,儿童在 4岁时就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 ,即 4岁儿童就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愿望、信念等来理解他人的行为。但在研究中 ,研究者也发现同一年龄儿…  相似文献   

8.
孙洋洋  陈巍 《心理科学》2022,45(5):1099-1105
“似我”指婴儿借助“我他对等”的认识解读他人行为、意图和心理状态,并通过他人间的互动信息推断和调整自身行为。具体表现在:婴儿能够识别出他人的模仿,能够理解他人的感知,以及提取他人的互动信息。将他人视为“似我”,需依赖动作表征、第一人称体验以及理解他人意图的作用。“似我”假说肯定了模仿与把握他人心理状态以及建立社交互动的关系,促使研究者认识到与他人保持“心理视角”的一致对提升儿童共情能力的价值,凸显了心智化课堂对学习效果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际互动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表征自身想法和感受的同时试图去理解他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以驾驭复杂的社交环境。最近研究发现个体主要通过模拟自我加工过程实现对他人的理解, 但这种自我加工以及心理模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自我与他人。因此, 为进行成功的人际互动, 大脑必须灵活区分自我和他人相关的表征, 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区分(self-other distinction, SOD)。通过探讨感知、动作、认知以及情感等不同加工水平社会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他人”区分及相应的研究范式, 实现对人际互动过程更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为改善社会认知、情感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干预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周宗奎 《心理科学》1998,21(4):378-378,374
行为评价法是一种由他人或本人对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从而确定个体社会行为特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儿童发展领域得到了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其具体形式主要有等级评定、直接观察、行为角色扮演和自我报告。1等级评定等级评定指由他人对儿童的某些社会行为填写行为核查表或直接评定等级。等级评定和行为核查表都要求他人对儿童的行为或某些特点作出判断.他人对儿童社会行为的知觉可由提名、排序、核查表、等级星表等多种形式获得。行为核查表要求填表人就儿童是否表现了某种行为或特点作出二择一迫选判断;等级评定要求明确…  相似文献   

11.
陈英和 《心理科学》1999,22(4):314-317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知自己的他人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理理论”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意、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呈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最近10多年,越来越多的婴儿错误信念理解研究不断拓展自发反应任务的范围,发现婴儿的任务表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此,有研究者坚持丰富解释,认为婴儿能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也有研究者坚持贫瘠解释,认为婴儿只是借助行为规则等通过任务;近来还有研究者在新的概念框架下做出一种折衷的解释。最终解决婴儿是否拥有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者们提出一个判定个体拥有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明确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有研究发现,他人的注视会使人们倾向于遵循社会规则,但甚少发现他人注视状态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该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眼睛的呈现类型和形式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来考察哪种注视状态能有效抑制个体的不诚实行为。结果发现,非伴随注视状态下,被试表现出不诚实行为,且不同类型的眼睛对被试的不诚实行为没有影响; 伴随注视状态下,直视眼抑制了被试的不诚实行为,而斜视眼则没有。这表明他人持续的注视可能作为内隐的名誉线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不诚实行为。  相似文献   

14.
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研究采用横断设计,以北京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共98名幼儿为被试,通过对其心理理论、情绪理解及语言能力的测试,考察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发展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在3~5岁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5岁的时候大多数的幼儿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能力,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相关显著,即使在控制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心理理论能力仍然和情绪理解能力在总体上相关显著;(3)在排除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和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的相关也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15.
同情是亚当·斯密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但在其定义上仍有争议,表现为两个问题:其一,同情是否是情感;其二,同情是否是情感理解能力。从斯密的文本看,同情是旁观者的情感,来源于想象的处境转换;然而,旁观者在同情过程中不一定会转换为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同情不是对情感的理解或理解能力,而是为评价当事人的情感是否具有合宜性提供参照。虽然否定同情是情感理解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斯密主张忽视他人的实际情感。相反,同情为有差异的个体情感创造了交流的基础,自我和他人在相互同情中达成一致,这也是道德生活的基础。斯密通过对同情概念的不同诠释,开出了一条不同于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建构之路。澄清同情的含义,不仅有助于理解斯密的理论,也为涉及这一概念的其他研究(如镜像神经元)提供了清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让人们担忧因错失信息而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本研究探讨这种现象的加剧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问卷法(研究1)和实验法(研究2),探究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在其过程中人际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错失恐惧程度负向预测了其亲社会行为;(2)人际安全感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高的错失恐惧水平会降低个体的人际安全感,从而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低的时候,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7.
管健  金淑娴 《心理科学》2019,(4):920-927
为了探究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社会阶层对个体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问卷和实验研究来考察自身阶层的行为效应、互动对象阶层的调节效应以及信任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低阶层者倾向于比高阶层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感知到的互动对象阶层对不同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3)个体对互动对象的信任水平(即对他人合作行为的预期)对此调节效应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雷怡  李红 《心理科学》2007,30(3):741-745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对Lillard的Moe假装任务进行了重复与改进,旨在探讨儿童对假装行为中知识状态作用的理解,进而讨论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实验一表明,“是否”问题使得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表现出肯定回答倾向;实验二表明.当改变提问方式,在问题中提供选择项目后,5岁儿童在该任务上的通过率有显著提高.肯定回答倾向明显减弱;实验三表明,当减少指导语中相互矛盾的信息、明确指出主人公知道某物而不知道另一物以及减弱对未知状态和知道状态的强调的情况下.5岁儿童能根据主人公所知道的事物来推断出其行为是在假装成该事物,能理解到知识状态在假装行为中的作用。这一结果表明5岁儿童能够理解到假装中所隐含的心理表征,Lillard所提出的Moe任务范式低估了儿童对假装的心理本质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9.
心理理论是一种对不可观察的心理状态进行推理并基于此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的能力。个体拥有同情利他,适应文化环境,能自己对自我及他人内心归因,与他人合作、竞争、操控他人等能力,少不了心理理论的作用。所以培养心理理论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总结以往培养心理理论的方法,讨论其不足,提出另一种新颖的方法——行为同步法。介绍音乐和舞蹈与其的关系及实施方法,行为同步怎样影响心理理论的机制,以及其对心理理论及相关领域的影响。最后,讨论一下行为同步研究的未来研究走向及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20.
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萍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7,30(6):1397-1401,1355
从个体的社会交往经验、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来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中国独生子女缺乏西方通常的家庭内兄弟姐妹间的社会交往经验,幼儿园混龄编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西方家庭近似平行的探讨条件。被试为混龄班44名、同龄班30名4岁儿童,男女各半。采用经典错误信念任务测查儿童的心理理论,用情绪知识理解任务测量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儿童的社会行为评估问卷和儿童社会技能的教师评价量表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有显著的影响,提示了混龄同伴交往经验对独生子女心理理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