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与情境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高中生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中生自尊对行为式自我妨碍有显著影响,低自尊者更倾向于采用行为式自我妨碍;(2)评价情境对高中生行为式自我妨碍有显著影响,社会评价情境下,高中生更倾向于出现行为式自我妨碍;(3)高中生自尊和评价情境在行为式自我妨碍上有显著交互作用,高自尊者在自我评价情境中的行为式自我妨碍最少;(4)高中生均倾向于采用自陈式自我妨碍。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法和测验法,让186名大学生完成内隐联想测验、SES量表和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量表,探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有强烈的内隐自尊;2)内隐、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3)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内隐、外显自尊及ZIAT-ZSES性别差异不显著;4)男大学生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外显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女大学生相关不显著;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内隐自尊及ZIAT-ZSES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内隐自尊与自我防卫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4名被试的内隐自尊、外显自荨与自我防卫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外显自尊与显性自恋存在显著正相关,与隐性自恋存在显著负相关.内隐自尊与隐性自恋存在显著正相关,两种自尊对自我防卫预测作用不同.(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指标与隐性自恋存在显著正相关,提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差距越大,自我防卫水平越高.(3)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分离指标与显性自恋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IAT范式下自尊内隐性的再证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用IAT测量了被试的内隐自尊,并通过操纵被试在不同的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来考察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表现出一致性。该研究在IAT范式下表明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内隐自尊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尊自评量表(SES),内隐联想测验(IAT)和成就动机量表(AMS),对100A大学新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以及成就动机进行测量,探测大学新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及外显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对成就动机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IAT2对成就动机有直接预测作用,而IAT1却没有直接预测作用,但是外显自尊在IATI和成就动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自我评价体系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结构。以往研究基于统计独立性、自身发展性以及双认知系统等角度提出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改善测验工具、动机因素和研究方法之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显著相关,并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神经机制的佐证。虽然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不同的结构,但是它们并不是简单独立关系,而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于个体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对北京市男性未成年犯与一般青少年的自尊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内隐自尊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外显自尊方面,除身体自尊外,未成年犯在整体自尊、学业自尊、人际自尊、家庭自尊以及品德自尊均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未成年犯在元自尊各个因子,即自尊调节、目标意识、自我检查、监控策略、现状意识上均非常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未成年犯的外显自尊和元自尊有显著相关,和正常少年相比,少年犯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元自尊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分离现象,即外显自尊和元自尊低于正常少年,而内隐自尊和正常少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泛文化的自尊——基于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华俭 《心理学报》2006,38(6):902-909
过去一直认为,自尊是人类普遍的需要,是泛文化的。但是,过去十多年来,这一观点受到严重挑战。其主要理由是许多跨文化的研究显示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的自尊显著低于西方,少有自我促进的迹象。但是,几乎所有这样的证据都是来自自陈式测量。由于自陈式测量难以避免自我展现(Self-presentation)或社会期许(Social Desirability)的影响,并且严重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报告,本研究采用新的能够防止社会期许的影响并能触及无意识的内隐测量——阈下评价性启动(Subliminal Evaluative Priming)程序,对中国大学生的自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对自我持有显著的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国人存在内隐自尊。这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的自尊需要是存在的,只是以内隐的方式表现或在自我展现的影响最小化后表现出来。这一发现和自尊的泛文化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自尊水平与自尊稳定性的关系: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介性调节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完美主义和自尊稳定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着自尊稳定性,外显自尊与自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追求高标准的中介作用;内隐自尊调节着外显自尊和在乎缺点、自尊稳定性的关系,在低外显自尊者中,内隐自尊低者倾向于在乎自己的错误,表现出较高的自尊不稳定性;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影响自尊稳定性的间接效应在低内隐自尊者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内隐自尊稳定性在自尊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7,30(4):785-790
本研究以102名大学生为被试,从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出发,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Go/No-go联想任务(GNAT)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三种实验程序对内隐自尊及其特性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同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IAT、GNAT和EASI这三种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自尊测量方法是有效的,均能有效检测出内隐自尊效应,内隐自尊的特性表现为个体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属性或事物相联,将他人与消极属性或事物相联;(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分离的结构,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支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两维结构说;(3)双重态度模型和信息加工双过程模型两种理论模型都可以解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1.
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5,28(2):332-336
研究结果表明:(1)问题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存在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两类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2)总体上问题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初三阶段,两类学生的内隐自尊的差异显著;(3)问题学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两类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组合状况不同,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差异显著;(4)问题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其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心理健康其他指标存在非常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自尊结构的压力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明证  水仁德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6,29(1):68-72,67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自尊的两种不同元素,自尊结构指的是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结合形式。本研究探讨了自尊结构对个体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个体的高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结构表现出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高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低外显/内隐自尊个体没有表现出压力的调节效应。研究最后探讨了自尊结构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研究从自尊结构出发,探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男性SWB显著高于女性;(2)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外显与内隐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和量表法对11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自尊结构的基础上,考察外显和内隐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尊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成分;(2)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都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个体攻击性结构与自尊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戴春林  吴明证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6,29(1):44-46,40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结测验,对个体攻击性结构和自尊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个体在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在自尊上没有差异;(2)在高外显攻击性个体中,其自尊随着内隐攻击性增高而降低,在低外显攻击性个体中,自尊和内隐攻击性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16.
国外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镇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51-554
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内隐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识别。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Greenwald与 Banaji将内隐自尊概括为三种形式: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隐自尊,如角色扮演、单纯所有权现象及小群体效应;原生内隐自尊,例如社会交往中的相似-吸引现象、劝说中的认知反应、选择决策的扩散效应、姓名字母偏爱效应;二级内隐自尊,如自我积极性、内隐的合群与排斥及替代性自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