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以现代教育心理学体系为框架,采用资料整理法,对梁启超的学习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归纳。从中可以看出,梁启超重视学习兴趣,并把无所为、不息、深入研究、找朋友作为保持兴趣的方法;认为做学问的人应具备明敏、密察、别裁、通方等能力和忠实、深切、敬慎、不倦的习惯;并总结出了立志、善观、持敬、明义理、养成读书兴趣等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2.
傅斯年是被忽视的近代中国心理学人, 他与心理学渊源极深, 不仅是近代科学心理学思想的学习者、传播者, 也是科学心理学思想的践行者。傅斯年学习心理学前后共12年, 写有《心理分析导引》专著一部, 最早翻译麦独孤的《群体心理学》, 另有《性命古训辩证》等哲学著作和多篇文章阐述其心理学观点。傅斯年认为中国近代学术包括心理学研究必然走向科学化, 做出“科学化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基本判断, 将“有群众无社会的无秩序取向” “心中无主义的心气薄弱性” “万恶之源的家庭教育”作为当时民众心理发展的三大障碍, 并倡导民众确定一个健康的、即物穷理的、积极努力和纪律约束并存的人性观。傅斯年参与了“中研院”心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和台湾大学心理系的创建, 与蔡元培、汪敬熙、唐钺、苏芗雨等心理学人关系密切, 共同推动了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早期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 其一生中存在一条选择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离开心理学又助推心理学和运用心理学的心灵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3.
周一骑  乐国安 《心理学报》2007,39(5):934-941
与主流心理学所采用的机械因果观念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心理思想所采用的是类似于现代物理学“场”概念的感应观念。其特征是:注重整体性、远距作用及象征意义。感应以关系为核心,具有主体间性、创造性、象征性。受感应观念影响,中国古代心理思想认为可以通过修养工夫恢复人心的本来状态,道家关心如何对来感者作出回应,儒家则重视以真诚的感唤起对方的应。在实践方面,人际交往之对等回报原则、与理想人格相感通的诠释途径、“德政”的治国理念、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培养感性以承担责任的道德发展观,都体现了感应观念。感应观与因果观形成互补关系,可扩大心理学的视野,在异化的世界里恢复生命的意义感  相似文献   

4.
方双虎 《心理科学》2011,34(5):1242-1246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他强烈反对当时学院派实验心理学家的小心理学观,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他以前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整合,建构了一种整合的心理学科学观。他认为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这种科学观坚持心理学的人学性质,是一种“大心理学观”。詹姆斯的心理学科学观是解决当前心理学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对当前心理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秦晓利 《心理学探新》2003,23(1):9-11,15
主流心理学僵化的科学观日益受到批判,但在其科学观的来源与结构问题上心理学家并未达到一致。本文通过比较经典物理学与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后认为,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来自于对经典物理学的模仿,且这一科学观有其内的复杂结构。而目前对于主流心理学科学观的批判往往忽视或低估了这一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周易》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先秦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燕国材 《心理学报》1994,27(3):312-318
《周易》是我国的一部最古老的文献。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这本著作。本文着重考察了它所蕴含的三个方面的心理学思想:1.基本观点:天人观,阴阳观,发展观;2.知、情、意的描述;3.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主流心理学僵化的科学观日益受到批判 ,但在其科学观的来源与结构问题上心理学家并未达成一致。本文通过比较经典物理学与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后认为 ,主流心理学的科学观来自于对经典物理学的模仿 ,且这一科学观有其内在的复杂结构。而目前对于主流心理学科学观的批判往往忽视或低估了这一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养生观根植于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养生思想是我国古代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几乎所有的养生家和医学家都受到其养生思想的影响,被后世诸多大家加以继承、借鉴和发扬;老子的养生观主要有“勤行自律”、“三分长寿法”、“静以养神”、“顺应自然”、“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恬淡寡欲”、“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和“咽津养生”。  相似文献   

9.
杨虎 《现代哲学》2022,(2):153-160
妙有微妙至极、不可思议、圆融无碍等义,观妙即原初生活领悟。妙之究竟义在于圆融无碍,即于一切事情而观其“无分别相”,观“物”即“无”。在如何“观妙”的思想方法问题上,藉由天台佛学“妙”论的启示,引出“绝待”观妙的圆融思想;“圆融”又蕴涵了“相即”,“绝待”之“即”方是“圆即”,这需要通由从“分别心”到“无分别智”的“观法之切转”透显,观法切转无转相。通由圆融存在观法,转出“妙生万物”的思想方向,不舍于物而“即物”以“妙物”,在生活的相续中不断成就个体的自由与事物的自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继往开来,首次将智慧心理学近50年的研究历史分为“一个序曲”和“两个阶段”。其中,Clayton用实证法研究智慧心理的序曲,开始时间至迟不晚于1976年,戛然而止于1982年,其特点是“昙花一现”。智慧心理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时间始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延续至21世纪初,其特点是“柏林智慧模式一花独秀,新皮亚杰主义智慧观和智慧的平衡理论作为两片绿叶相衬托”。智慧心理学研究的第二阶段,时间始自2004年,延续至现在,其特点是“百花齐放”,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智慧被视为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出现了更多不同的智慧理论和测量智慧工具;二是兴起了多个研究热点,进一步拓宽了智慧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回顾智慧心理学近50年的研究历程,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近50年来,对智慧心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到有组织、从零星探讨到系统研究的发展过程;二是,研究对象从智慧者的特征到智慧特征,再到智慧者的特征,再到结合智慧者的特征和智慧特征来研究智慧,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展望未来,宜在两个方面推进智慧心理学的研究:一是,须尽快开发研究智慧的成熟实验范式,并揭示智慧的脑机制;二是,须...  相似文献   

11.
《周易》之组织心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方强 《心理学探新》2006,26(4):18-21,31
《周易》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文章主要从《周易》的权变观、生命周期观和《周易》对组织文化建设的启示来挖掘其组织心理思想。在论述生命周期观时,对屯卦的创业管理思想和革卦的组织变革思想进行了具体论述。从刚柔并济、居安思危和义利合一三个方面论述了《周易》对组织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康德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在继承沃尔夫理性心理学与经验心理学二分的基础上,通过批评理性心理学,消解了我思的主体地位,为解决二元论问题做出了重要努力;通过批评经验心理学,指明了心理学在成长为一门科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新康德主义在继承并改造康德思想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皮亚杰基于对康德思想独具特色的把握,提出了发生认识论;而当代认知科学的图式理论,则完全是建基于对康德经验图式理论框架的全面继承上。  相似文献   

13.
《尚书》、《左传》、《国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书》、《左传》、《国语》是我国最古老的三部文献。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头。本文主要讨论:《尚书》的五行观念、人贵论和人性论思想、认知心理思想、个性心理思想、心理测验思想;《左传》的情感心理思想、病理心理思想、文艺心理思想;《国语》的缺陷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7,39(4):754-760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情绪调节是当今情绪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欲调节思想。通过挖掘、梳理和提取儒家和道家两个学派的情欲调节思想,将有助于拓宽我国情绪调节研究者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六祖惠能的禅宗思想中蕴涵着丰富且深邃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其旨在解脱心灵、远离尘世烦恼的终极目标及其蕴含的生命的大智慧与当代积极心理学思想高度契合。其积极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认知、积极人生态度、积极自我以及积极关系等方面,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因此,通过对惠能的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可加强传统心理学思想与现代主流心理学的融合,既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学者关注传统心理学文化; 又推动了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使得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积极心理学思想,从而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的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包括知人观、知人术和有关认知者的理念等内容,是一个从有关知人的重要性、困难性、可能性到各种知人的方法、技巧以及认知者理念的内涵丰富的整体系统。知人术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方式,它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理念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人的社会认知思想。其中,有关具身认知的思想,与现代具身认知的理念相一致,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具身特点,显示出中国古人有关社会认知思想的先见性与高明性。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既是中国本土化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当代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认知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There is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developed in the West may not accurately reflect those found in other cultures. The newly published book entitled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Context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expanding the scope of psychology. The contributing authors depicted their ultimate goal of developing a universal psychology.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book from a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ith the hope of facilitating this process. Basing our thoughts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erennial psychology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we will suggest practical steps through which future psychologists may work collaboratively to bring about global moral transformation that is crucial to the survival of our planet.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evance of Wittgenstein's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for the two major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As Pinker describes it, on the ‘Standard Social Science Model’ language is ‘an insidious shaper of thought’. According to Pinker's own widely-shared alternative view, ‘Language is the magnificent faculty that we use to get thoughts from one head to another’. I investigate Wittgenstein's powerful challenges to the hypothesis that language is a device for communicating independently constituted (or individuated) thoughts. I argue that Wittgenstein offers instead a subtle version of the thesis that language determines thought.  相似文献   

20.
论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机制”是进化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对整个进化心理学理论的理解。该文尝试从心理学其它相关学科的角度,对这一概念的性质进行充分的解读与分析,同时也指出进化心理学“心理机制”理论之明显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对进化心理学价值之所在给予充分的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