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一九八七年八月十六日《青岛日报》报道:一支三十余人的专门演奏道家乐曲的农民乐队,最近在崂山县夏庄镇彭家台村成立。该乐队以演奏崂山道家外山派曲谱为主,现已能熟练地演奏《青杨》、《离恨天》、《游湖》《拜告》、《紫薇迎仙》等四十余首。农民道家乐队的建立,是挖掘、搜集、整理和继承崂山的古典道家音乐,研究我国北方道家各派经韵曲派的一项重要成果。崂山自古以来道派多而经韵杂。宋末元初,崂山道乐活动十分兴盛,形成了内山和外山两大派系。外山派道乐直接参与民俗活动,因而使许多道家曲谱流传民间,推动了崂山地区的民间器乐活动的蓬勃发展。到清初顺治四年,仅崂山西北部的民间乐队,就有七八个。  相似文献   

2.
正崂山道教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源流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崂山道教音乐主要流传于山东青岛崂山地区的120多处宫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汲取了道乐、琴乐及俚曲、江南音乐等多种音乐艺术元素,形成了形简意远、自然清静的独特风格。2008年,崂山道教音乐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3.
胡军 《中国道教》2014,(2):34-35
正武当山喇万慧、吴理瀛方继权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艺传授给年轻道众,对武当乐的承何本灼等道长所传韵曲典雅清新、独具风韵,他们毫无保留地将道教经曲、乐武当道乐古老悠久、博大深邃,不仅具有中国道教音乐的共性特征,同时还独具"武当韵"的个性色彩,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器乐  相似文献   

4.
太清宫道教音乐源远流长;有的道乐一直传至今日。《即墨县志》载:后汉著名经学家张恭祖到太清宫创办康成学院,聚众讲学,传播经文与经曲,是崂山较早的真正经乐始祖之一。太清宫历代道士传说,唐李白与浙江道士吴筠同到崂山旅居时,在太清宫北之阳,蟠桃峰下一块巨石上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共创一支曲子名《清平调》,随之传给太清宫道士,此曲即为太清宫等山庙一直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据《甘水仙源录》载,南宋、金代龙门派祖师邱处机到崂山各道场传玄讲道,又积极改革道观和各派的经乐。又据《玉清乐引》  相似文献   

5.
武当山道教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有着深厚的道教汉调,又有秦腔豫剧。武当音乐受此影响,从而形成似南似北,南北无间的混融色彩。三是清幽典雅的古乐风韵。明代钦选道官乐舞生张道贤任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提点后,武当音乐无疑会增加宫廷古典雅乐的风韵。人们发现“武当韵”中保存了唐代大曲和宋明古琴曲的某些旋律形态和曲体风格。另外,自南北朝至清代,武当道乐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佛教文化因素,因而武当道乐又有佛道融合的宗教音乐风采。武当道教区别于其他道教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特定的信仰,即信仰“玄武”或“真武”。玄武信仰渊源于早期的…  相似文献   

6.
正古琴音乐作为传统文人音乐的一种重要形态,经过历代的创作,逐步形成了大量的古代琴曲作品,其艺术内涵极为丰富,就存世琴曲的表现题材来说,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儒、释三家密切相关,而现存的3000余首琴曲作品中,又以表现道家文化内涵的作品数量最多。琴曲《神游六合》即是现存琴曲中的一首典型的道家风格作品,成曲年代及创作者均已无从考证。因其曲意深奥并在传承中受到人为秘藏、篡改等影响,所以流传极少。这首历史久远的琴乐作品蕴含了深刻的道家思想,明代朱权(1378-1448)评价说:"其曲弥高而和弥寡,是以鼓之者少而听之者稀。"通过现存谱本的比  相似文献   

7.
《澄清韵》是全真道的代表性经韵,也是全真道“早坛功课”的第一首韵腔,其音乐形态和标题旨意贴切。本文通过对这首中国传统道教声乐艺术精品中“澄·清·韵”的音乐分析,进而对全真道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正东晋南朝上清灵宝派发动的道教仪式音乐改革,以改造民间道教的草根性、向官方皇权靠拢为特点,在历史上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构成由俗转雅的首次转型。其标志主要是:首先,强调尊经重道,长斋诵经以度人,构建了"斋、经、韵"一体化的正统仪式音乐模式,催生了大量经韵;其次,构建了以行道诵经为主的规范化斋仪模式。此雅化的仪式音乐模式经唐代、北宋的继承集成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9.
<正>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山东省道教协会、青岛市道教协会协办,崂山太清宫承办的丁酉(2017)年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于2017年8月22日至9月18日在山东崂山太清宫举办。活动礼请崂山太清宫方丈李宗贤道长为传戒大律师,传授全真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同时礼请孙常德道长为首座大师,任宗权道长、杨崇定道长、侯诚凯道长、  相似文献   

10.
道教音乐养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蕴涵丰富的道文化.道教音乐的神是虚静柔和的韵,形是五音六律;神通于心,故韵可修心养性;形合于阴阳五行,故五音六律能调养五脏六腑而炼形养命.道教的性命双修,从传统医学而言是形神共养,从现代医学而言是心身并调.本文从道教的性命双修、传统医学的形神观及现代心身医学等多重角度探讨了道教音乐的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们惊奇地发现,流传在丽江纳西族中的洞经古 乐,原来是中原地区早已失传的道教音乐。洞经古乐的词牌 和配曲,不少是唐代沿传下来的道场和教坊演奏的道曲。以 往人们只能从记载或古代诗人作品中得知曲的名称和艺术成 就,纳西洞经古乐的发现,无疑是国宝“出土”,轰动了我国 音乐界和宗教界。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吕骥先生把纳西洞经古 乐称为“活的音乐化石”;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认为,这是一 种“响遏行云,旷世绝响”的音乐;著名乐论家何昌林教授 说:“唐、宋音乐在纳西兄弟中得到如此的保存,是我国音乐 史上最大的事件之一,中国音乐史将被…  相似文献   

12.
无论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还是历史环境上看,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都存在较大差异,西方音乐的演奏风格往往是豪放不羁的多,婉约含蓄的少,而中国音乐则恰恰相反,这使得西方音乐的情感模型对中国传统音乐并不适用。为了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音乐和传统文化,本文针对中国文化精神偏内的特点,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入手,对遗留至今的主要古琴曲的情感进行剖析,最终做出了符合中国音乐特点的琴曲情感分类,并从音乐作曲的角度出发,围绕古琴音乐情感展开研究,分别从调式、音色、音程、节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古琴音乐的情感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正>8月5日上午,"道坛清韵 中华和风——第十届道教音乐汇演"协调会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润澳花园大酒店召开。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江苏省宗教局副局长沈祖荣,金坛市委市政府和常州市民宗局的相关领导,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刘红,金坛乾元观及来自陕西、崂山、香港经乐团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协调会。会议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凤林道长主持。  相似文献   

14.
在全真道士每日必做的《早坛功课经》中,有一首被老修行称之为“澄半年”的经韵,这就是《早坛功课经》开卷第一韵——“澄清韵”。既是“澄清韵”,老修行为什么给它起个别名叫“澄半年”呢?原来,过去道士学习经韵靠的是师徒间的口口传授方式。音乐部分没有现成的可供学习的乐谱。师父传授时,以右手代“铛子”,左手代“钗子”,唱一句,手拍老三板“当当,请”。徒弟一句一拍地跟着学。依传统的教授方法,加之“澄清韵”音乐结构较难掌握,故需半年时间才能学会并唱好此韵。因此,“澄清韵”便有“澄半年”之别称。  相似文献   

15.
正天下道,崂山行崂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美誉。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是崂山文化长卷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也是让崂山卓立于国内道教名山的文化印记。6月11-13日,来自海内外的高道大德、专家学者齐聚青岛崂山,阐释道教经典,分享道教智慧。2016"崂山论道"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山东省道教协会协办,青岛市道教协会、崂山太清宫承办,并得到了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青岛市民族宗教局和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崂山是中国的道教名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山海相依的地貌特征是崂山道教的重要发生依据之一,借助发生学的分析,以审美、环境、心理等层面的多维观照,探索崂山道教何以产生的文化空间。本文梳理宗教与“山水”关联的形成,并分析崂山道教的音乐、建筑艺术及其奇幻叙事,阐释崂山在神圣空间形塑中的道教及其审美图景。  相似文献   

17.
为弘扬道教文化,展示道教音乐的动人魅力,并通过道教音乐这个平台,在两岸之间搭起情感沟通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中国道教协会和台湾中华道教会经过协商和认真的筹备,于2005年7月底8月初在台湾举行以“蓬莱仙韵颂太平”为主题的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在中国道教协会的组织下,大陆道教音乐赴台演出团由江苏苏州姑苏仙乐团、江西龙虎山天师府道乐团、湖北武当山道教武术音乐团、四川青城山道乐团和成都青羊宫道乐团等5个道乐团组成。演出团由国家宗教事务局郭伟司长担任顾问,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担任团长,副团长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  相似文献   

18.
江南道教音乐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音乐,是道教在斋醮法事中演唱的道曲和伴奏音乐。它在斋坛中能使法事内容前后贯串一体,气氛绵绵不断。致使坛场雄伟绚丽,如仙境缥缈,笙歌云舞,显示道教的特点。早在明代,道教音乐在官方斋坛中,无论是道曲或是伴奏音乐,已发展到有相当的技术水平。然而江南民间的斋坛中,尚未普遍流行器乐伴奏。大多是“清做”——用钟、鼓、磬、鱼、铃、钹在赞、偈、步虚声中起稳定节奏的作用,使诵念起落一致,齐声同唱。清初,江南丝竹、山歌、小调风行一时,处处流行,尤其是苏锡交界地区的“鹅镇塘”  相似文献   

19.
道教音乐是指道士在斋醮仪式中演奏的道曲和伴奏的曲牌。斋醮又俗称打醮,赤叫做道场、经忏或法事。道教斋醮仪式虽是为宗教目的所创,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历代道士、文人的不断增饰、润色,添进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使其场面体现出庄严、和平、紧张、热烈的气氛。在整个法事程序中,更加体现了音乐的内涵。斋醮不仅是道士的修持方法,而且是用来团结群众、阐道布教和宣传教义的主要手段。因此,斋瞧科仪与广大民众的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等关系密切。其音乐不但流传广、影响大,旋律古朴,风格独特,与古代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由于地方范围的限制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又与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基于此,本文拟对苏州地区道教音乐,作一肤浅论述。  相似文献   

20.
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科仪和其他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地域的语言、风俗、民间音乐的影响,在经曲的曲调、节奏等方面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形成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道韵”。岭南道教音乐就是如此,经过多种音乐元素的交流融会,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别具特色的道教音乐形态。本文主要以入选非遗项目的岭南道教音乐为中心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