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并明确“中观思想”一词含义的基础上,从西藏传统的学说纲要书的视角、历史与文献史的角度、哲学与思想史的径路三个方面考察了龙树的定位问题,勾勒出印度大乘佛教思想史中龙树的位置——龙树是确立“大乘阿毗达磨”学说的最早论师,并且探讨了龙树与初期瑜伽行派思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印度中观思想史初期、中期、后期的不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体恒 《法音》2004,(11):32-41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学的基本观念。龙树菩萨倡扬毕竟性空的究竟实相义,有学者就以为大乘中观学派对于“涅槃”很不感兴趣[1]。其实这种认识有待商榷的。本文就以《中论》为主要依据,对龙树菩萨的“涅槃”思想进行探析,以明其真义。一、“涅槃”的名义涅  相似文献   

3.
慧光 《法音》2001,(8):1-9
绪 论  龙树中观学说在提婆之后,由于唯识学的兴起而衰落。六世纪,佛护(Buddhap,lita,470—540)和清辨(Bh,vaviveka,500—570)虽然都弘扬中观,为《中论》作注,与唯识学派展开了“空有之争”[1],但他们由于对空的认识和所依方法论的不同,分裂为中观应成派(Pr,sangika,或归谬论证派)和中观自续派(Sv,tantrika或独立论证派),相互之间多有批评。中观应成派的佛护认为龙树的空是“唯破不立,只遮非表”,所以他在做《中论注》时,提出以归谬论证法(Prasang,num,na)来论证空的思想,但遭到中观自续派清辨的反对。据观誓…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12)
讲中观学,主要介绍龙树菩萨的思想。因为,龙树菩萨是中观学的集大成者,亦是大乘学派的开山祖师。现在就从他的一部重要著作《中论》谈起。首先,把“中”字跟大家讲一下,“中”即不偏之义,偏就不对,偏左边不对,偏右边不对;偏说有也不对,偏说无也不对。具体说:“中”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理论,即缘起中道观。大家都知道“缘起”是佛教最基本的学说,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所不同之处,也是与其他哲学所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哲学有时也提到缘起的道理,但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中国佛学院师生举行了一次关于学习龙树学说心得体会的课堂讨论会。笔者有机会侧身其间,与闻法要,看到新的一代佛教人才在各位老师辛勤培育和谆谆教导下成长起来,感到非常高兴。归来握管,记其  相似文献   

6.
程平源 《学海》2007,(5):93-97
僧肇之学向来被认为承袭了龙树中观思想的精髓,是对玄佛合流思想的终结和中国化佛教的开端.在探询僧肇"圣心"、"即体即用"学说之后,笔者认为僧肇以其心学立场对大乘般若学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造.僧肇之学开始了一种有异于印度大乘空宗思想原意的中国化的佛教,其心学圣人论,将缘起性空的中观学说转化成了主体性本体论,为以后的涅?佛性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僧肇佛学主观上承绪罗什般若学的思辨传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世界“真实”的追索以及人生“意义”的探求。在对中观“三论”的阐释中,僧肇力图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反映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的本来面貌。但是,由于受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他并没有坚持罗什之学的批判原则,逐步放弃龙树中观系统的“破斥”精神,转而对《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盎然兴趣。在“不二”思维原则的指导下,僧肇佛学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致使他所阐述的般若学精神难以纯粹。因般若之性空思想难以落实,故僧肇提倡以涅榘至极之果为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肇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各派将自己的见地归于龙树开创的中观学说,修道次第归于无著创立的广行理论。那么什么是中观呢?中观是一个极富哲学含义的名词,佛教大小乘甚至同一个学派内的哲人对中观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共认它是佛教的最高智慧,是终极理性的思辨方法,是了彻事物本性的殊胜法门,也是觉悟之路  相似文献   

9.
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两大派别,即中观学派(中国学者所谓“空宗“)和瑜伽行派(中国学者所谓“有宗“)。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据说龙树于年轻时精通婆罗门教,并修隐身之术,后来归依佛教而出家为沙门(修习说一切有部之学)。但他对小乘  相似文献   

10.
月称(Candrakirti)是印度第7世纪中观学派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他撰写的《清净句》是解释印度佛学家、哲学家、著名中观学者龙树之《中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是对此书第20品的研究,我们根据月称所传龙树《中论》梵本,重新翻译了龙树该著作第20品的颂文;深入地比勘了《中论》第20品四家传本之异同;详细地解说了月称此品注疏的要点;并据以对三论宗祖师中国隋唐时期著名佛教哲学家吉藏关于本品“总别十双”的分段科判思想给与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金刚经》被罗什首次译为汉文,佛学思想倡“毕竟空”。后被多次重译,讲“空”取向渐变,兼顾“法有”。隋唐对《金刚经》的应用具有宗化和世俗化,吉藏《金刚般若疏》领引此势。这部经疏采用十重释经法建构中观法门,继承了罗什本《金刚经》之“毕竟空”思想,将其作为方法论。经疏亦从因果着手,认为此岸信众根性各异、身存十障,须修法到达彼岸。福德观度化信众,含“法有”底色。吉藏糅合“空”“有”思想,释经理念偏离罗什本专注于“空”的本意。此举影响了唐代《金刚经》注疏的释经趋势,使社会对《金刚经》的接受趋于世俗化。  相似文献   

12.
林倩 《法音》2001,(8):10-13
佛典中常见的“自性”一词,对应的是梵文Svabhāva,这个词的前一部分“sva”表示“自己”(self)或“自己的”(one's own);后半部分“bhāva”意为“存在”、“有”(existing; being)。二者结合,表示事物特殊的、不通于其他的存在状态。在中观派看来,这个词与“诸法无我”中的“我”是同义语,表示众生对事物所执取的本体、本元,一种实在性的存在。 龙树在《中论·观有无品》中,着力破除“诸法各有性”的错误见解。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 若法有自性,应是“自成”的,不应从因缘生,不应待他而有。其论中说:“众…  相似文献   

13.
《中论》(Mādhyamika■āstra)是印度大乘佛教著名哲学家龙树(Nāgārjuna)阐述中观哲学思想的基本著作,历来被认为是龙树最重要的著作。龙树在《中论》一书中扣紧缘起讨论性空,提出八不缘起、中道实相等思想,对初期大乘佛教经典《般若》系统的性空  相似文献   

14.
杜海涛 《法音》2014,(3):7-11
正一、自性见和空的含义龙树的中观哲学系统,采取遍破一切的论证方式,如《中论》品品皆破,时空、因果乃至涅槃一往破尽,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误解,即他是一个彻底的否定主义者。如果说"法尔如是",又怎能够一番破斥就否定得了呢?龙树中观哲学系统遍破一切的意义何在呢?一般的见解是,龙树并不破一法,他所破的乃是执持万法有实在性的见解,即自性见。熊十力先生云:空宗"以其空诸执故,遂有  相似文献   

15.
月称撰写的《清净句》是注解龙树《中论》的一部重要的佛学著作,该著作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字注释,而且月称力求在他这部著作中,回应、展现论主龙树的思想线索。本文疏理了月称《清净句》解释《中论》第25品的思想要点,并且据此对龙树中观学名著《中论》第25品的思想线索做了分析、探索,希望藉此能够推动学界的龙树研究、《中论》研究以及月称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丽洁 《法音》2004,(3):7-14
佛陀寂灭后,佛教与外道护法和毁法的斗争以及僧团内部的论争都非常激烈,争论的展开是方方面面的。而由此形成的各个宗派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佛学理论,丰富了佛学思想,其中以龙树(公元150—250年)的贡献为最巨,他因著述之宏号称千部论主,成为中观思想的开创者,大乘佛教哲学的奠基人。龙树的著述汉译本现存20种,藏译本118种,梵文本极少,而考证下来真正属于他的汉译作品据说有17种,其他梵、藏本则均可作为我们研究的佐证。最能代表龙树的思想和成就、并被确认为是他的作品的是《中论》,《中论》本颂的异文、异译甚多,一般汉学研究者多参照鸠…  相似文献   

17.
《中观庄严论》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劲松 《法音》2006,(8):16-22
一、引子一般认为,佛教中观学派在古代印度曾发展出三个主要流派,他们分别是:由清辨(Bhavaviveka)所创立的顺经部行自续中观派、由寂护(Santiraksita)所创立的顺瑜伽行自续中观派以及主要由月称(Candrakirti)所创立的应成中观派。这三派都共同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大师龙树、提婆的根本中观思想。  相似文献   

18.
南岳慧思的<随自意三昧>上承印度龙树诸师思想,下启天台一家圆教,它以无始无明和有始无明解释生死轮回的根源,以观无始空与毕竟空作为破除无明的方法,其思想内涵深刻而朴质,不仅是研究天台学不可回避的重要典籍,有助于理解慧思的主要思想,而且对弄清有关佛教心性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月称《清净句》龙树《中论》第22品注疏做了一个较为细致的考察。根据月称《中论》传本,重新翻译了龙树此品颂文;对《中论》此品四家传本之异同进行了比勘;详细解说了月称此品注疏的要点;并对中国三论宗祖师吉藏关于《中论》第22品分章问题,给予重新检讨和分析。希望藉此研究,推动龙树研究、《中论》研究以及中观学派思想史研究走向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四、藏传佛教思想之发展轨迹“他空中观见”与“自空中观见”是藏传佛教的两大思想支柱。二者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不一样。在藏传佛教前弘期(642-842年),从印度请来的择经大师和弘扬佛法的主要人物,多系中观见,例如静命、莲花戒,是中现顺瑜伽行派的创始人,莲花生、无振友、佛密等也都是中观派人。也兼有清辨论师顺经部行的中观见。当时,“藏王赤松德赞向全藏宣布法律,凡诸见行,皆应依从静命堪布之义理。‘顿渐之争’后,赤松王又一次郑重宣布,谓今后正见,须依龙树菩萨之教理,……故在前弘佛教时期,虽有少数唯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