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张鲁     
五斗米道“师君”(首领)。创教者张陵之孙。字公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汉献帝初平二年(191)益州牧刘焉任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后鲁又杀脩,并其众,割据汉中,推行五斗米道,并建立政教合一的地区性政权,自称“师君”,不置长吏,而以教中“祭酒”管理地方行政。统治汉  相似文献   

2.
张天师     
天师道创教人张陵(即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天师之号,见于《庄子·徐无鬼》,盖有道者之极称。汉末张陵创立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陵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  相似文献   

3.
(129)1145页:“郧乡令,本锡县,二汉旧县,属汉中,后属魏兴,魏、晋世为郡,后省。武帝太康五年,改为郧乡。何志晋惠帝立,非也。锡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五年,改长利为锡。”按:西汉置锡县,治今陕西白河县东南汉江南岸、白石河西,西魏废;郧乡县,西晋太康五年置,治今湖北郧县,元初废;又长利县,西汉置,治今湖北郧西县西南,东汉废,西晋太康四年复置,次年又废。本志以上郧乡令、锡县令两条述沿革疑有误。又《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二月,“锡县为锡郡”,景初元年(237年)六月,“省锡郡,以锡县属…  相似文献   

4.
(135)1150页:“北阴平太守,《晋太康地志》故广汉属国都尉。何志蜀分立。”按:《晋书·地理志》“总叙”云:“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关洛荒芜,所置者十二”,其一即为阴平,是东汉建安中,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治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北岸)。又据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及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九章第三节,则至迟在建安二十四年,阴平郡内徙,可能侨置于关中;而三国鼎立后,魏又置阴平郡,遥领之也。又《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七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华阳国志·汉中志》所载略同,是阴平郡至此始…  相似文献   

5.
东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184),汉中五斗米道(天师道)兴起。据《后汉节·刘焉传》、《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五斗米道“使人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这就是说,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信奉的主要经典,教徒们都要诵习。《老子五千文》即《老子道德经》,因经张鲁定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朵宗教奇葩 ,是华夏沃土中由民族精神追求、道德礼义、民族信仰、文化渊源、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结合而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 ,她的初期是张陵创立的道教五斗米道 (注 :教内称正一盟威之道 )。由于多种原因 ,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史典中都对张陵的五斗米道记载甚少 ,而且对其称为“米贼”。唯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 ,将道教五斗米道创立的全过程记载得最详实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有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 ,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 ,故世称之…  相似文献   

7.
孙恩     
(?——402) 东晋道士。农民起义领袖。字灵秀,祖籍山东琅琊(今山东胶南、诸城一带),后徙江南琅琊郡(今江苏句容北)。出身庶族地主,世奉五斗米道。其叔孙泰曾师事钱塘五斗米道首杜子恭。孙恩又传泰业。泰因宦途升沉不定,曾以道教联络下层群众,  相似文献   

8.
万法宗坛昭示着中国道教发展的历史,它背后蕴藏的古老的东方智慧,值得人们去不断挖掘、整合、传承,以使其能够在新的时代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一众所周知,张陵在龙虎山修道,后闻故地巴蜀人民为疹气害,遂以近60的高龄带弟子入蜀医病医心,创立五斗米道。传至张鲁已成二十四治,分设治首(又称祭酒),使民诚信不欺,乐善好生,带  相似文献   

9.
洪雅瓦屋山道教与蜀中少数民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洪雅瓦屋山是张陵五斗米道平冈治教区 ,当地的青衣羌人是蜀中最早皈依道教的少数民族。本文探讨洪雅瓦屋山道教的源流 ,围绕五斗米道与青衣羌人关系 ,对五斗米道传教史有新的阐释 ,认为洪雅瓦屋山是道教发祥地  相似文献   

10.
有关道教发源于四川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的早期名称和张陵其人及其创教地方作了探讨,并对五斗米道为什么发源于四川的问题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胡阿祥 《学海》2006,(5):203
(119)1140页:“南上洛太守,……此上洛盖是何志以后侨立耳。今治臼。何、徐志雍州南上洛,晋武帝立,北上洛云晋孝武立,非也。”按:“今治臼。何、徐志”当作“今治臼口。徐志”,说详孙虨《宋书考论》。“臼口”,见《水经·丹水注》及《宋书·柳元景传》。又志文“北上洛云晋孝武立”之“北”字,细审文义,疑为“此”字之误,以与“此上洛盖是何志以后侨立耳”相应。考徐志亦有北上洛郡,见本志雍州刺史条:“徐志雍州有北上洛、北京兆、义阳三郡。北上洛,晋孝武立。……今并无此三郡。”又志文“晋武帝立”,盖指侨立前之本郡,《晋书·地理志》上…  相似文献   

12.
鲍靓,亦名静,晋代道教徒,字太玄,“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明天文河图洛书。原籍东海人(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人)约生于公元260年。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鲍靓于蒋山遇真人阴长生授尸解术。多次奉命争战,升官至黄门侍郎,南海郡太守,(当时广东广西两省分为三个郡:南海郡、苍梧郡、象郡)。带他的独生女潜光,世称鲍姑赴任。  相似文献   

13.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14.
胡阿祥 《学海》2006,(5):59
(103)1132页:“阴山令,阴山乃是汉旧县,而属桂阳。吴湘东郡有此阴山县,疑是吴所立。”按:《汉书·地理志》上桂阳郡、《续汉书·郡国志》四荆州桂阳郡并有阴山,而《晋书·地理志》下阴山属湘东郡,桂阳郡领县无阴山,当是吴立湘东郡时度属;又汉晋阴山并治今湖南攸县西南。是则两汉、孙吴、晋、宋阴山为一地,《宋志》此处误,依志例,作“阴山令,汉旧县,属桂阳,吴度湘东”可矣。(104)1132页:“邵陵太守,吴孙晧宝鼎元年,分零陵北部都尉立。”按:《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宝鼎元年,“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按本作昭陵,晋武帝时避其父司马昭名讳改…  相似文献   

15.
香港位于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东南,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及周围230多个岛屿组成,全港面积为1074.3平方公里,人口约有630万,其中97%为华人,且多为广东籍人。据考古发现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人就在那里生存活动。秦始皇33年(前214年),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香港属南海郡番禺县;明清时属新安县管辖。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了香港岛,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占了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人强租了新界及周围岛屿,租其为99年。东晋时,暴发了以五斗米道徒孙思、卢循为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  相似文献   

16.
罗汝芳是明代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以“赤子之心”和“孝悌慈”为旨归的学术思想和“以讲会乡约治郡”的伦理政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阳明后学尤其是泰州学派中或流荡虚无而近禅、或“不复为名教所羁络”的狂侠倾向,促其回归平实和正统。罗汝芳这一归宗阳明学正统、以“圣谕六条”化俗治乡的学行取向,也体现在他有关乡约的思想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王孺童 《法音》2006,(3):47-50
巴中石窟,分布于四川省东北部巴中市米仓山南麓。此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必经之地。秦至三国时属巴郡宕渠县,南朝时属归化郡,北魏延昌三年(514)始置巴州,属巴州大谷郡。隋大业三年(607)改为清化郡,唐代归山南西道,属巴中化城县,五代归蜀,宋时仍称巴州清化郡,属利州东路。明初降州为县,至明正德年间复为巴州,归保宁府。民国二年(1913)改为巴中县,1993年改县为市。“米仓道”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通过此道不仅可以从巴中北上到达唐代二京地区,还可由汉中经河西至西域,又可南下至四川东部和江南广大地区,因此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及文…  相似文献   

18.
宫观     
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宗教仪节的处所,为道宫和道观的合称。古祀神之宫观,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令在长安、甘泉建观,以候神人。但均非道观。道教宫观盖源于张陵之二十四治。“治”乃五斗米道的传教点区,其治所亦道士祀神修道之所,多设在山中,“置以土坛,戴以草屋”,“治馆之兴,始乎此也”。至晋,或称治、或称庐,或称靖(又作“静”),东晋始称馆,北朝始称观。  相似文献   

19.
胡阿祥 《学海》2005,(4):80
(83)1104页:“河内寄治河南,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并汉旧名。朝歌二汉属河内,《晋太康地志》属汲郡。晋武太康元年始立。凡十县。”又1114页校勘记:“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朝歌凡十县《廿二史考异》云:‘今数之只九县。’”按:“晋武太康元年始立”者,指汲郡,《水经·清水注》“又东过汲县北”云:“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而《晋志》司州汲郡注“泰始二年立”,与此异。又河内郡侨治河南,即侨治今河南洛阳市一带,所领十县,数之只九县,当有脱漏,对照《晋志》司州河内郡,疑脱“州”一县。(84)1105页:“孝武…  相似文献   

20.
五斗米道命名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斗米道是道教正一派之源,创建时间最早,在道教史上自有其应有地位。但对五斗米道命名之由来,学者们的专论甚少,卿希泰先生认为:“五斗米道的命名,可能与崇拜五方星斗有关。”本文试图从另一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