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教育和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目标在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学会学习更偏重于学习的“术”的培养;合作、生存偏重于适应社会“术”的效果追求,最终目标是对做人这一“道”的价值追求。在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我做班主任工作不仅注重“管”,更注重“理”。“管”,强调制度化,以条条框框约束人,能培养更多听话的好学生;“理”,强调沟通,更人性化,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如果对一个班的学生,有“事”就“管”他们,没“事”就不“理”他们,这样当班主任不仅是不合格的,而且是很失败的。我是这样“管理”我的学生的:一、确立一批“能听话、会干活”的班干部。  相似文献   

3.
培养“四有”新人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侯霭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④有”新人的要求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总纲领、总目标。只有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培养医学生医患“交往技巧”能力的重要性,即医学生医患“交往技巧”应该成为医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阐释了医学生医患“交往技巧”能力培养的五个原则,即人本主义的彰显,主体间意识的觉醒,人文知识素养的提升,思维模式的转换和“这一个”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黄英杰 《管子学刊》2008,(3):101-107
理想的人的形象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视域中人的形象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近现代社会中国为完成经济转型实现工业化,要求教育培养“技术人”承担历史使命,展示了教育“智”的一维的合理性与优先性;21世纪,为解决时代危机建设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教育必须走向新的超越,培养“智”善”和合的“和合人”。  相似文献   

6.
在荀子看来,“礼”在本质上将“教育”作为其前提,“礼教”就是包括“执礼”、“知礼”和“行礼”的一种“礼”的内化过程。首先,“执礼”是指通过礼节遵守而培养欲望抑制能力和追求行为的精炼化的习惯养成活动,本质上需要对“礼”的原理的有合理性的理解。“知礼”就是指通过理解“礼”所蕴含着的内在原理而图谋人们的理解成长的智育活动,人们从此才能获得道德的判断能力,并且使自己的行为能超出被动的习惯行动。最后,“行礼”是“执礼”和“知礼”融为一体的“礼教”的理想境界,是指人的思考与行为都符合于“礼”的真正的人格化。实际上,如荀子的很多言论所如实地反映着,这种“礼教”的三个层次都成为先秦儒家礼教传统的不可缺少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与培养”实验课题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与培养”实验课题,是属于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实验课题的一部分.实验自1986年7月始,正在进行当中.现对本课题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略论孔子“仁”“礼”“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仁”、“礼”、“政”概括孔子的伦理和政治思想。“仁”,“礼”、“政”的基本精神是以“贵和”为指导,通过“仁”以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以和谐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政”以和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熔伦理、宗法、政治为一炉的思想理论,对春秋末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起着缓和作用。“仁”、“礼”、“政”思想还以强大的感染力渗透到古代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养成了统治者因循守成和小生产者求稳怕乱的心理状态,并增强着统治者进行自我调节和政治调节的应变能力,延缓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牛雄鹰  潘铖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2):54-57,53
本文将现代企业组织视为一个有机体,首次提出“组织情商”这一概念;通过对“组织情商”及其要素的系统分析,认为“组织情商”是现代企业赢得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保证;并提出了培养“组织情商”的一些看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郭店竹简“性”“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郭店楚墓竹简》的出版使对先秦性情说的展开研究成为可能。本文以竹简儒家著作为七十子弟子所作为前提,从孔子的“性近习远”说开始,将其性情思想置于孔、孟之间的历史背景下,重点围绕物之动性、悦之逢性、故之交性、义之厉性、势之出性、习之养性、道之长性等七个性情发展阶段和类型进行分析。认为性在竹简属于原始质朴,而非确定不变的哲学本体。性生情,民性善,人情当然合理,注重物、势尤其是习对性情发展的影响。道出入性情又培养之,以便使质朴善性走向适应王天下要求的现实人性。  相似文献   

11.
“成人之道”是儒家理想人格学说中最有价值的理论。“成人”可理解为一个人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从孔子到王夫之,都对此发表了相当深刻的见解。孔子提出“成人”不仅有智慧和勇气,而且还应有多方面的才能,触及知性潜能、德性力量的开发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亦即真善美全面发展,但语焉不详。荀子是儒家中为数不多的重智论者,强调真善统一而归宿于真,并强调道德实践与情感薰陶,理想人格是知情意与真善美的统一。柳宗元偏重于论述师友的帮助和文以明道在造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夫之则指出,理想人格的培养是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实现的,“成身”与“成性”相统一。儒家的“成人之道”的精华,对于今天造就社会主义新人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可供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一、基于课标,分解作业的着力“点”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就应该寻找能够培养学生文字运用能力的“点”。借助“点”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凸显学生学习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依标扣本,我将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分解为如下几个“点儿”:  相似文献   

13.
“作”是一个很古老的词,在商至西周时代即已广泛使用。在甲骨文、金文里写为“乍”,有建立(如“乍邦”)、兴建(如“乍邑”)、制造(如“乍钟”)等意思。后来加了“人”旁,在先秦典籍里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如兴起(《周易·乾卦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创作(《尚书·益稷》:“帝庸作歌”)、振作(《左传·庄公十年》)等。相传产生于帝尧时代的《击壤歌》,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句。根据后句,有人把前句的“作”解释为“起”,也有人解释为劳动、工作;均与兴起义有关。  相似文献   

14.
恋爱过程是高级情感的培养过程,一般说来,从初次接触到结婚,完整的爱情发展大都经历“谈、恋、爱”这样3个阶段,这3个阶段虽从具体时间上难予明确的划分,但我们可以说“谈”是“恋”的前提,“恋”是“爱”的基础。而这3个不同阶段,青年男女的心理特征是不相同的。一、谈所谓“谈”,也称之为初恋,在时间上大体指恋爱的双方从进入角色到热恋前的这段  相似文献   

15.
“中”、“中庸”、“中和”平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它是由“中”和“庸”二方面含义构成。“中”是事物的核心,又是事物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平衡与和谐的表现,它贯穿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乃至死亡的全过程。万事万物始于中而又止于中。道从中出,中即道。“庸”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说“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中庸”反映了儒家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属于哲学上本体和认识论范畴。“中和”则是儒家把“中”道用到处理各种实际事物中以求得和谐。“中庸”是就客观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言,“中和”则主要指人们运用‘“中庸”而达到理想的和谐境界而言。  相似文献   

16.
孔子讲“仁”是立足于“己”的。在孔子看来,要想在人与人之间能够“行仁讲让”,应当先以“我”(“己”)为原点,彰显“亲亲为大”的真性情。另外,“仁”是人最本质的特征,但凡“知人”者皆具备内省自己(“知己”)的能力;由“知人”而“知己”的过程中无不贯穿着对“仁”德的体察。在切“己”“知人”的前提下,通过“尽己”的方式最后顺利实现“行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李世峥 《天风》2014,(4):36-37
《哥林多后书》5章,保罗以“地上的帐棚”和“永存的房屋”为喻,论述了现在的身体与复活的身体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他在生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在保罗看来,由生至死,不过是由“帐棚”到“房屋”的迁徙。  相似文献   

18.
张志刚 《中国宗教》2022,(12):25-27
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培养三支队伍”的重要论述。“三支队伍”的培养工作,显然各有侧重,且有具体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笔者看来,要建设好宗教学研究队伍,根本举措即在于“善于创新”,因为其他诸项具体要求,如思想政治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风优良等,对当今中国宗教学者皆是不言而喻的客观要求,所以唯有倾力“学术研究上的善于创新”,方能真正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本文将这种意义上的“善于创新”凝练为“宗教研究中国化”,下面略陈三方面的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一段话的核心就是“多元阅读”。多元阅读倡导的是个性化阅读,它有利于打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理解、教参答案为唯一标准的僵化阅读模式,从而有利于张扬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使阅读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人性化。  相似文献   

20.
李娜 《孔子研究》2023,(6):37-44+157-158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命题,并不是简单的从政道德教化,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此命题是春秋时期中国官僚体制转变趋势的先声。春秋时期,夏商周以来传统的血缘宗法体制已呈崩解之势,孔子“为政以德”命题的提出,对鲁国政治活动的切身参与,以及投身“私学”教育对专门政治人才的培养,为新官僚体制下士人之以德参政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中国政治体制发展史上,“为政以德”命题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中也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