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古希腊,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是对智慧的爱,而不是智慧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在学院被教授的学问;是提升精神的一个方法,它意味着个体存在方式的根本改变和转换。因此,在古希腊,哲学家不仅是指那些创造了哲学理论体系的人,而且包括那些实践某种哲学观念的人。此种哲学观从中世纪开始发生了根本的转换,哲学成为了一种纯粹抽象的、理论的活动,这种状况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改变。  相似文献   

2.
一、罗素的哲学观在各门知识学科当中,哲学占有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哲学应该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关于这一点历来众说纷纭。乍一看来,这似乎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只不过是常见的关于分界的争论。然而这个问题却带有根本的性质,涉及哲学的本质。哲学所考虑的不仅是问题的答案,而且包括问题本身和  相似文献   

3.
医学哲学是什么?它不同于医学与哲学和医学中的哲学吗?在哲学探究的领域中它的合适地位是什么?它考察什么类型的问题?它如何区别于科学哲学或其他有助于医学的学科?它对医学作出了哪些医学本身不能作出的贡献? 如果医学哲学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实体,它就得至少满足两个标准:首先,其论题医学本身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不只是有助于它的那些学科的总和;第二,医学哲学应该从没有包含于其主题亦即医  相似文献   

4.
现在,我们进入马克思主义孕育故事的最后一大章,情节在此我已标明为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当然,这具体涉及到黑格尔的哲学,黑格尔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看作是“资产阶级”思想之最高最终表达和代表。但随即,我们必须注意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关系中的一种根本的——也是最迷人的—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关于物质概念的哲学本质的说明——对哲学的根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和他对这个问题与结构问题所作的原则性区别,往往被解释为:一切与结构相联系的问题,似乎只具有部门科学的特性;物质概念似乎只是回答我们的知识的来源问题,而且在涉及到物质所固有的普遍结构性时,似乎无需对物质的概念作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重新解释那些在中国哲学中属于过去的人对人的纯思,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尽管学派不同,观点有异,但都试图以特定的方式建立某种关于人的本体论结构,提出了花样繁多、走向不一的哲学人类学思想。道德人类学人是一个道德存在,有无道德被看作人与非人的临界点,这是儒家哲学的基本信条,也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主导观念之一。儒家对道德的重视向来没有疑问,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伦理的层面上去理解和阐释。事实上,他们已经把道德视为人的类本质,包含着对人的本体论纯思,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哲学人…  相似文献   

7.
吴彤 《哲学研究》2012,(2):85-92,129
<正>一、导论关于实践的诠释是哲学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实践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哲学如若对于这种存在的根本方式不能给予关注,它就会脱离人的生命本质,这样的哲学对于人就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似乎不可避免地导致形形式式互相冲突的——即使有时并非互相矛盾的——答案。这不仅是一个不同的哲学观点问题,而且是一个根本对立的哲学概念问题。变化着的哲学意向和目的是所谓的哲学的性质的基础,而意向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各种哲学在它们不一致的方面差别不大,但是在它们认为从哲学上来说是否正确和重要方面却有很大差别。现象学和普通语言哲学可能都关心某些基本的哲学问题,例如  相似文献   

9.
在哈贝马斯的理论著作中,两种主要的思想倾向实质上汇合在一起,这两种思想倾向一直是两个哲学学科——先验哲学和哲学人本学注意的中心,它们对哲学中主要问题的兴趣是根本不同的。首先,人们往往以为,先验哲学一开始就指出可能认识的先天条件,而哲学人本学则力图确定人的本质。哈贝马斯虽然恢复了先验哲学反思的名誉,但他拒绝不加改变地  相似文献   

10.
元哲学与哲学——与李光程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程同志在《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的观点看来》(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一文中指出,元哲学“就是以哲学自身作为对象的次一级的研究,或者称为‘哲学的哲学’”,“元哲学的观点就是一种超越。它是站在各派哲学之外,从一个客观的、公正的和总体的观点、立场来重新审视哲学”;“从元哲学的观点看,哲学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没有一个适  相似文献   

11.
<正>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导论"部分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段落中说:"存在论和现象学不是和其他属于哲学的学科并列的两门不同的哲学学科。这两个名称从对象与处理方式方面描述哲学本身。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它从此在的解释学出发,而此在的解释学作为生存的分析工作则把一切哲学发问的主导线索的端点固定在这种发问所从之出而且向之回返的地方了。"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哲学究竟有没有主体性或主体思维,学者们提出了不同意见。根据蒙培元先生的看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应当是完全肯定的,而且主体思维或内向型思维乃是中国哲学传统区别于其他传统的根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把主体的内在意识作为根本对象,把内在意识的自我觉悟和自我实现作为根本目的……其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内向型思维,即主张返回到自身,确立并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实现自身的内在本质。”(蒙培元,第6页)蒙先生的话代表了中国哲学界许多学者的看法。然而在中国哲学中,像“主”、“客”或“内”、“外”之类的词,都易引起歧义,其具体含义往往与对自我概念的不同理解有关。更清晰  相似文献   

13.
自孔子被介绍到西方,他基本上被定位为一个没有形而上学思维的道德哲学家或伦理学家,而且被看作东方的苏格拉底——一个“述而不作”的教育家。然而,这是缺少发现的结果。孔子决非是没有形而上学思维和形而上学贡献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传统的研究孔子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造成了对其哲学体系和形而上学贡献的误读或误判。认识孔子的哲学及其形而上学必须了解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关系,从孔子与《周易》的关系来考察。这是一个被人忽视或挖掘不够的视角。本文将从这一视角系统考察孔子的形而上学,揭示孔子哲学中原来被…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史家,叶秀山先生有没有属于他自己的哲学?这是一个经常被人提起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叶先生自己的哲学就是"自由哲学"。叶先生从西方哲学自古及今的各种重要思想中挖掘、提炼出贯通其间的核心精神——自由,然后他不仅用自由来融通自古及今的各种哲学,而且用自由去化解科学、道德、宗教、艺术这些与哲学具有根本性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导论哲学被认为是一个难以驾驭的科目,阿拉伯语哲学尤是。这一点对于一般的哲学史家如是,对于阿拉伯语和伊斯兰研究领域的学者则更甚。尽管我不敢苟同,但这一观点之盛行似乎又并非毫无理由。早先那些熟稔于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史家,在他们所受的教育中并没有什么内容能够帮助改善这种疏离感,面对被认为是难以逾越的阿拉伯语的语言障碍和普遍感知到的伊斯兰文化的他性,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这种疏离;当他们试图  相似文献   

16.
在人文科学群里,尚未有过一门学科象哲学那样需要时时反思关于自身的研究对象、社会功能、发展方向等等最为根本的问题。纵观哲学思想发展史,这种反思从来就没有凝滞过,而是处于永不停顿的动态过程之中,尤其是当社会历史行进到某些关键时期,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便总要在这些根本问题上进行突破性的再认识,从而为自己的继续发展开辟道  相似文献   

17.
科学哲学主要研究科学是怎样工作或应该怎样工作。一般来说,研究科学怎样工作就可以当做应该怎样工作的良好指导。这种研究往往被称之为方法论,方法论也可以是相对的,例如历史的方法论。归纳的逻辑或归纳法逻辑,通常只指对作为一种推理模式的归纳方法的研究。严格地说,是否存在任何归纳的推理,乃是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共同研究的问题。但是科学哲学本身是研究一个全过程的,我们从关于世界的前提出发,利用理性的方法,达到关于世界的结论(这种结论是不能只靠演绎法从那些前提得出来的)。日常的思维也采用这一方法,只不过科学是更有系统和更重视方法罢了,而且也更经常被人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罗素《哲学问题》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素的《哲学问题》是几代哲学学生的必读之物。在该书中,他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仅限于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树的那些问题,他主要涉及的是知识论,即考察我们能说知道或有理由相信的那部分哲学分支。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了某些令人瞩目的有关所有事物的终极类别的结论。他并没有探讨伦理学以及有关心灵和行为的各种经典问题,如自我的本性或意志自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存在是过去和现在的许多思想家视为哲学基础的概念之一。围绕着哲学中的“存在”和存在学说(本体论),过去人们一直在而且至今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在探讨存在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往往从个别、局部和暂时的东西,跃升到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同时,哲学上的存在观又近乎于人生的真谛,近似于一个人在精神极度紧张的时刻所能给自己提出的那些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一、“哲学”与“哲学教育”: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哲学教育 ,当然应当是按照哲学的特性进行教育 ,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基本方式——哲学方式 ;然而 ,哲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根本问题 ,却恰恰在于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 ,以至受教育者往往没有思考和体验过哲学方式的独特性质和特殊价值。因此 ,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不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而必须是对“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反思”与“定位”。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它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