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哲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分为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两大类,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全部社会历史现象也不外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大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最基本的范畴。哲学家们依据对存在(物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观点近年来受到质疑。于乔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才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见《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新探》,《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张云勋主张用“社会物质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这对范畴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参见《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兼与邹永图同志商榷》,《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朱青君在来稿中则提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关系。兹摘登于后。  相似文献   

3.
道德治理问题,是当前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而言,中国古代社会有着丰富的道德治理的相关经验可资借鉴。舆论评价和风俗维系,作为古代社会国家治理运行机制中两种最为基本和较为常见的道德治理机制,肩负着国家治理的底色功能,承担着社会成员之间达成利益共识、实现价值认同和沟通道德情感的精神纽带作用,是维系古代社会秩序的内在道德维度。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心理的结构、地位和作用邓福庆社会心理不仅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一、社会心理的结构。社会心理是指特定历史时代、特定民族、特定职业阶层中普遍流行的、没有经过职业思想家加工制作的精神状态。它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不自觉、不...  相似文献   

5.
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它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们的哲学原理教科书长期忽略了社会思潮问题,更谈不上有什么研究。通过对改革开放十年来各种社会思潮的表现与演变的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4)
在既往马克思文献的中译本中,德文原文中"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均译为"存在"和"社会存在",这遮蔽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则的深层思想构境。在黑格尔那里,"定在"概念始终被把握为否定性的逻辑环节,是被扬弃的对象,它是具体的、有限的规定。在1845年之前,青年马克思对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的使用已经走向肯定。在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文本中,定在和社会定在概念尽管缺场,但却通过大量"一定的"这种表述在实证的层面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社会定在概念后来重新出现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不是抽象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社会定在决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学的特性,又具有强烈的感情因素。社会学与心理学都不可能彻底解释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应构成一门独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既研究大集团的心理,也研究小集团的心理。社会心理虽然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一方面,但是还有“实践的”方面;前者即表象与概念,构成公共意识的特殊内容,后者即意志与感情、行为与行动,构成社会心理的特殊内容;后者比前者更活跃,更不稳定。艺术反映的特殊对象正是社会心理。艺术中刻画的人物的心理体现着整整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心理。这种社会心理是复杂的,充满了矛盾的。某一阶级的思想体系大体上是同其社会心理吻合的,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吻合的地方。同思想体系相比,社会心理表现出三个特征:自发性;多样性和易变性;非系统化和非概念化。思想体系与社会心理构成社会意识,它体现着社会精神生活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吴建荣 《天风》2011,(7):14-16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社会中,应该由不同的社会存在构成,不同社会成分的多元功能渲染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是社会多元构成的一个必然。作为一种社会构成的宗教,其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宗教的正向引导功能有助于道德生活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鲁品越 《哲学动态》2003,2(8):11-13
货币经济功能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它对人类历史最深刻的功能,是由其经济功能而导致的社会功能:它塑造着与其相应的社会价值观,进而衍生出相应的社会结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一社会功能正在凸显,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中国社会。1.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社会功能的来源货币之所以具有塑造社会结构的能力,是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某种脱离社会关系的独立事物。马克思之所以坚持劳动价值论,反对把商品的价值理解为“效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其基本立足点正在于此。作为商品交换尺度的价值量,是对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全社会…  相似文献   

10.
守信重诺讲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传承传统诚信美德首先必须阐释传统诚信的思想内涵和创生之理,尤其是要揭示其发生作用的社会根据,挖掘其滋生与涵育的深厚社会土壤。中国传统诚信孕育于自然经济基础与乡土社会结构,受制于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模式,内化于礼法结合社会维系机制,涵养于儒家思想为宗的价值文化系统。考察中国传统诚信的社会根据,有利于更加全面解析传统诚信的社会历史渊源,有助于更加清楚了解传统诚信的基本精神与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诚信。  相似文献   

11.
社群主义之于个人主义的批评是其批评自由主义的重点指向。对于这一批评的理解是把握社群主义基本立场的关键环节。本文以社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查尔斯·泰勒关于本体论题与辩护论题的界分为切入点,一方面揭示社群主义对于原子个人主义及其促成的西方社会现代性隐忧的批判,另一方面分析社群主义对于作为道德理想的个人主义以及追求个人权利的伦理正当性的态度,并进而指出,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生成和立足于西方社会,唯有在西方社会的具体背景下来考究这一论争,它的历史出场价值及其限度才能被很好地揭示。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新时期价值观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观基础。在当今新旧价值观念交替之际,学好邓小平新时期价值观,对于我们深入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建新时期社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邓小平新时期价值观的内容结构邓小平价值观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多方面的内容中,邓小平注意处理好如下一些基本的价值关系:第一,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是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邓小平价值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把物质价值作为基本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寻求社会价值终极目标经历了漫长的艰难过程,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正确终极价值目标才最终被明确.这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人民幸福更具根本性和终极意义.这一目标体现了中国人、中国国家、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它又具有实现的可靠保证.中国梦是中国社会终极目标在当代的精辟概括和形象表达,体现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不仅具有独特的中国魅力,而且是对美国梦的超越.中国梦是我国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也是鼓舞中国人民为其实现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可以增强中国人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正>服务社会是宗教的基本社会功能,也是宗教社会存在的基本社会价值。基督教在社会服务方面有悠久的传统,圣经中有大量社会服务的记载和具体的关爱社会的要求。但是,基督教初到中国就带来了很多保守、落后、狭隘神学思想,甚至被视为正统。受此影响,中国教会多年以来,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传教和建教堂上。  相似文献   

15.
大同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愿 望和基本设计。天下意识是大同社会的世界观基础,忠恕之道是大同社会的方法论依据,天 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在大同社会基本理念的基础 上,有针对性地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提出的有效解决途径和办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是对大同社会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既保留了大同社会的价值理想,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它 关注到国家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的统一,关注到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与全人类价值目标一致性 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依循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发展不是什么观念或文化(狭义)的变迁,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结构(生产方式)的有序进化。各种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形态,“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也许是我们从哲学上研究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提。 我发现,确证社会发展问题的误区常常是与如何确定社会存在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在我看来,社会存在(社会圈或称物质总进程中的社会层级)的本质并不是实物的堆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环境、人口以及各种人造物化工具和产品的叠加绝然生不出一个社会圈来。同时,社会存在也不是某种离开人而运转的社会物质进程的一般自组织和运动,准确地说,社会发展不是一个绝对的无主体过程。人本主义的先验社会历史主体的确是虚幻的,但社会  相似文献   

17.
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如果用一个天平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程度 ,那么在这个天平的一端放着的必然是公平 ,另一端放着的必然是效率。效率与公平之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犹如才与德之于个体的发展。因此 ,追求高效率以及追求更高程度的公平 ,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两大目标。法律作为规范、调整和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调控器之一 ,无论是对提高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效率 ,还是对追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平 ,都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不仅如此 ,法律本身的确立、实施 ,也同样离不开对效率与公平的价…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和人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的重要内容,社会心理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又是社会经济、政治的"气象图",是透视社会问题的窗口,所以它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重大作用的重要表现。在社会结构中,它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层理论,所以它又是人学理论中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第6期发表了李明华同志“谈谈社会结构理论”。读后有启示。但对其中“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之源,它决定社会意识的现状和发展。在社会意识内部,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之源,它决定思想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这段立论,笔者不敢苟同,特向李同志与学术界求正。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9,(4)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但关于马克思是如何界定社会存在的,学界研究看法不一,既有把社会存在归为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等实体,也有把社会存在视为人的感性活动的抽象产物。实际上,随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深化,他在德法《资本论》第一卷中斟酌使用的是"社会定在"的哲学范畴,明确在现代商品社会中诞生的、具有价值对象性的商品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的社会存在。这反映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存在,并不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物质存在,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下、非实体性的人类实践活动的构建结果。是"社会定在"而非抽象的社会存在,更能凸显历史唯物主义在物的存在方式问题上超越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本质质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