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以批判审视现代性生成着的生活境况为现实根据,以“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为历史前提,以“现实的个人”的解放为价值指归,以生活实践自身的辩证否定为根本道路,从而形成了马克思解放学说中生活的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历史性与未来性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架构,实现了人类解放理论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与历史性转向,由此凸显出马克思解放理论巨大的当代价值与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首先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形态发展的规律,为解放理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生活逻辑架构揭示了解放内在于社会形态历史性规定之中:社会形态的历史嬗…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和自由具体到个人身上时才是可直观的、现实的。个人是独立的、实存的、有生命的个人,包含有丰富的属性和内容。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一方面尽管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起点,对历史的研究要运用经验的方法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上来,但具体的、实存的、单独的个人并未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出场;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力对世代更替的决定作用,同时受黑格尔的影响将历史解释为辩证的历史,还预设了未来人类的解放,而个人的命运被掩盖在这种辩证逻辑和宏观历史叙事中。从个人的视角看,个人在历史中的被掩盖说明马克思叙述中对人的关切的抽象性,这正是有待建构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广松涉以海德格尔式术语"历史-之中-存在"来阐明马克思"人"的概念。在这一视域中,人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具有特定生产方式的经济社会的规定性,阶级觉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条件和前提。在总体上,广松涉强调,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的现实个人乃是处在特定历史关系中改造世界的联合起来的个人,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中,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即自由王国)。在现代社会,人类解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自觉的联合打破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象化结构。基于此,作为历史发展客观趋势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与作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就获得了统一。这种解读对我们坚持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理解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分工"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历史地发生并形成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随着"真正的分工"即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的出现,不同的个人分别承担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的现象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历史地看,这种"真正的分工",不仅意味着作为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的分工本身的巨大变化,而且意味着人类生存方式的结构性变迁,特别是随着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真正形成和发展,人类文明才真正发展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自由王国中的自由劳动常常被理解成一种人类理想存在方式,在自由劳动实现之前,人类的劳动似乎充斥着迫于谋生的无奈与强制,这是对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过度发挥。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的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是人类实现自由劳动的必要条件,但物质的极大丰富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无法直接推论出人类自由劳动必然会实现,它只能作为人类自由劳动实现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概念的阐释表明,最初的人类劳动实际上已经蕴藏了人类自由的维度。即劳动概念不仅仅蕴含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的图景,还具备人类获得解放与向往自由的力量。因此,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自由劳动"的最终实现是指向未来,但这是以马克思"人类劳动"中蕴含自由维度为前提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下产生巨大的历史推进作用,成为人类解放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在概述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时曾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恩格斯的这一概括突出强调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即“现实的个人”,亦即“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的“个人”,它是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的入口处。正是借助于这一概念,马克思破解了人类历史之谜,发现了人类历史的规律。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现实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人类”。人类要得到彻底解放,必须解脱自然和社会所加予人类的两条锁链。马克思接受了历史的经验总结,从哲学思潮和社会现实,天才的发现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解放全人类”所必须经历的途径,策略和方法。总结出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对人类历史有着多种不同的分期,这些分期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替代的,而是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本文从客观角度和主体角度分别考察了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并进一步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思想蕴含着价值向度。一方面,历史的发展是人类价值逐步提升和实现的过程,是个人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用个人的发展为尺度对历史进行评价。个人的发展、人类价值的实现是以客观的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最初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史也就是人类探索和寻求自身解放和自由的历史。当马克思为自己的一生确立了为人类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目标之后,寻求对人类历史之谜(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解答就成为他奋斗的重要环节。在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研究中,这一重要环节的最初体现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解读《手稿》对人类历史之谜的解答,不仅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全部理论,而且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众所周知,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与以往所有思想家完…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伦理精神的主旨。在对资本主义生存情境的批判、解构中,马克思消解了近代伦理对人的解放的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承诺,而把实现人的解放的价值目标置于对生活世界整体解放的诉求之中,从而为实现这一解放目标寻求到一条真正可靠的、现实的路径。一、“解放”的意象“解放”的伦理冲动总是定居于人的有限性的、异化了的现存境域之中。“解放”伦理的第一意象就是粉碎“枷锁”,瓦解使人的生存沦于奴役或罪恶状态的压迫性或束缚性力量或情境,从而使人的本真存在、自由和善的人性得以“出场”,这也是人类伦理价值追求的普…  相似文献   

11.
施蒂纳发表攻击费尔巴哈关于人和类的观点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施蒂纳看来,人或类这个概念是自由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他主张个人的解放,反对个人在国家中的政治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的异化和在人或类(前两者的基础)中的“宗教的异化”。马克思批判了施蒂纳的“自由主义的”主张,指出了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和通过何种现实的革命运动,才能实现个人的解放。但是,仅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观时谈到了个人解放这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笔记》中的工艺学研究对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潜在的重要影响。这既体现在工艺学视域中,机器大工业所标志的巨大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激发了马克思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对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内涵和人类解放意义的思考,也体现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双重社会效应为马克思初步建构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观和探寻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路径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既在方法论和世界观上超越了工艺学视域,又由于自身思想发展水平和工艺史知识的局限,而对工艺学的科学内涵有所遮蔽。  相似文献   

13.
对于分工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已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作了一些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诸如:分工的本质;新技术革命对分工发展趋势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在历史雌物主义创立过程与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分工在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作用和地位;分工与异化的关系;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分工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关系;分工对社会主义社会诸方面的制约作用;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作用;研究分工问题的方法论等等。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重要问题作一些述评,以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4.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从分工的观点看人的发展,受益于恩格斯的理论启示。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将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他进一步指出:关于整个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问题从分工  相似文献   

15.
平等问题是当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主题。马克思认为,平等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观念表达,平等关系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原则和观念;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真正的平等,所谓的平等只是以个人权利为核心、以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现代社会的平等其实质是异化的扬弃和人的解放。对马克思平等观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党和政府执政方略和治国理念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回到现实是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关键,以斯密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哲学思辨进入经济学研究是马克思借以回到现实的重要环节。但马克思所要走进的现实是否就是斯密的市民社会?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是如何破除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而走进现实的?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借助于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深入地把握了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现实存在,辩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二重性,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所蕴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趋势,论证了人类解放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在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解中,人们得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非正义的"和"资本主义是正义的"双重结论,甚至称之为"矛盾"和"悖论",这个问题至今难以解决。但是,如果从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任务和双重理论构建,即立足于人类解放问题的人类学哲学构建和立足于劳动者的生存解放问题的经济学哲学构建,就会发现前者是对人和人类世界的宏观整体发展要求的把握,是广义正义理论;后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微观的经济利益机制的把握,是狭义正义理论。二者是互根、互张的互补关系,它是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任务和双重理论构建的逻辑体现。马克思的互根互张的双重正义理论不仅对当今世界历史的宏—微发展有规范性意义,对正确处理按劳动效能分配与按劳动力度分配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6,(1):177-181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是在吸收了西方古今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绽放出来的,"盘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史资源,费尔巴哈是一位非常值得重视的人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人类学思想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思路、理论意图的形成与理论逻辑的演进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创立站在了新的哲学平台上。  相似文献   

19.
于桂芝  郭瑞涛 《学海》2008,1(3):11-16
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们实践越是复杂,时代变革越是强烈,就越需要哲学,因为哲学是一个时代最精致、最深刻的思想.今天中国人需要的是解放的哲学,是解放中国人精神的哲学.人的精神解放既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以人的自我解放为历史前提,以人的生活境况为现实依据,以人的精神解放为最终目标和检验标准的.那么,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解放理论的实质、路径以及研究这一理论的重大价值又是什么?笔者循着这一研究思想在本文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亚当·弗格森的《市民社会史》对马克思影响甚深,但是学术界对二者的联系,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力图淡化。因之,在对马克思与弗格森关系的研究中还存有诸多空白和疑问。本文力图在文献考证和文本关联的基础上,指认出二人不容忽视的历史关联,并从分工、民主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视角解析出马克思阅读弗格森《市民社会史》的主旨:马克思有些偏爱地认同亚当.弗格森对分工的预断,却只是批判地认同他对民主的诉求,这两种不同的接受和阐释方式都将在人的全面发展主题上得到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