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秀华 《哲学动态》2006,1(12):42-47
考虑到工程活动就是从人类生存的现实出发,自觉依循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变革现存世界、创造价值,并通过价值评价进而实现价值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探究工程价值及其评价问题,以更好地指导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工程实践。一价值与工程价值一般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效用关系,其基础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即人的需要。简单地说,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根据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状况和程度,价值被区分为正价值、零价值和负价值。工程价值是指工程活动及其成果满足人的需要的一…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价值关系中,不仅存在着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即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也存在着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即人对其自身的效用关系。在人与物的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的主体,物是价值的客体。而在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中,主体与客体则聚于一体,人既是价值的主体,也是价值的客体。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主体、群体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评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问题在价值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评价问题的研究正不断深化,现将若干重要观点简介于后.一、评价的含义 一种观点认为,评价属于认识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活动.但在具体提法上又有差别:(1)评价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的认识活动.(2)评价是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客体进行比较和判断从而得出一定结论的认识活动.(3)评价是对客体所具有的价值的确认,从质上和量上对客体价值的估量.(4)评价是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5)评价是一定价值关系主体对这一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或可能结果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价值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价值关系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管理价值反映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们与作为客体的管理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主体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程度上重视和参入对客体的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通过某种管理,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通过加强改善管理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效益问题,就是管理价值问题。因为效益总是相对于人们的社会需要而言的,  相似文献   

5.
几个价值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价值定义,现已大体得到公认:价值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到主体目的具有效用的属性,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不过,当人们如是正确界定价值概念的时候,又根据“商品价值不是物品对人的效用,物品对人的效用是商品使用价值,而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相似文献   

6.
价值目标是主体对客体需要的超前反映,是价值关系的理想化状态,是价值行为的目的。价值目标具有六个特征:1、价值目标是主体需要和欲望的统一;2、价值目标是超越与暂稳的统一;3、价值目标是客体属性和主体创造的统一;4、价值目标是“实用”与“美”的统一;5、价值目标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6、价值目标是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统一。价值目标的设定对人类的价值行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一,价值目标使主体活动具有目的性。价值行为是实现价标的手段,主体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价值目标旋转。  相似文献   

7.
吴建国 《学海》2005,3(6):30-33
具有客观惟一性的客体世界是人的认知对象和生存环境,但主体(人)并不拥有本身无"象"的无限层次的客体世界.主体能依据器官和仪器感受源于客体事物的信息,并在已有的经验(知识)体系帮助下对客体信息进行释读成"象",从而建构出自己拥有的认知世界.主体通过价值世界的选择引导着自身实践,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同时改造着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8.
就主体对客体的观念认识关系来说,主体主要是运用概念性的思维工具来实现对客体的观念的或理论的掌握,把客体转变为主体的意识的内容,从而使之成为主体的思想、观念的一部分。这种通过观念认识所实现的掌握和转变,与通过实践所实现的掌握和转交不同,它并不改变和影响客体在现实的时间空间中的客观现实存在,而只是掌握关于客体的信息,通  相似文献   

9.
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关系的价值,审美价值的本质是人的审美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10.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11.
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关于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应如何定义的问题,国内学术界常有一些争议。我是不赞成“主客体关系模式”的,因为除了导致一种关于价值本质的效用主义解释之外,这一方法论模式还意味着对人的拒斥和消解,它使价值论研究丧失了人学的基础。用“客体对主体的满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对主体的肯定”、“客体对主体的效应”等等来规定价值概念,最后都无法摆脱“价值即效用”的理论困境,这一点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已经作过相应的分析和论述。本文从批评“主客体关系模式”及其对人的消解入手,意在强调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恢复“人”的概念在价值论研究中的轴心地位,并尝试从入学的视角去探究和揭示价值世界的秘密,为理解价值问题提供某种新的思路。所论或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批评。  相似文献   

12.
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综述王玉梁1993年9月6日至11日,由《人文杂志》、陕西省社科联和哲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师大哲学系、中国科技大学社科系、海南大学等14个单位主办的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共60多人,提供专著二本,论文40多篇。会上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岩崎允胤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德顺分别介绍了中日两国价值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特点,接着对价值本质、价值创造与评价、价值与历史观、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和中日价值取向比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简述如下:一、关于价值的本质1.价值本质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与会者首先对哲学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展开了讨论。多数学者主张从主客体关系研究价值。这种思路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体性价值论或主体性人学价值论,主要突出主体性对价值的作用。另一种观点是主客体统一论,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价值不仅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志,一方面同意主客体关系说,另一方面又自称是主体论价值论,这是自相矛盾。前一种观点的学者则认  相似文献   

13.
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和讨论,无疑将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在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中,必然引出价值范畴。本文就价值定义谈一点商榷性意见。目前一般通行的价值定义是,“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客体与主体(人)的需要之间的“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即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主体是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而客体则与主体相对,是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在其现实性上,客体不可能超出主体实践活动所及的范围。因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自觉而能动地建立起来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存在并表现于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相似文献   

15.
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哲学界大都依循主体-客体模式来处理价值问题。但这一模式在理论和现实中都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就“价值的工具性定义”而言,也即从“主体的需要”来界定价值看,虽然它较好地说明了物的价值,但却不能全面地说明人的价值,甚至有把人的价值变成纯粹的手段性和工具性价值的危险。其次,就“价值的客观性”问题而言,针对主体-客体模式,为了论证价值的客观性,哲学界所做的一个关键性的努力,就是把“主体”与“主观”、“主体性”与“主观性”区别开来。[1]这一区分的本意是将“主体”与“主观”区别开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价值”范畴是哲学价值论的逻辑起点。但我国理论界对于价值的哲学本质,歧见较多。近期王玉樑同志发表的《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以下简称王文),提出重新认识价值的本质问题,对于推动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我同意王文中的某些观点,如“作为人类一般劳动凝结的商品价值,不是普遍价值”、“主体是价值之父,客体是价值之母”等等。但是,王文的基本观点——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我把王文的这种观点称为“效应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本书是1983年全国主体和客体问题讨论会的论文选。共收入论文17篇、资料5篇。本书所收论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年来讨论主体和客体的规定性及其相互关系、主客体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核心与基石,是人类独具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的生存方式,因而,完整准确地理解实践的本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谓实践本质,即实践之为人之活动的内在全体规定。在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向运作结构中,内在地包含着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改造与认同,改造实现人之目的性,认同确认客体之自存性,改造意味主体规定客体,认同意味客体限定主体,前者表明人之实践为创价活动,后者显示人之实践为责任活动,这种创价与责任合一之实践,使人之活动与动物之活动作全面的本质的划界。传统的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价值     
论道德价值孔润年:道德价值是价值现象的一部分,它既体现着主体与主体之间道德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又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道德现象(客体)对于个入、群体和社会(主体)的意义。对个人来说,道德是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形式。从根本上说,道德对个人的价...  相似文献   

20.
1 对主体一客体的研究开始是侧重从本体论角度展开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的规定性便等于主体的规定性,自然的规定性便等于客体的规定性。于是人们一方面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界定很难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只有人才能是主体,而自然只能是客体。但是这种界定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客体不仅有自然,还有社会和思维等,它们与主体处于不同的具体的对象性关系之中;而自然界本身也并不都是客体,只有与一定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的自然存在物才转化为客体。另一方面,人并非都是和总是主体,他们也有作为客体而存在和活动的时候,这在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和客体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因此,仅从实体的意义上考察主体一客体关系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