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遗著》包含着康德的从自然的理性形而上学向经验科学过渡的未完成的哲学计划,《康德全集》中原有的非批判的版本存在着诸多欠缺,因此新的版面采用发生学的结构分析,通过对康德的工作方式的考察,重现了康德的凌乱而又被密集书写的手稿上的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康德对这一问题的整个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2.
康德哲学的主旨张志伟对于一位哲学家,如果不能理解其哲学的主旨或基本精神,就不可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他的全部思想。然而这正是康德哲学研究的现状。康德研究者们基于被误解、被歪曲了的知性化康德形象,把他描述为认识论思想家、科学哲学家和形而上学的反叛者,在他们...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是由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为代表的各个流派,通过各种各样的联系而形成的。它是对以非欧几何、量子论和相对论为标志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反思。回顾历史,这种科学哲学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休谟和康德的哲学之于古典自然科学,如同上述各个哲学流派之于现代自然科学。就此而言,康德和休谟的哲学不妨可以说是“古典科学哲学”。事实上,康德的“批判哲学”整个地就是对古典自然科学的哲学考察。 康德和休谟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历久不衰的重大影响。有鉴  相似文献   

4.
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一种存在论阐释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为知识奠基,为自由辩护,康德不仅成就了其伟大的思想,也对历史与现实产生了同样伟大的影响。他为知识奠基的工作既为科学确立了基础,也揭示了科学的内在有限性,迄今警醒着人类既要尊重科学,又要避免陷入科学至上的盲目与狂妄。而他为自由的辩护,不仅为一切公正法则奠定了基础,而且确立了每个人类个体不可让渡的基本权利,从而一直召唤并仍将召唤人类个体对配享幸福的权利与尊严的觉悟与追求。今年适逢康德逝世200周年,本刊先后发表了《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 和自由感》(邓晓芒)、《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谢地坤)、《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江怡)以及《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黄裕生)等文,以纪念这位仍照亮人类心灵的伟大哲人。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看来,感觉的纯粹形式和知性的纯概念都是构成先验主体的元素。为了在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和洛克的经验主义之间采取折衷的立场,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体的形而上学假设来作为解释人类知识的理论基础。从现代科学哲学的观点来看,这先验主体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假设,无非就是一个“不可观察到的实体”。事实表明,这个不可观察到的实体,在实证科学中业已为自己赢得了一席地位。借助于对科学进行认识论的分析,我打算指出康德命题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的核心意图是反击近代对形而上学思潮的进攻,改造传统的旧形而上学,最终建构起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即科学的形而上学。这一新的形而上学是以人的自由为其终极关切,以真善美的统一为其内容,以注重方法论为其特征。然而这一“重建”并不成功。康德哥白尼革命本身的不彻底性导致了这场重建的流产。但康德的这一重建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启示。首先,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第一次以理论的形式提出了科学的形而上学即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为解决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作了理论准备。其次,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为科学地解决无限与有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即从主体性方面考察问  相似文献   

7.
一、现代“科学逻辑”的先验范畤如果把康德的作为一种科学逻辑的《纯粹理性批判》与现代“科学逻辑”作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一种“意识分析”,后者则是一种“语言分析”。康德力图阐明科学的客观有效性,为此他实际上是用先验逻辑取代了由洛克和休谟发展出来的知识心理学,但是他的探究方法仍然与作为意识之“极点”的“意识的综合统一”相关联。而且根据这一先行概念,康德提出了他的先天综合法则,即关于诸如直观、想象、知性和理性等心理能办的功能法则,以取代休谟的心理学联想法则。这与现代“科学逻辑”是大相径庭的。现代“科学逻辑”不仅对心理能力不置一词。而且连  相似文献   

8.
康德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在继承沃尔夫理性心理学与经验心理学二分的基础上,通过批评理性心理学,消解了我思的主体地位,为解决二元论问题做出了重要努力;通过批评经验心理学,指明了心理学在成长为一门科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新康德主义在继承并改造康德思想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皮亚杰基于对康德思想独具特色的把握,提出了发生认识论;而当代认知科学的图式理论,则完全是建基于对康德经验图式理论框架的全面继承上。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表达更加准确,此处的研究标题应读作:“无限定的交往共同体的先验语言-游戏是社会科学所以可能的前提。”借助这一标题,我希望从一开始就指明两个论点: 1.与现今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逻辑”不同,我的意见是,任何哲学上的科学论都必须回答康德所谓科学之可能性和有效性的先验前提问题。 2.与那些墨守正统康德主义的人们不同,我主张,解答康德所提问题在今天不会导致返回到康  相似文献   

10.
E·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人,早年受业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领袖柯亨门下,从事认识论、科学哲学和逻辑学研究,是柯亨最优秀的学生,他的著作有“马堡学派的学术总结”之称。但在严格的意义上,他不是真正的新康德主义者,在他的第一本独创性著作《实体概念和功能概念》中,已经严重地背叛了马堡学派立场,遭到柯亨的严厉指责。不过,在否认康德的物自体、取消感性认识的客观来源上,则是一致的。他作为康德先验原则的体现者,从两方面发展了康德理论。一是把康德的先天形式从静态的发展为动态的。他认为康德的天才在于看到经验的逻辑结构是先验的,不是经验的。但康德把这些先验结构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这就错了。在卡西尔看来,先天结构在人的意识中有个“观念  相似文献   

11.
日本近代哲学家井上圆了为了振兴佛教,借鉴康德哲学,把传统佛教改造为纯正哲学的理论体系。圆了受康德星云说的启发,提出了"宇宙轮化"说,以论证佛教因果循环说的"科学"性;正像康德以批判哲学统合唯物论与唯心论,圆了强调大乘佛教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的"中道之妙理"统合了物心两界,达到了哲理的"中正";圆了援引康德"物自体"的学说,主张有限相对的事物是可知的,无限绝对的本体是不可知的,只有大乘佛教才能与绝对无限的本体融合一致。井上圆了融会康德哲学与传统佛教而构建的纯正哲学对梁启超等以佛学义理诠释康德哲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一词,是用来说明1870年至1920年间,遍及全德国的一种多少有些相似的哲学活动;它们都强烈地反对非理性主义与思辨的自然主义,确信只有回到康德的方法与精神上去,哲学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除此之外,它们没有多少共同之处。这些哲学活动是实现了康德的预言,即一百年内他的哲学会得到复兴。由于康德哲学的复杂性与内部矛盾,新康德主义者从哥尼斯堡的圣人那里取来的经并不一样,他们主张不一,众说纷纭。到十九世纪末,新康德主义者之间,和在其初期第一代的康德主义者活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毛怡红新康德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它起始于19世纪50——60年代。在本世纪初一跃成为德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始,随着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其它哲学流派的兴起,新康德主义逐渐走向低谷。由于新康德主义不仅是教授们所积极倡导的学院哲学,它还渗透到当时德国社会政治运动及文化思想领域中,因此,人们又称这种哲学现象为新康德主义运动。一、新康德主义研究的历史沿革虽然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曾经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但是,系统地研究和评价它却是近年来的事。本世纪50——60年代,随着德国哲学向科学理论.新实证主义及分析哲学的突然转向,新康德主义在德国一度遭到冷遇。一些重要的哲学史著作.如施太格缨勒的《当代哲学主流》对它几乎只字不提。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卢卡奇则认为.新康德主义作为一种教授思想体系对哲学发展无任何意义①。布洛赫则在谴责新康德主义对康德思想歪曲的同时,把它仅仅看作一种国家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尽管他本人曾就李凯尔特的认识论做博士论文).认为其认识论上提出的问题只是一定党派利益的产物②。70年代末以来,德国哲学界对科学理论及文化哲学问题的普遍关注重新点燃了研究新康德主义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论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德的批判哲学对形而上学作出了全新的诠证。通过这个诠证,康德表明,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如果可能,那么它的关切已经从存在本身(物自身)转向经验现象条件的批判。所谓近代哲学的转向只有到康德的批判哲学才能真正完成,因为它彻底放弃了古希腊传统形而上学的关切,将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整合为一体,使形而上学受到人类认识的约束。在这个  相似文献   

15.
伯恩施坦以康德哲学作为坐标,一方面批判"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认为"社会主义"不是"科学";另一方面论证了"批判的社会主义"的正当性,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成为"批判的科学"。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固然较为深刻地批判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的"空谈"与"推搪"倾向,但是,他既错失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体精神,也没有真正理解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地位与意义,因此,他"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并不成功。重新反思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康德哲学"坐标及其教训,对于深入"马克思主义与正义"的关系论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康德从纯粹实践理性出发建构的伦理学存在着缺乏道德动机、德福矛盾等问题,其理论也因此而缺乏现实性。立足于神经伦理学这一视角,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可以对康德伦理学进行"科学地"解读。  相似文献   

17.
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内,新康德主义哲学在德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傅播。著名的新康德主义者魏亨格尔(Vaihinger)于1896年创办的杂志《康德研究》和在1904年建立的“康德协会”,积极地促进了新康德主义思想的傅播。资产阶级哲学界在1904年和1924年特别隆重地举行了纪念康德的活动。康德和新康德主义在当时处于德国哲学思想注意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当代康德主义的正义理论旨在改进康德正义理论,克服其在康德正义理论中看到的问题。然而,康德主义者对康德的批评恰恰是康德主义正义理论所遭受的批评。本文考察这些批评是否同等地适用于康德主义理论和康德的理论,并指出两种理论所依赖前提之不同。同时,本文将论证康德主义理论使用了大量的理想化预设,这意味着它们无法被充分证成,当代康德主义者改进康德正义理论的努力是不成功的,而回到康德却能够提供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9.
汪志坚 《世界哲学》2023,(1):124-133
从思想传记的角度看,对康德哲学的反思塑造了罗尔斯政治哲学的形成、转向和终局。学界对罗尔斯和康德思想渊源论题主要有“貌合神离说”和“近而远之说”两种观点,前者认为罗尔斯前期对其正义理论的康德式阐释是基于对康德的误读,后者认为罗尔斯后期政治理论致力于疏离康德学说。借鉴学界对康德实践哲学的新近研究会发现,“貌合神离说”误解了康德的道德心理学,而“近而远之说”则误解了康德法权论与其伦理学的关系。澄清这些误解之后会发现,罗尔斯和康德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渐近关系,即“行合趋同”。  相似文献   

20.
探讨康德伦理学与后果主义的关系,乃至探讨是否存在一种康德式的后果主义,是当代英语世界康德伦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卡米斯基和帕菲特提出的康德式后果主义都产生了较大的争论和影响。卡米斯基通过把康德伦理学划分为基础理论和规范理论两个层面,指出从康德义务论的基础理论可以发展出一种规范的后果主义。帕菲特通过改造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并结合契约论和规则后果主义的相关要素,建构了一种康德式的契约论后果主义。这两种理论虽然都以不同的方式偏离了康德伦理学的原初立场,但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与后果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