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中心论”评析李勇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必须抵制错误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别要深刻剖析和反对“自我中心论”的价值观。“自我中心论”的基本内容是:人的价值就是人本身,“自我”最有价值,个人是目的、他人是手段,要实现...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哲学致力于如下三个圈的建构与交织。它们是倾听圏、哲学现实圈与知识圈。倾听圈表明,哲学只能面向那些想倾听它的人,只有得到倾听才会成为论说,才会是现实的。哲学现实圈意味着,哲学论说作为自我为自我的努力,作为实践,只有被伴随、得到支持和运用才会成为现实的,因此,主体通过一系列实践来建立自我关系、完成自我设计并为自我而努力。知识圈就是严格哲学意义上的知识,旨在使人认识事物的存在本身之所是,揭示事物的本质。上述三个圈体现了哲学现实的三种条件、三种界定或三种观点。什么是哲学现实?哲学现实就是勇敢面对权力,即哲学实践,由如下三种能力表现出来:学习灵敏(eumathês)、过目不忘(mnêm8n)与推理能力(logizesthai dunatos)。总之,哲学不仅是逻各斯(logos),而且是行动(ergon),而哲学现实处于自我与自我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权力和荣誉的涵义 权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或力量,这种力量的实质是价值控制,即通过控制他人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以实现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一个人用某种方式控制那些对他人有价值的事物,就足以获得影响他人的权力。在领导工作中,领导者要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必须有牵动被领导者利益的控制力,这种价值性的控制力就是权力。  相似文献   

4.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关系辨析马捷莎人的价值构成,从层次看,具有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全人类价值;从向度看,具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人的价值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但对于二者关系,学术界鲜见讨论,本文拟对此略陈管见。人的社会价值是指处于价值客体地位的人以自己的活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意义关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的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客体自我对自我主体的意义。由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同寓一体,只是向度不同,前者指向他人和社会,后者指向自身,因此人们通常认为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即人的社会价值越大则自我价值相应就越大,反之亦然。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实际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不是简单同一或完全正比的关系。为说明这点,有必要将自我价值分解一下。一般来说,人对自身的满足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可称为物质性自我价值;其二,满足自身文化娱乐的需要,可称为精神性自我价值;其三,满足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可称为能力性自我价值。由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间就构成了三种关系,即社会价值与物质性自我价值的关系,社会价值与精神性自我价值的关系,社会价值与能力性自我价值的关系。这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指人所普遍具有的属性;"人性论",是指关于人性的理论、观点。心理学中研究人性论存在两种基本视角:一是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论人性;二是从生命初始便具有的本来能力或欲望论人性。人性论对于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一方面作为心理学的前提假设,决定着心理学理论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人性论的差异,导致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差异、不同,甚至分裂。  相似文献   

6.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谓自我控制,即指人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情绪以及其他各种活动,以符合完成某种活动目标的需要。从更高层次上看,它是组成意志行动的重要成分之一,没有人对自身的有效控制就不可能实现意志行动。同时,它本身又体现着人的意志,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相对独立的地位。它是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活动系统,既与人的需要、行动、情感、认识等活动相联系,又具体体现在这些心理活动之中,影响着它们的成败。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但具体到每个人的自我控制的表现却因事、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很多学者将康德的“人性公式”直接奉为尊严原理,主张“人性公式”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尊重人之尊严的要求.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康德自己也说.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由此,拥有人性就是享有尊严的前提和根据.事实上,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由.作为道德法则的“人性公式”,其实质就是要求尊重人的理性能力.尊重人的自由,而这正构成了尊重人之尊严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8.
儒家价值论的基本精神是把仁义道德作为绝对价值,作为评价和选择一切事物的最高准则。儒家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五个方面。(一)“天命-人性”的价值根据论。  相似文献   

9.
内隐自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石伟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3,26(4):684-686
从认知层面上看,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所做的一种整体性评价,是个体正向自尊需要(need forpositive self-regard)的反映,因为我们每个人通常都希望自己是有能力的、成功的、重要的和有价值的。有关自尊的个体差异及其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影响的研究文献已相当丰富,但研究者一般都用自我报告的方式直接测量。虽然用这种方式测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等思想,蕴涵着一种生态人性意蕴。深入挖掘马克思这一生态人性思想,对完善人类自我、深入研究生态伦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确立心理学的学科属性是审查该学科发展状况的基础。心理学作为一门人性科学,却没有按照人的本质属性来发展适合自身独特对象的研究方法而直接照搬探究物的自然科学的客观实验方法。因此,人作为心理学的主题和对象逐渐迷失在大量的经验研究中,以至于当人们读完心理学的著作之后,根本不能回答"人是什么"这个促使近代心理学诞生的古老哲学问题,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要使心理学健康发展,就必须认识到本学科旨在探究人性的历史使命,必须意识到心理学作为人性科学这个基本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符合人性本身的方法论、学科观、价值观,进而发展出具有独特学科价值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就本来的意义讲,是研究事物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事物的本质只是对于人的思维而言具有意义。事物的本质自身在人的思维中表现为思维的活动或概念的活动。思维活动处于永不停歇的变化中,事物的本质在永不停歇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着永不停歇的自我运动或自我否定。辩证法即是这种运动本身也是认识这种运动本身的方法。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常常表现为辩证统一的两种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方式有助于辩证法的发展,但并不能代替辩证法,辩证法居于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13.
环境正义德性是环境正义原则、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格,从而使个体达到自觉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真正实现类本质而成为类存在的一种精神样态。从环境正义德性的蕴涵就可以看出,环境正义德性的价值包括两方面: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自我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价值,即类主体自身的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社会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的外显价值,即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类结构价值。为了塑造环境正义德性,我们需要通过环境意识之真、环境正义之善、环境感受之美教育,对主体人格进行精心培育,使主体人真正形成自觉、自律、自由的类意识,使主体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最终促成环境正义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认为共识就是归纳,其实不然。归纳是指用推理或实验来证实的几个特性间的关系。这关系应该是确定不变的。如果一个事件的二次归纳有不同的结论,这不是归纳本身的错误,而很可能是由于推理的错误或实验的不准确。至于共识,则是指一件事物对一群人相当集中的假设效用。如果这事物对这群人的效用可以量化,共识可以界定为这群人所能获得的假设效用之平均值。但如果这群人所获得的效用价值是分散的,那么就没有共识了。因此,有共识与无共识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这个模糊的共识,可确定为一个数值,称为价值。共识的模糊性,从共识延伸到了价值。价值本身并不一个客体,并不存有,必须依赖一个作为载体的客体之存有而存在。根据主观主义的价值论,我们或可称价值为准客观的。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何祚榕事物的价值有二重性:一是事物之外在价值,即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其涵义是,某事物对于满足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人(个人、集团、社会、人类)的某种需要的效用。二是事物之内在价值,即衡量同类事物之间孰贵孰贱、孰高轨低的标准。例如:衡量商品与商品之间孰贵孰低的标准即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凝结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还有衡量"人的各种需要"孰高孰低之标准的需要价值等,均为人之内在价值。事物之外在价值与事物之内在价值在涵义上互不包容,是两个并列的基本义项。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既然是"价值一般",就应将这两项基本涵义都包括在内。在以往国内关于价值的讨论中,大多数论者只讲物之外在价值,个别论者主张套用商品的价值,用劳动界定价值,看来都有片面性。张岱年先生提醒我们用"需要的满足"不能完全界定价值,他补充了需要的价值意义和具有需要的主体的价值意义,但未明确这两层意义其实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我想值得补充的"层次意义"可能还有,与其这样切碎补充,毋宁以事物价值的二重性来概括"价值一般"。界定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应根据生活中用语的实际作出"价值一般的概括",而不是考虑什么人说过什么话,  相似文献   

16.
人性理念是每个自然人对其行为进行自律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经》所倡导的人性理念,始终以崇尚个性自然化为合理要素,即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确立人性自由和创造力的合理尺度。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看,《道德经》所倡导的人性理念,有利于排解现代文明所遭遇的困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一、《道德经》所倡导的人性理念有助于促进和谐1、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本身的和谐。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最直接的标准也许不是占有更多的财富,而是能够自我感受到身心的和谐。按照《道德经》“道法自然”的思…  相似文献   

17.
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这样,人的价值就不仅包括自我价值,而且包括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是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对自身的意义,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也是把握人的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作为自觉的主体,是有需要、有理想、有追求的主体。他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总是同自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上帝与道之间既有相同点,又具有不同点。二者的相同点是:存在普遍性;能力无限性;决定万物性;事物本然性。二者的不同点则反映在存在特性、表现特性、本原特性、与人性的联系、价值特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和合生存价值世界的诠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合价值哲学以人的智能创造为核心 ,以价值创造活动为纽带 ,以天、人、地三才之道为框架 ,开显为和合生存价值世界。和合生存价值世界 ,是指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是在一定生存情境实现的 ,相当于真的价值世界。和合生存价值是依据环境价值、功利价值、情感价值展开的 ,它要求人与环境建构和谐合作的和合关系 ,功利价值世界是生存所必需的价值追求 ,是一切价值追求的基点。情感价值是指事物、人的行为具有满足人情感需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孟子人性论具有二重视角:一重是本体的,一重是工夫的。就前者而言,孟子以性善论人性,强调"四心"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源,主张通过"存心"的方式来保有四心。就后者而言,孟子以性命论人性,认为人性中存在感官欲望的部分,这一部分既会受到外在必然性的制约,也需要人在道德意识与感官欲望之间确认价值的合理性以作为人的本质,从而达到生命的充分实现与完成。孟子人性论的二重视角直接通向道德选择问题。只有将二重视角结合,才是孟子对待人性的完整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