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会饮》的流行解读通常并不把阿里斯托芬讲辞和苏格拉底讲辞联系起来,而是认定后者对前者进行了批判,由此断定柏拉图在批判阿里斯托芬讲辞的基础上建立了他有关"爱"的理论。本文则试图表明,《会饮》由阿里斯托芬讲述的"双性人神话"与苏格拉底讲辞中引述蒂奥提玛有关"爱的阶梯"说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理解才能最终较为完整地把握柏拉图在《会饮》中的爱的理论。为了阐明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必须考察"回忆说""灵魂不朽""理念论"以及巴门尼德哲学对《会饮》行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弗拉斯托的论文《柏拉图哲学中个体作为爱的对象》,在柏拉图解释史上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弗拉斯托批评柏拉图关于爱的学说既是自我中心的,又是以理念为中心的。本文分别针对这两个批评,梳理了英语学界对弗拉斯托的反批评。我们认为,弗拉斯托对理念中心论的批评,大体上准确地把握了柏拉图关于爱的学说的一大特征;而他对自我中心论的批评,则误解了《会饮》中"爱的阶梯"的意涵:希腊哲学的幸福论伦理学传统。自我与他人的对立并非理解这一传统的适当工具。我们认为弗拉斯托用以批评柏拉图的资源并非同处幸福论传统中的亚里士多德,而是基督教中独特的爱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以柏拉图在《会饮篇》、《斐德罗篇》中关于爱的论述,可以深刻透析《奥德赛》中雅典娜这一艺术形象。她身兼三职,作为主演、编剧以及导演的出现,让人无法不疑惑其深层动因。在确定了雅典娜是喜爱奥德修斯的这一前提下,与其他三位和奥德修斯有爱情关系的人、妖、神的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雅典娜对奥德修斯特别的爱,以及此种爱将可能的指向。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提出"诗与哲学之争由来已久",使得"诗与哲学之争"成为了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会饮篇》中,不但明确涉及到"诗与哲学之争"的具体体现,更多次暗示了谁会成为这一命题的最终胜利者。通过对《会饮篇》的解析得出,在《会饮篇》中,由于哲学具有节制与理性的特点,所以哲学最后超越了诗,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5.
美善之辩     
《大希庇阿斯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美的可能性,以"美是难以说清的"结尾。《会饮篇》审视了爱与美的关系,爱的阶梯的终端是绝对纯粹永恒的美本身。《理想国》说明通过辩证法可以通达善本身。柏拉图从形而上学二元论出发,划分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一方面,柏拉图提出了美本身和善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柏拉图没有彻底认识清楚"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没有解释明白美和善的确切区别和联系。总体上讲,柏拉图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使其将善置于美之上,美本身与善本身在终极意义上才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6.
陈康先生沿用发生学方法研究柏拉图思想。在存有论上,他认为以《巴曼尼得斯篇》第一部分为枢轴,柏拉图的中晚期思想有一个从"一元唯善论"到"多元范畴论"的发展;在知识论上,在关于如何获得相的知识的问题上,他也认为柏拉图有一种明显的发展,先是回忆论,后是综观论。前者包含在《曼诺篇》与《斐多篇》里,后者则肇始于《会饮篇》对美本身的直观理论,后来又在《理想国》核心卷的末尾的综观理论中获得更为完整的发展。这些成果在英美分析的古希腊哲学研究的语境中写成,针对分析派的解释逐一批驳。他对"智性直观"的无以复加的强调让我们看到德国哲学传统的某种延续。  相似文献   

7.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与代表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形成尖锐冲突,前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属己的整全,后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善好,而对此的最高展现是超越政治的"美本身"。笔者认为,双方的冲突展现了"诗歌与哲学的古老争执",对这一争执的完整而忠实的呈现是柏拉图《会饮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Eros”音译为“爱若斯”或“厄洛斯”,在古希腊有两种含义:爱欲和爱神.作为“爱神”的“Eros”,是介于有知与无知之间、神与人之间的大精灵、传语者.作为“爱欲”的“Eros”,是凭借美来孕育和生殖的一种欲望,并且“爱欲”是一种原发的动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对永恒世界的不懈追求.柏拉图虽然坚持追求永恒不变的相的世界,但是他并没有忽视对感性世界的研究.相反,他认为追求美本身是在“爱欲”的冲动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柏拉图“Fros”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它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沟通了永恒的相的世界和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  相似文献   

9.
马礼荣先生在2003年出版的《爱洛斯现象》一书中提出基于爱洛斯(eros)维度之上的爱洛斯者(l'amant)这一新概念,我们认为,后者有可能代替作者在1997年出版的《既给出》一书中所提出的用以替代主体概念的“沉醉者(l'adonné)”概念,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自我观.  相似文献   

10.
《爱的本性》包括《柏拉图到路德》、《优雅的爱与浪漫式的爱》和《现代世界》三卷。第一卷《柏拉图到路德》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966年出版。第二卷《优雅的爱与浪漫式的爱》1984年出版。第三卷《现代世界》即将出版。作者欧文·辛格是著名的爱学专家,现任美国麻萨诸塞工业学院哲学教授。 《爱的本性》第一卷追溯了从古代到中世纪以来爱的思想。作者首先考察了哲学家们。诸如柏拉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5)
<正>经文:可12:28—34;太22:34—40;路10:25—28"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神是爱,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且希望人们也回应他的爱。爱神的人,神也有许多美好的应许。耶稣爱人,不惜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并且也对怎样爱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凡爱神的人都有遵守的义务。这个要求在他受难周第三天回答律法师提出的刁钻问题中得以充分体现。在回答中,耶稣把如何爱神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用所有犹太人都能吟会诵的《申命记》6章5节说明爱神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文版《法礼篇》(Nomoi)以"神"(theos)为开篇第一字,随后关于"神"或"诸神"存在及其德性的讨论随处可见。相比之下,第十卷里的神学理论是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这里,柏拉图基于法制教育与道德劝诫的目的,首先从五种违法行为与惩处原则谈起,认为"在年轻人傲慢无礼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见解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从认识论角度提出灵魂好比“蜡块”的著名比喻的哲学家。目前我国出版的《欧洲哲学史简编》、《简明欧洲哲学史》、《欧洲哲学史》和《欧洲哲学史讲话》均执此见。其实,最先提出这个著名比喻的并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柏拉图。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假定人人心里有一块性质优劣不等的腊版;这是司记忆之神——诸穆萨之母——所锡予的。感觉知觉,欲记之于心,则在此版上留迹,如打印一般。在此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哲学的谱系中,苏格拉底可谓哲学精神的典范和化身,备受后人景仰。本文以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的喜剧刻划作为切入点,指出了远离苏格拉底的警告实际上从苏格拉底生前就一直伴随着对苏格拉底及其哲学精神的崇拜。通过对柏拉图《会饮》文本细节的分析,文章表明了《会饮》这篇对话生动体现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紧张和互动,同时强调了哲学的危险始终与其崇高相伴随。  相似文献   

15.
吴学国  徐长波 《哲学研究》2015,(3):79-86,129
尚处自然思维阶段的希腊早期思想,对于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意义有一种模糊领会。柏拉图理念哲学对自然的超越导致他的激情理论的唯理主义方面;同时他又在《会饮篇》重新发挥爱的本体论意义。这构成其激情理论的神秘主义方面,这两方面并未得到很好统一。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只继承了其中的唯理主义方面,并将其发展成激情理论的一个独立向度,且使之主宰了当时的伦理学和认识论思考。奥古斯丁则在《圣经》神学和柏拉图关于爱的思想基础上否定这种唯理主义,开创了西方激情理论的神秘主义向度,从而造成西方激情理论的分化。后来的西方神秘主义激情理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相关思想,并对当代西方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柏拉图的《申辩》中,苏格拉底被控不信奉雅典所信奉的神,却信奉别的新的精灵,但是《申辩》没有明确说明苏格拉底所信奉的新的精灵究竟是什么。为了探究在《申辩》中,"精灵"一词的含义,本文考察了该对话中与其相近的词汇,比如"神"和"精灵般事物"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证明苏格拉底确实信奉新的精灵,因而犯有不敬神之罪,同时新的精灵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此外,本文也试图说明苏格拉底对不敬神的指控而做出的辩护是无力的。  相似文献   

17.
罗跃军 《哲学研究》2012,(8):68-71,126
一、关于《理想国》中正义论证的争论关于《理想国》中的正义问题以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对此的论证,西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早在1937年《心灵》杂志第183期上,福斯特(M.B.Foster)教授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错误"的论文,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其对手之间关于正义的讨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想国》第二卷开篇中格劳孔关于善的三重区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区分要求苏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在《会饮》中借老妇人狄奥提码之口传达了爱若斯(Eros)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攀升的超越之路,揭示了他对人之整全的坚持。最终的落脚点是超越了形体和体制的神圣的理智至爱,是对美本身的爱。这一神圣的爱若斯是人应该践行的崇高的生存方式。它是能够让人对美本身,对神圣的理式世界进行理智的观照,是让人从可朽实现不朽的灵魂阶梯。但是,纵观希腊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却呈现出爱若斯内涵的分离以强人之整全性的丧失的痕迹。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线索作出一个历史现象学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宣讲的“神爱世人”的道理是每个信徒都熟知的。初到教会,便会有热心的信徒或主日学的教员告诉他这节经文并希望他能背诵,也让他知道神是那么地爱世人,爱得甘愿让自己的独生子耶稣替世人死。我们知道神就是爱。在神的诸多属性中,比如,他的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他的自在永在等等,爱是神的最高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