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学哲学在当代更被分析哲学阵营所重视,但胡塞尔式的先验现象学对数学哲学研究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资源。在分析传统的数学哲学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还原主义式的自然主义来解决数学哲学问题,他们试图将抽象的数学对象还原为物理对象;与此相对,先验现象学则从第一人称视角的纯粹意识出发,就数学经验本身即数学对象的显现模式,来理解数学对象。通过对自然主义进路和现象学进路的比较,本文试图说明,现象学进路可以更好地用来做数学哲学。  相似文献   

2.
现今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愈益突出了。有人认为,现今科学哲学的特征就在于它转向了自然主义。一、现象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包括自然化(或自然主义化)科学哲学和部分自然化(或自然主义化)认识论。前者试图把科学认识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后者则试图把科  相似文献   

3.
知觉(perception)是指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对事物以及外部世界的意识感知.知觉经验(perceptual experience)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某种现象特征,即知觉者会体验到一种"那究竟像什么(what it is like)"的感觉.例如,一个人会从红色视觉经验中体验到"红色究竟像什么"的意识感受性(qualia).知觉内容(perceptual content)粗略地讲是指通过知觉经验向知觉者所传递的信息.关于知觉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在形而上学方面,知觉是我们了解外部物理世界究竟存在什么的主要手段;在认识论方面,研究知觉是研究我们如何达到关于外部物理世界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语言哲学方面,知觉内容是我们的心灵与外部物理世界的关联及互动在语言实践上的体现;在心灵哲学方面,知觉经验中的现象特征与意识及意向性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与还原的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的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的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的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的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的某种回归。  相似文献   

5.
布耶娃(哲学科学博士、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个人的才能发展及其预测问题。我们认为,人的社会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辩证法、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和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向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过渡时活动的主体之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以及人的主观世界的特征、意识和世界观在历史创造中的积极作用的增长,这些都是具体科学和哲学思考和解答的最迫切问题。在现有的哲学文献和具体科学文献中,最重视的是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蒉益民 《哲学动态》2007,4(9):43-47
对当前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哲学家来说,他们的物理主义立场的底线是要捍卫关于意识的伴随性命题(the supervenience thesis)。根据这个命题,意识感受性(Qualia)必然地伴随着相应的大脑物理特性的产生而产生。换句话说,伴随性命题断言,“大脑的物理特性P的产生会导致相应的意识感受性Q的产生”这一陈述(简记为S)是必然真的,尽管这一陈述并不是先天真的。最初,物理主义哲学家为这一命题所提供的唯一理由是克里普克关于后天必然性(a posteriori necessity)的论述。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曾提出和论证像“水是H2O”以及“晨星是…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语言与心智的关系及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与阐述,理性地评价了自机械哲学以来对心智概念的多种探索性尝试,并对笛卡尔提出身-心二元论背后的"方法论上的自然主义"和世界可理解性之伽利略模式做了积极的肯定。"方法论上的自然主义"有别于"方法论上的二元论",前者是无可厚非的,而后者极具争议。作者认为语言与心智的某些方面,无论是还原还是整合,在建立丰富的学说主体之前,还不为人类当前的智力所及。  相似文献   

8.
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一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一种"非同一的统一"关系,有望走出一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一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一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一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的。物质构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意识理论中,约翰·塞尔的心灵理论具有典型性。他的生物自然主义理论既坚持了当代心灵哲学中科学自然主义的基本纲领,又表现出企图保留意识的主观特性、因果作用等传统精神哲学内容的折衷论倾向。同约翰·塞尔的心灵理论相比,马克思意识理论与约翰·塞尔在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实践与实证的哲学精神以及意识主观性和因果作用等方面有一定联系与共性,但在诸如哲学座架、方法论、人文主义精神等深层次的理论范式、研究路径方面又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借助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与约翰·塞尔心灵理论的比较研究,既能为当代心灵哲学克服唯技术论、片面强调语言分析等偏颇指明路径,也能为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在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不断与时俱进、丰富理论内容和发展理论体系发挥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功能主义又以两种方式隶属于物理主义,即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和还原的物理主义,金在权属于后者。金在权一方面指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的不协调性,另一方面承认还原的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遭受挫折,退而主张有条件的或局部的物理主义,即"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然而,感受性对于心理性质而言具有某种普遍性,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的败退意味着大规模败退,远非金在权所说的"接近充足"。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论文的开头对休谟和倾向主义关于因果性的说明进行了比照。但是,作者并不认为倾向主义说明与休谟的说明是截然对立的,而认为倾向主义是对休谟的形而上学的超越。倾向主义力图将因果概念加以延展,使之具有更广泛和更丰富的适用性。为了这一目标,倾向主义否弃了意向性概念、心物对立以及独立的物理事物,等等。作者试图通过提出诚概念来将各种不同的倾向主义观点联系起来,并对倾向主义中的某些重要概念做出阐述。在作者看来,如果他的观点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实在就是一个由"诚"形成的整体,而物理主义和二元论则是将当今实在的某些方面加以绝对化的表现形式。作者认为,面对经验科学新理论的发展,传统的因果性和意向性概念需要修正,因此,诚的视角会产生一种新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东西文化和思想的语境之下,非常自觉地抵制形而上学的胡适,由于以"自然"为宇宙和万物的存在及其何以如此的最后根据,他实际上又建立了一种形而上学──即"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同样,胡适以"自然"为中心来构建他的科学认知理性(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技术实践理性(改造和利用一切自然),以人的"自然"为中心来建立伦理和道德价值。这些又构成了胡适科学技术上的自然主义和伦理上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3.
幸福的科学研究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也遭遇到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问题"。从心灵哲学角度所做的"诊断"表明,幸福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在于:一是它把幸福这样一个典型的民间心理学概念原封不动地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二是它背后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自然主义原则,即科学自然主义。这些错误为幸福科学的"困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然而,幸福科学提供了从心和脑这两个层面认识幸福的全新维度,为自然主义"幸福学"的建立提供了助力。自然主义的"幸福学"从描述性和规范性两个维度理解幸福,并以前者作为后者的经验基础,由此决定研究幸福的最好方法是"神经现象学"。  相似文献   

14.
环境哲学的目标是建构一种非原子论、非机械论以及非二元论的生态世界观。本文首先追溯了当代西方环境哲学的发展历程,继而介绍了当代西方环境哲学的主题及其主要流派,最后勾勒了当代西方环境哲学的主要动向。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中的哲学要素和哲学的科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然,我们称为哲学的东西,不是以所谓实证科学方式存在的科学。并不是哲学沿着它独自研究的其他科学的规范研究领域,拥有一种实证的资料,因为哲学必须研究全体。但是,这个全体并不象任何其他全体那样,仅仅是包含了它的一切部分的全体。作为这个全体,它是一种超越各种知识的有限可能性的观念,因此,我们不能以一种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它。然而,谈论哲学的科学特性,仍然很有意义。有人常以哲学指象独特的世界观这样一些主观的、奥秘的问题的集合,这种独特的世界观想象自身无需要求科学的地位。同这样一种见解相反,哲学理应能被称为科学的,因为尽管它同实证科学有各种差异,它对实证科学仍然具有一种亲缘联系,  相似文献   

16.
王球 《哲学研究》2012,(10):71-77,90,128,129
<正>2009年,一份来自著名哲学网站"哲文集锦"(Philpapers)的调查显示,在英美哲学界,支持物理主义的学者占据了半壁江山。①尽管如此,物理主义者从未获得一般性的证实,相反,他们需要针对二元论的观点和理由,在具体的问题上实施具体的辩护。而主观性(现象意识)、意向性和规范性问题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三大难题。这三者中,物理主义者对意向性的自然化最为自信,对解决知  相似文献   

17.
1985年11月17~23日,印度的主要哲学团体“印度哲学大会”在南印度召开年会,庆祝它诞生60周年。印度本土和以外的各国哲学工作者300余人应邀参加会议。这篇文章是大会主席I. C. 沙尔玛教授代表大会主席团作的主旨性的学术报告,它反映印度哲学大会关于印度哲学和当前世界形势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在这篇报告里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哲学观点——客观的主观性。意谓,按照奥义书哲学,“我”这个最高哲学范畴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在“我”之内,主观和客观是分不开的,是统一的;主体就象客体一样是可以被感知的、被经验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存在。这是一种对奥义书唯心论的新解释,是和客观物质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观点相反的。然而,据说现代量子力学在一种称为EPR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微观世界里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参看《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1期37页);客观的物质和主观的意识二者并不是绝对的绝缘,前者不是完全独立于后者而存在。说来奇怪,现代物理学家竟在微观领域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和三千年前奥义书哲学家的“幽灵”邂逅。所不同的,古代奥义书哲学家从苦思冥想的瑜伽中猜测主观和客观在“我”中的同一性,现代物理学家从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发现物质和意识的不可分离性。客观物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既是古代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根本问题。现代科学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开辟着新的途径——为认识物质和意识在微观世界里的本来面目在科学上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8.
心智哲学是20世纪中末期西方哲学所发生的继语言(义)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之后的一次重要转向,它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元理论和方法论。(1)为心理学提供了"心智-语言-世界"新的世界观;(2)从哲学角度对人的心理进行了探讨,促进了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并互哺;(3)促使人们对"人是什么"重新审视与理解;(4)引发了对以往心理学尤其是主流心理学的基石——身心二元论的质疑;(5)催生了第二代认知科学、活动主义、情境认知等新取向的兴起。它对心理学有很大启示:第一,人工智能、动物研究等研究是有限度的;第二,应重视身体的作用;第三,应重视人的意向性,注重隐喻分析;第四,应关注人的存在,尤其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是具身心智的存在者,其存在方式独特性在于:他既依赖于物理形态的身体,又有存在论上不可还原性的主观性。因此如何在现代世界观中一致且完备地解释和理解人遂成了心智哲学的大问题。如果坚持现代世界观的基本立场一致性,那么对意识的解释和理解不可避免存在着"难问题"所界定的不完备性。人们大致从三个进路来处理不完备性的局面。然而,原则上它们都无法实现一致且完备的要求,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根本的局限,即不可能通过认识论的方法在两种存在论形式(无和有)之间实现等价转换。尽管在认识论上这是一个悲观的结局,但另一方面它又是积极的,因为它显示了个体经验在存在论上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20.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开启了近代以来的心智哲学,他提出的心身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心身区别和心身因果相互作用,似乎构成了迄今为止笛卡尔哲学的辩护者和反对者的共同领域。笛卡尔给他的后继者们留下两种可能性:或者是消解二元对立;或者是修订相互作用论,其后世的心智哲学基本上是沿着这两条道路前进的。而当代心智哲学对意识的分析也具体体现了现代哲学对于传统的作为认识主体的“心灵实体”的解构。一 意识的难解之谜关于意识的研究所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对象:一种是从主观的角度用内省方法得到的自己头脑中的“内部现象”,我们据此承认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