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姚从军 《哲学动态》2012,(10):103-105
范畴语法是一种面向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逻辑理论,是便于计算机处理的逻辑语法。它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50年代后逐渐走向成熟。[1]纯范畴语法是所有形式主义范畴语法的共同起点,它是巴-希勒尔(Bar-Hillel)对爱裘凯维茨(Ajdukiewicz)的句法演算进行方向性修改的产物,一般被称为AB-演算。[2]AB-演算仅有两条函项应用规则,导致其推演能力太弱,斯蒂德曼(Steedman)在  相似文献   

2.
广义量词的相关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笔者对S.Peters与D.Westerst(?)hl([7])的成果的拓展研究。首先介绍相关的概念。其次,笔者详细证明了类型为〈1,1〉的广义量词的对称性与单调性的关系定理。然后,笔者给出了该类量词的余对称性、余相交性和余驻留性定义,接着笔者提出并证明了关于这三个性质的四个定理,而且还详细证明了余对称性与单调性的关系定理。最后,笔者探讨了具有(余)驻留性和(余)对称性的〈1,1〉类型的广义量词的数字三角形的特点。由于〈1,1〉类型的广义量词在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所以,本文的研究对广义量词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自然语言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健康的范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哲学思想的演进,与之相适应的医学模式也不断地变化发展;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肿瘤综合治疗的策略与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注重提高治愈率,而且注重病人生活质量,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出发,在肿瘤治疗中视生命的存在与生命的价值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4.
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现象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它是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的反映,是语言的一种比较普遍现象,可以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个水平上发生。与句法、语义和语用歧义相比,词汇水平的歧义则是一种基本的歧义现象。词汇歧义消解(lexical mbiguity esolution)的过程涉及到了语言理解的多个水平,探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价值并不限于考察歧义现象本身,它还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加工系统的一般机制,即激活和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界定与主流医学关于“疾病”的定义,是确定亚健康范畴的逻辑支点。流行学调查提供的结果是亚健康范畴研究的事实基础。心身医学的相关进展及理论模式是可资借鉴的学科模式。提出亚健康新的分类方法;中医五脏与阴(寒)、阳(热)、虚、实等也是建构亚健康理论体系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6.
井世洁 《心理科学》2001,24(4):468-470
句法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及其解决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句法歧义解决的研究受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影响,强调句法及句子意义的建构性特征,而忽视了词汇所携带信息及语境对句子加工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认知的神经网络观使人们认识到句法歧义解决的限制满足性质,导致句法歧义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智能范畴是心智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认知科学的核心范畴。近来,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一范畴正在受到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人,这个骄傲的名字,就在于他具有能够高皮发展的智能。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的一切伟大的创造,包括制造出自己劳动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放大器”,都是与这种高度发展的智能分不开的。然而,如果你要问智能是什么,答案却总是不甚了了,不能令人满意。现将国内外关于智能范畴研究的一些动态简介于后,并略加评论。 1、人智能的多维性一般认为,智能是一种复杂的机制和过程,它包括认知、思维、目的、记忆、经验等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最终还表现为一种行为的要素,即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表现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智能具有多维性,至少可以从4个不同的维度来描述。  相似文献   

8.
直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几千年来西方许多哲学家对直觉的本质和作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人类科学地揭示直觉的奥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探讨了直觉问题。他们认为,“思想是高于感官的,直觉是高于观察的”,直觉就是脱离感觉的纯粹思维,其对象是世界的木原——数。柏拉图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认为“直觉是直接知识的形式”,它超越于感官知觉,其对象是世界的本原——理念。柏  相似文献   

9.
10.
刘耀武 《天风》2022,(5):1-2
传统的语法研究主要研究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而且在动词的时,体、态等范畴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近年来日本语法学界着力研究句中谓语的形式和意义。而在情态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从动词的一个范畴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领域即情态学。对此,我于“日本学研究”95年第4期发表了“论日语情态学”一文,这里不再重复。  相似文献   

11.
短时记忆范畴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红 《心理科学》1992,(6):1-7,12
本实验用Sternberg 的变化字表法以汉言双字词为材料研究短时记忆中单范畴字表与双范畴字表的信息提取。结果为,无论有无策略要求均未发现双范畴字表提取的反应时小于单范畴字表的范畴效应。但双范畴字表的准确率均高于单范畴字表。这种结果与文献所载结果不同。作者提出短时记忆的范畴效应不仅可表现在信息提取的反应时上,也可表现在提取的准确率上,并讨论了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人的价值范畴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的价值在价值系统中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人的价值是价值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切价值形态中最高的价值,是贯穿于一切相对价值之中的绝对价值。也有的学者认为,一切价值都是对人的价值,没有人则难以谈论价值,因此,就价值属性来说,一切价值都是属人的。二、人的价值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1、人的创造是人的价值的实质,人的价值是以人对社会的贡献为核心的人的创造,服务与自我发展的统一。人的贡献是基础;人的的享用和受到尊重也是以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  相似文献   

13.
价值(或曰“普遍价值”、“一般价值”、“价值一般”)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成为我国哲学界研究的热点.价值的内涵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现集各种观点之精粹,进行比较分析,略加评说,以求博采众长,早日取得共识.笔者实为班门弄斧,敬请诸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一、关于哲学的价值范畴定义的争论目前,关于价值的定义多达十余种,择其主要的大致可归为四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也面临一个如何开创新局面的问题。近几年来,中国哲学史界正在积极探索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开始注意到把哲学史作为认识史来研究这样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或研究途径。我们认为,这一点很值得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实地付诸研究工作的实践。 其实,把哲学史作为认识史来研究,即从认识发展史的角度去研究哲学史,在原则上并不是现在提出来的新思想,不过对于中国哲学史来说,它确实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的研究途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医学文化学,或曰医学与文化的关系的研讨,虽涉及广泛,层次众多,但主要可分作四大部分内容:一是医学与文化互动关系的研讨,也就是说医学与其他文化存在形式之间关系的研讨,这涉及甚广,包括众多方面;二是医学知识发生、形成过程的文化背景研究,可以说是医学文化外史,医学知识发生学的研讨;三是医学文化的总论式研究;四是从文化角度对医学及医学领域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研讨。这四大方面内容的研究意义及性质不一,但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第二类研究在当前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序言量词,诸如‘几个’、‘很多’等是用以修饰数量的词汇。它们的词义具有含混性。其外延是不分明的。因此,人们称之为模糊概念。业已表明,在成人的心理语言词汇表中,量词间有着良好的序关系。这表明对它们的内涵有很好的把握。最近,作者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对于不同场合下的量词,人脑的理解显示了动态的特点。然而,要想了解幼儿对模糊量词的掌握,就必需找出一种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的检测方法。这就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工作记忆中句法歧义加工的双重表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伯约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9,22(2):109-111
本实验研究考察了高广度的中国中英文阅读者在对具有句法歧义结构的中英文句子是否在工作记忆中产生双重表征,以及任务难度对这种双重表征的保持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中文高广度阅读者能对汉语并列歧义产生双重表征;(2)中国的英文高广度阅读者能够对英语Ved歧义产生双重表征;(3)在回答提问的任务难度有所增加时,这种双重表征得以保持,其强度没有立即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8.
“人的需要”,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将学术界这几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人的需要”范畴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哲学上的“人的需要”范畴,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上所用的需要范畴内涵不同。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定: 1、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人所创造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一种依赖性和渴求性。人的需要本质上不是指人对未经改造的自然物的关系,而是对人所创造的物的关系。 2、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与外  相似文献   

19.
关于“价值观念”范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价值观念”范畴的研究王学川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价值观念的讨论正不断深化。现将讨论中一些颇有争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价值观念的内涵关于价值观念的内涵,大家见仁见智,大致可区分为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偏重于非理性,认为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意向等。具体提法有:(1)价值观念是与主体理想、志向、需要密切联系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2)价值观念是思维主体所形成的对客体认识的欲求倾向,是对思维材料的取舍标准及思维过程的理想目标。(3)价值观念是反映着人们的追求和向往目标的较为理想的意识。(4)价值观念不是指对价值的认识,而是指对价值的态度,是人们在价值选择、评价、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取向准则。(5)价值观念可理解为个人的基本态度和根本意向,它们在个人过去所获得的经验和当前要作出的抉择之间起着一种媒介作用,并能简化待处理的问题,能提供对行动的准则和激励,从而指导其行为。(6)价值观念并不反映价值关系,而是反映主体对价值关系的态度的社会意识。第二类观点认为,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主体的理性、自觉的观念形态。具体提法有:(1)价值观念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现象或价值关系的系统看法,是以往价值生活经验积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