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些学者认为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基督教倾向。H.柯亨在这一问题上最为激进,他说斯宾诺莎是一位基督教哲学家或者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反对犹太教的哲学家。L.施特劳斯同意柯亨对斯宾诺莎的一些批评,但是他认为斯宾诺莎是通过批判犹太教来批判基督新教。通过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我们看到,斯宾诺莎的宗教哲学是基于时代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准对《圣经》作出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它既非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对犹太教的批判,也不只是针对基督新教的批判,而是通过剖析《圣经》对所有建制性宗教进行批判,因此斯宾诺莎不能被视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  相似文献   

2.
"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是西方近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在斯宾诺莎生前还是在其身后都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无神论者,但是斯宾诺莎生前坚决拒绝这一称谓。他不仅通过其哲学论证神的存在,论证人的最高幸福在于对神的理智的爱,还通过其生活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通过考察批评者的观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无神论的含义,我们看到关于"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的争论,既源于人们对神与无神论所具有的不同观念,也源于他们对斯宾诺莎著作的不同解读。由于不同人心中神的观念可能不同,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人们对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仍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会不断促进人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把斯宾诺莎哲学作为参照系,越来越成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范式。该范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三重难题。第一,斯宾诺莎对马克思思想的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何者更根本?普列汉诺夫和阿尔都塞都认为间接介入是更主要的,他们由此围绕马克思如何扬弃德国唯心辩证法的总问题来回溯斯宾诺莎的理论地位。第二重难题由此衍生:马克思究竟受益于决定论的斯宾诺莎还是身心平行论的斯宾诺莎,其哲学精髓究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系还是认识方法?阿尔都塞以后新生代的左翼思想家们在现代性批判的名义下建构斯宾诺莎与马克思的直接关联,这带来了第三重难题:马克思哲学的真理性是否只能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保障?总体而言,“斯宾诺莎迂回”既有助于走出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王国,也蕴藏着以形而上学自然观反注唯物辩证法、乃至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窠臼的诱惑。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初叶起,法国思想界就开始持续讨论斯宾诺莎,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强劲的斯宾诺莎主义。尽管斯宾诺莎哲学在法国的兴起受惠于德国哲学,然而作为反黑格尔主义的典型,德勒兹则通过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主义,以思想和存在的强度重新构造了认识论和主体论,并以此作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在法国思想界兴起的"斯宾诺莎主义"的思潮中,德勒兹对斯宾诺莎的阐释有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摆脱了此时学院派借助以斯宾诺莎和笛卡尔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重建法国知识论中理性主义的诉求;另一方面,通过批判黑格尔,他取消了主体在本体论上的超越性,从表现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人作为力量的本质,从而摆脱了关于斯宾诺莎的理念论传统。德勒兹在呈现了斯宾诺莎对当代思想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法国哲学的理论焦点正在发生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弗雷格的语言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学术界对于语言哲学虽然看法各异,但是有两种比较一般的、基本上可以接受的解释。一种语言哲学叫作LinguisticPhilosophy,它旨在通过分析语词的意义和分析语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解决哲学问题。另一种语言哲学叫作Philosophyoflanguage,它旨在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语言的一些基本特征,研究意义、所指、真、证实、言语行为、逻辑必然性等问题。弗雷格被称为语言哲学的创始人,但是他既没有像语言哲学家那样研究语词的意义,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解决什么哲学问题,也没有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意义、所指、真、必然性等问题,比…  相似文献   

6.
语词之争     
本文试图对关于语词之争这样的元哲学问题加以探讨,并指出可能的解决途径。在相当多的哲学争论中,有很多争论只是琐屑的语词之争,那么如何区别语词之争和真正的事实之争呢?我们可以通过语词测试来加以检验,从而辨别出何谓语词之争何谓事实之争,一旦某论题为事实之争,则在语言层面上的争论就变成了关于基底概念的讨论,比如关于意识问题,伦理学问题等等。在关于这样的基本概念上,无法给出唯一的定义,我们需要运用概念多元主义,不同的概念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因此本文所提供的方法并不能彻底地解决争议,而是有助于我们接近问题的核心,重新题解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7.
十七世纪的荷兰哲人斯宾诺莎在以唯理主义方法注解人生的意义时,提出了确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宏伟理想,并把达到人生最高圆满境界作为其哲学的归宿。他在阐释自由理想时,典型地表现出从本体论层次向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层次递进的内在逻辑,昭示了哲人为人的自由和尊严而追溯自由之根据的理论动机。斯宾诺莎哲学的解读线索因此就在于: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古典哲学遗产,在现代思想斗争和哲学斗争中起很大的作用。资产阶级哲学家们为腐朽思想去寻找历史论据,越来越多地去重新考察、修正早已逝世了的思想家的哲学学说,因为其中的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其现实性。花费在斯宾诺莎学说上的工作特别多。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只探讨共中最重要的、最鲜明地反映现代思想斗争和哲学斗争的某些特点。关于斯宾诺莎的著作,如同外国其他哲学作品一样,表现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危机的基本特征。美国哲学家G·克拉恩(G.L.Kline)把苏联哲学家主要在20年代发表的关于斯宾诺莎的某些论文,译成英文,于1952年以单行本出版,并在序言中写道,西方的读者在这本书中能够“不仅对研究苏联哲学中的斯宾诺莎有用,  相似文献   

9.
斯宾诺莎是一位有着犹太背景的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本质上与传统犹太教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从自身的犹太根源中获得了营养,尤其受到了迈蒙尼德等中世纪犹太哲学家的启发。本文从斯宾诺莎的世俗化犹太人身份着眼,通过对照分析迈蒙尼德《迷途指津》与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相关篇章,考察二者论“贞爱”和“对神的理智之爱”的内在相似之处,揭示斯宾诺莎并非与犹太思想传统完全切割,而是吸收了中世纪理性主义犹太哲学的精华,并在世俗化处境中对其加以改变和推进。  相似文献   

10.
如何理解《神学政治论》中关于耶稣的论述,涉及斯宾诺莎对哲学与神学关系的论证能否成立。对《神学政治论》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斯宾诺莎并未肯定耶稣以理性的方式接受、理解和传授启示,因此他并不认为耶稣是一个哲学家。但是斯宾诺莎也未直接宣称耶稣是一个通俗意义上的先知,而是运用双关、隐喻、错误推理等表述方式模糊处理耶稣的角色,这是宗教迫害环境下的一种写作艺术,但它也使斯宾诺莎的一些表述显得自相抵牾。  相似文献   

11.
由笛卡尔等人开启的近代欧洲哲学呈现为一种内在性哲学,内在的思维是其根本构建原则,而作为认知主体的自我在其中处于关键地位。然而,同为近代哲学之代表,斯宾诺莎却构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内在哲学形态,因为他的哲学的内在性是通过神(亦即唯一的绝对实体)确立起来的:作为最高生产者,神在将万物产生和并合于自身之时,也通过万物展开和阐明自身。在这种绝对内在性的视域下,只有神才是真正的主体,而笛卡尔等人为人心所赋予的认知主体地位则被斯宾诺莎消除,这也使他的哲学表现出强烈的非主体性倾向。  相似文献   

12.
1977年,哲学界纪念了斯宾诺莎逝世(1677年)三百周年。人们是从不同的理论方面来纪念他的。但是对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最有意义和最为重要的还是这位伟大的荷兰思想家的无神论和辩证法思想。不过,对斯宾诺莎辩证法的解释却存在着不小的分歧。要弄清楚斯宾诺莎哲学学说中的辩证法思想,就应先明确某些方法论的问题。这些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哲学史上唯物论、唯心论与辩证法、形而上学这两方面的关系不相对称的问题。这里我们可以指出多种情况,首先就是在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形式,尽管有人做过各种尝试,宣布这种“中间”形式的存在。然而在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3.
一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哲学的代表作《哲学研究》中 ,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说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语言哲学 ,“语言游戏”这一概念据说来自维特根斯坦有一次经过一个球场 ,看到那里正在进行足球比赛 ,受到启发 ,突然产生一个思想 :在语言中我们是在用语词进行游戏。这个故事表明 ,把语言与游戏类比的实质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活动 ;但是游戏的参与者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语言游戏”说概括为以下 4点 :1 .语言是人的一种活动 ,它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维特根斯坦说 :“‘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 ,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  相似文献   

14.
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就陷入宿命论。这是伊壁鸠鲁评价德漠克利特的哲学留给后人的一个“训条”。有了这个“训条”,自然,尔后评价类似的哲学家就方便和容易得多了。德谟克利特、斯宾诺莎、霍尔巴赫都是彻底的必然论者,他们的名字在我们的欧洲哲学史教科书出现时,无不在其后加上“带有宿命论的缺陷”这类断言。例如复旦大学编的《欧洲哲学史讲话》中说:“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的原子运动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这就克服了德谟克利特在原子运动问题上由于否认偶然性而造成的宿命论顷向。”又如武汉大学编的《欧洲哲学史》中说:“斯宾诺莎片面地强调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自然语言的逻辑-哲学分析,在现代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P.帕维辽尼斯的专著《语言的现代逻辑-哲学分析》(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83)告诉了这一问题的范围,阐述了在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点上产生的、旨在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问题的当代理论的批评性研究成果,同时说明和论证了解决自然语言语义问题的新方法。在逻辑学、语言学和语义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若将斯宾诺莎主要理解为唯理论者颇多不确,不仅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主要认识论著作称为伦理学,更是因为他的全部哲学体系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大伦理学体系。斯宾诺莎在自己的哲学中系统阐述了他之大伦理学的基于实体(神、自然)理论的人性基础和善的目标,以及通过认识服从理智律、通过信仰服从神律和通过社会服从法律的通达至善目标的三条路径。若能正确地从大伦理学的角度理解斯宾诺莎哲学,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斯宾诺莎哲学具有全新的哲学理论意义,以及重要的社会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讨论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涉及“意义、命题、理解、逻辑”这些概念,还涉及“数学基础、意识状态”这样的问题。本文将集中关注它对理解与私人语言的讨论,并希望能够以此说明晚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问题。一、命题的一般形式与意义的一般可能性《哲学研究》首先包含着对其作者早期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一种批判,但作者还是要我们将这两部著作放在一起阅读(见P.X)。为了能够理解晚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怀疑论用证据是不能被反驳的,其问题无意义。他认为,怀疑论提出了一个不应该提出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语言的逻辑被误解了,把逻辑的陈述当做经验的陈述,以为逻辑的东西外在于主体,可以修正,也可以是错误的。怀疑论之门从此打开。其实逻辑构成了我们述说、疑问、思考的东西。我们可以说真假,但逻辑展现在我们所说中,不能被我们以语言做外在说明。逻辑的问题不能从逻辑以外来回答。怀疑中有不怀疑和不可怀疑的东西,否则怀疑就寸步难行。对此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有深入的分析。怀疑论是语言游戏的一个部…  相似文献   

19.
阿尔都塞对斯宾诺莎的回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二国际之后,阿尔都塞更为明确地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史前史从德国古典哲学前溯至斯宾诺莎。通过有关研究,阿尔都塞确证了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历史结构",认为拒绝开端与主体,使马克思接近斯宾诺莎并克服了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成就了肯定辩证法。回溯斯宾诺莎的目的是"摆脱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可疑的区分",并确证其"哲学实践"理论,为当代激进理论的复兴开放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叔本华的着重强调,"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成为两种针锋相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叔本华主要站在个体的立场上,强调"痛苦"在一般生存中的支配地位,进而批评乐观主义主张的"最好世界"。实际上,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大全一体哲学已经包含着对于叔本华的批评的回应。本文试图表明,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哲学不仅可以包容,而且可以克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