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德格尔意识到,传统"普全式存在论"的指导原则即"最高普遍性"不适合展开对"存在本身之意义"的追问,因而他以多种存在概念的"原初统一性"为原则来组建"基础存在论",并将其最终目标界定为"存在本身"如何展开的问题。在原初统一性原则的指导下,基础存在论逐步将多种存在概念的原初统一者确定为绽出的时间性,并由此出发构建了"境域图型"的学说来尝试探讨存在本身之展开的方式。借此,基础存在论展示出一种比普全式存在论更名副其实的存在论特征。但原初统一性原则不能恰当地描述境域图型的统一性,这使得基础存在论最终依然无法探讨"存在本身"之展开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秉承亚里士多德和波埃修等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存在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学说。阿奎那首先界定了"存在"的含义及其在对存在者的认识中所具有的首要的和基础性的地位;进而对"存在"和"本质"做出了明确的区分,认为它们是构成不同存在者的基本原则,是区分存在者(实体)三种基本类型——复合实体、受造的理智实体和第一存在——所赖以展开的基础。阿奎那的形而上学存在论虽然在中世纪的语境中具有明显的神学意蕴,但他关于存在与本质真实区分的观点、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看法,则对以往的形而上学认识模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变革作用,并对随后的形而上学存在论思想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建立"真正的和普遍的存在论"之先验现象学是胡塞尔的毕生追求。在其现象学的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存在论的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的体现和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学之间的关联?他的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的检验?虽然胡塞尔的存在论自成一体,但若以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的存在论在"形式的普遍性"和现象学的"还原"方法上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学的可能性。现象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学界有关存在论差异开端的争议,马里翁区分了存在论差异的三种内涵:两种不同存在者及其存在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在此区分的基础上,马里翁提出,《存在与时间》论及的是前两种差异,对第三种只作了形式上的勾勒。但是马里翁没有看到,海德格尔有关"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的区分可以视作存在论差异的思想原型,因此存在论差异的思想已经展开。"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的区分是通过一种指引联络的"扰乱"而引入的。通过重新审视与追问此"扰乱"的可能性,我们将对存在论差异的"开端"及其思想实情,获得新的理解视野。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7,(3):160-166
作为当代儒学理论建构系统的典范之一,道论诠释学以"道"为核心,在创造性地综合儒道佛的基础上以"存在三态论"重构了中国哲学的古典存在论,阐明了与这样一种"道"之存在论密切相关、相互支援并且具有一定方法论特征的道之"诠释学"。这种道论诠释学蕴含着诸多富有独特意味和创造精神的理论特征与思想价值:以"诠释学"这一理论框架重新整合、安置了中国哲学的存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以"存在三态论"这一思想建构有机地综合了中国哲学与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大思想系统,厘清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可能与相应关系;高度重视社会历史生活总体视域下的意义诠释与生存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实践哲学特征;适当地提升了语言在中国哲学中的存在论地位。  相似文献   

6.
传统存在论的主题是“在者在”,但因其视域囿于物的世界,结果是它遗忘了存在,基础存在论跃过物的世界进入了人的生活世界,以“此在”代替“物在”试图“说”出存在,但终因限于主体性思路误导了问题而走不出存在论的悖论性困境。鉴于“存在”的急迫,存在论的事情在于告别过去并重新出发,海德格尔认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存在何以可能”采取全新的艺术叙事,正是在艺术世界中人们有望抓住存在的真理,由此,艺术存在论打开了人类未来的一种可能生活。但恰恰是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表达了不信任:强行将艺术问题拉入存在论视域而放弃对资本主义“坏世界”的“政治”分析,仍然是一种存在论承诺,存在论的唯一问题只能是批判资本主义这个“具体世界”并显示“解放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7.
哲学意义的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于"存在"、"本体"和"世界"的实证知识,而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实质内容的反思性的哲学理论。作为历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历史,哲学的世界观是以理论形态所表征的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论,又是追问存在的根据的本体论,由此构成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否定性统一的辩证法。辩证法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基本问题"的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三者一致"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存在与虚无》的现象学存在论工作是哲学人类学化的,换言之,正是一种哲学人类学立场促使其最终作出"人自由而无用"这一双重判定。与此同时,从理据上看,该判定在根本上乃是以"纯存在"和"自为自在"两个形而上学观念为奠基。有鉴于此,可以说《存在与虚无》的现象学存在论工作不仅是人类学化的,归根结底更是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作为一种生活存在论的朗姆酒观念。更具体地讲,本文探讨了非洲文化生存论本体论语境中的作为隐喻的朗姆酒。作者据此提出,饮朗姆酒可以作为理解加勒比人生存方式的某些基本结构并对其加以概念化的基础。在展开论述中,存在论不是被理解为关于那种存在的实体的研究,而是转向生存论方面,即着眼于人类生存的模式,以及证明人类创造能动性的各种习俗。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反对把《存在与时间》解读为生存哲学,但人们的这种所谓"误读"事出有因:该书提供了生活现象学作为一般存在论的基础与出发点。一般存在论几经尝试,以失败告终。他实际呈现给我们的就是生活现象学,而存在论只停留为理论雄心。该书有意规避了"爱与友情"这一人生现象学上的重要环节,为他后续思想,比如反映在《黑皮本》中的"纳粹"问题的政治失误,开了方便之门。这警示后人,哲学家勿妄以自己的基础理论直接参政。  相似文献   

11.
普兰丁格的偶态存在论致力于从可能世界出发谈论现实世界,认为现实世界仅是诸多可能世界的其中一种,是"获得"的世界。这样,一个个体可以存在于很多可能世界,故可以有很多本质,如个体性本质、世界索引的本质和微不足道的本质。本文致力于考察这种"本质观"针对的问题、具体的内容和产生背景,并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本质"概念的发展脉络,旨在"抛砖引玉",让学界对"偶态存在论"投以更多的哲学关注。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存在论是生态危机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在关系存在论。生态存在论是以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生态存在现象,形成"生态现象学"方法论:一是"悬搁"理性主义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方式,研究生态现象存在的本体基础;二是"悬搁""祛魅"的机械论世界观,回到"返魅"的有机整体生态世界的存在现象本身。《管子》的生态存在论特色:其一,虚静其心,因应自然的朴素生态现象学方法论;其二,生态存在的终极基础是混沌道体与阴阳合德之道用;其三,天人合一的生态生存论。  相似文献   

13.
善高于存在     
在苏格拉底早期对话中隐含着一种善—目的论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推动了对话的展开。在早期对话中被预设了的善在中期对话《裴多》、《理想国》等篇中进一步由伦理学原理上升为宇宙论、存在论原理。"善高于存在"的提出意味着柏拉图不是从存在看善,而是从善看存在,形成了其独特的目的论存在论和伦理性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所谓存在论(Ontologie)就是关于存在的理论。存在是马克思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对它的理解直接关涉马克思哲学观的整体理解。通过马克思对存在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其存在论的特征。本文认为在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体系中,马克思将存在理解为感性的,并将感性理解为对象性的,又将对象性理解为对象性活动,而对象性活动在他那里乃是否定性活动。具体而言,它体现为如下两大原则。  相似文献   

15.
曲立伟 《现代哲学》2016,(2):96-102
印欧语系的系词关联着西方传统存在论的根本经验。因此,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与存在"之争仅仅是一个哲学翻译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潜藏着古典哲学中的"存在论差异"基本结构。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差异问题,为我们重新审视在汉语学界盛行已久的是与存在之争提供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暗物质"(Missing Masses)是拉图尔技术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概念的提出为伦理学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把"人工物"纳入到伦理学的视野之中,赋予"人工物"以一定的"能动性",扩大了伦理空间"行动者"的范围,这使得传统伦理学需要重新反思其基本前提与理论体系的适用性和解释力。从伦理学发展历史的角度看,拉图尔在伦理空间中引入"人工物"的意义不亚于环境伦理发现"自然物"的革命性意义,它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伦理学的研究产生"范式"意义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现代最有深度也最有争议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的海德格尔,其思想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前期其思想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主要以追问"存在"为主;后期思想代表作则是《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艺术本源的追问,从而做出对真理的解答。在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时,首先应该知道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将诗论和艺术论置于其存在论视野中,正因为如此其美学思想具有了新的理论维度。所以探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探讨存在论、诗论和艺术论。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与伦理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又颇为难解。在《存在与时间》时期,海德格尔将伦理学定位于与基础存在论不同、但又奠基于基础存在论的"后存在论"之中,在伦理学与此在分析之间划清了界限,从而贬低了伦理学的位置。二战后,海德格尔通过提出"原初的伦理学",彻底否认了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而将伦理阐释为更具有原初意味的"居留之所"。无论是将伦理学安置于后存在论中,还是追溯和挖掘出"伦理"的原初含义,海德格尔走的是一条逐渐远离传统伦理学和伦理概念亦即"前伦理"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界展开了关于实践美学的争论,在批判继承实践美学的基础上,以朱立元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是中国美学的新发展,然而,近年来,"实践存在论美学"也引起了学界一些人的误解与批评,并引发了论争。在此背景下,对"实践存在论美学"展开综述研究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存在论揭示,时间是显示存在的内在形式,此即"存在-时间",它是"自由时间"的基础,人在其中面向未来筹划并实现自身的各种可能性。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控制事物的时间节奏,"存在-时间"转化为"技术-时间"。"技术-时间"使时间摆脱存在与空间的束缚,时间演变为独立的"核算单元",以适应现代化和资本运行的需要。"技术-时间"为"劳动时间"或"工作时间"奠定基础。时间技术经历了从"时钟时间"到"自决时间"的现代演变,"自由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不断加深。人们需要从存在论的维度反思时间技术,现代政治哲学探索自由等基本权利时需要加入"自由时间"维度,以扩大公民的"时间福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