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于价值的客观性,历来人们有两种相反的主张:第一,认为价值与事实在形而上学或逻辑上有严格区分,尽管事实在独立于心灵或意识的意义上是客观的,但是价值却是主观的,因为价值在形而上学上是依赖于人的心灵状态或活动的,所有价值都在某种意义上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或评价主体.第二,认为我们事实上必然是把自然事物经验为至少具有某种独立于人类的价值的.环保伦理学家主张,自然事物的价值必须看作是独立于人类的;这种观点明显与第一种主张相冲突.本文试图在这种互相冲突的主张中作出调和,而提出对价值的存在的一种新的解释,使上述两种主张能相互兼容,这个解释就是: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逻辑是不同于形式逻辑的一种价值的逻辑,价值判断之真假取决于论证者的价值取向,作为这种价值的逻辑,其价值观构成论证结构之规则。先秦逻辑讨论重点不在论证结构,而是"正名"、"用名"问题,即一旦厘清了"名",正确地用名便是一个合理论证。正名、用名构成先秦逻辑重要内容,前者体现"名"的哲学功能,后者体现"名"论证功能。  相似文献   

3.
客观性问题一直是知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女性主义知识论者把客观性问题看作是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她们把主流知识论中的客观性诊断为价值中立性,并对价值中立的客观性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重建了价值负载的客观性。由于探讨女性主义知识论是全面了解女权运动和知识论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初看起来,个别性似乎是同科学──所有科学迥相对立的。语云:“无普遍性,则无科学”。从这样的观点来看,科学别无选择,只有借助普遍性来表明它之作为科学的价值;换言之,只有借助普遍性来求得它以为能够表明自身价值的解释。科学领域里赋予个别性的状态,完全出自这一立场。个别性是同罕见的和例外的性状,同个体──不论是物抑或人──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来看待个别性,它一开始就有害于按照上述原则──科学应达到普遍性──所设想的科学解释。就此意义而言,科学解释即是揭示能够通过推演解释一类物体的共同特征。这种共同特…  相似文献   

5.
自然内在价值的哲学论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自然内在价值的问题 ,是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又是它的理论论证中疑惑最多、论证最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把目的论、存在论和价值论统一起来 ,从“主 -客关系”统一的角度 ,进行它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6.
人类普遍价值标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否存在人类普遍价值标准?普遍价值标准如何才是“普遍有效的”?这问题涉及对普遍价值标准论证。有三种方案:本体论、现代科学范式和生活世界。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对普遍价值标准进行证明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属于一种依据先在的预定本质论证价值物之普遍性或终极性的思维形式。本体论对“是”的思考设置了某种普遍有效的终极价值标准,终极存在被说成是最高价值。因此,本体论更多地是“承诺”而不是“论证”。它不可避免地将人的思维陷进两个基本困境之中:第一,自我中心困境。本体论以“承诺”为前提进行最高价值的普遍性论证,实质…  相似文献   

7.
知识的价值难题是近20来年英美哲学的核心论题。一般认为,知识的价值高于真信念的价值。而扎格泽博斯基则主张,一旦真信念在场,可靠主义所主张的可靠过程的价值就被"真"的价值所淹没,使得知识的价值不会超过真信念。为了应对这一"价值难题",普理查德将其范围从可靠主义扩大到任何将真信念视为知识构成要素的知识理论,由此提出了"淹没论证"。本文在该论证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区分知识价值、辨识认识价值的真一元论假设等,进一步探究破解"价值难题"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论证大自然及其非人存在物的内在尺度和内在价值,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实现了价值范式由主观工具价值论向客观内在价值论的转换;通过论证生态系统的系统价值统摄个体生命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以及人类整体环境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实现了环境整体主义转向.客观内在价值论并不否认人的主观价值的存在,环境整体主义也不排斥而是包容了人类利益和个体利益,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价值范式的生态转向,通过强调道德的关系性和整体性而赋予了伦理道德以涵容更广的生态性.  相似文献   

9.
何中华先生在其《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以下简称何文)一文中,对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给出如下的定义:“从哲学上说,所谓价值,既不是有形的、具体的存在所构成的实体,也不是客观对象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而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为了证明这个哲学价值定义的成立,该文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证。因此,为了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哲学价值的问题,就不能不涉及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一、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问题何文为了论证哲学的价值概念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首先对什么是人进行…  相似文献   

10.
张立英 《哲学动态》2022,(10):96-104+129
《弘明集》是一部有影响力的佛教护法之作。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它无意间收录的东汉至南朝齐、梁五百年间僧人、王公大臣、文人学士等的思想交锋、笔谈论辩,为研究中国古代推理论证乃至思维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样本。不仅如此,恰恰由于佛教义理的特点,这些文本中还蕴藏了不少涉及论证合理性、认知、无穷与时空等的理论性探讨。从文本整体、推理论证模式、论证元理论三个角度出发,通过示例对《弘明集》的逻辑学研究价值进行辨析,不仅为中国逻辑史增加了一个优质的研究文本,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视野,并对当下日常推理、人工智能以及哲学逻辑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道德建设:价值向度的迷失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道德结构是规范向度和价值向度的内在统一,然而人们往往偏爱前者,忽视后者,造成了规范向度的膨胀和价值向度的迷失,因此本文着重从理论上对道德的价值向度及其功能作了阐释和论证,并对在道德建设中凸显价值向度的途径作了陈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有否民主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是颇具讽刺意味的:当然有这种民主价值。而且,每日每时产生着与之相关的新的价值。但是,如果思考一下当代思想中判断存在的体制或方式的某些方面,那么这个问题就有某种学术上的意义。价值不再是过去作为价值的东西,这种观点并不新鲜:对于这个问题的传统论证,强调的是以古代哲学为一方与以现代哲学为另一方之间的对照;对于古代哲学来说,评估是以作为规范的天性、铭刻在事物序列中的某些理想、某些完善标准为基准的,而对于现代哲学来说,则是我们决定(评价)一切。前者是价值的客观主义,后者则是人道主…  相似文献   

13.
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哲学界大都依循主体-客体模式来处理价值问题。但这一模式在理论和现实中都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就“价值的工具性定义”而言,也即从“主体的需要”来界定价值看,虽然它较好地说明了物的价值,但却不能全面地说明人的价值,甚至有把人的价值变成纯粹的手段性和工具性价值的危险。其次,就“价值的客观性”问题而言,针对主体-客体模式,为了论证价值的客观性,哲学界所做的一个关键性的努力,就是把“主体”与“主观”、“主体性”与“主观性”区别开来。[1]这一区分的本意是将“主体”与“主观”区别开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一历史上的客观性(objectivity)涵义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古希腊人没有在知识与价值、科学与哲学、客观的与主观的之间做出区分。对柏拉图来说,“客观”实在是借助“善”的理念或形式刻画的。实在是统一的、图式化的、秩序化的整体,“最实在的”也就是最抽象的和最不能被日常经验接受的。在每一事物被秩序化为统一的图像之前,事物的“客观”陈述是不完全的。[1]“客观性”概念似乎已经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见解中,它意味着,关于结果的“为什么”问题没有一个是通过回答它们的过程来回答的。[2]巴姆在揭示亚里士多德关于客观性的一种涵义时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克尔凯郭尔和费耶阿本德共同对人性整体化阐释的批判,本文探讨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他们都批评道,在方法论上致力于探究客观性和抽象的关于人性的哲学理论和科学理论无法捕捉人类经验的丰富性。二者论证说明:通过强加否定人性和实在具有复杂性的抽象理论,哲学和科学都有成为人类发展障碍的危险。他们二者采用的方式是在评价哲学理论和科学理论中坚持"存在主义"标准。克尔凯郭尔还评论认为,不宜把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人类;在批判"科学世界观"不能容纳丰富的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价值时,费耶阿本德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克尔凯郭尔的这些评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二者主张中的一些分歧进行了评价,并肯定了对科学知识进行存在主义批判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理性多元论的事实使人类的道德生活陷入困境之中,需要为道德标准确立一个稳固的合理性基础,免除情感主义的危机.根据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不同看法,可以把当代道德哲学家对道德客观性的寻求分为三条路径:共识法、中介法、超越法.三种方法立足于后形而上学视域解决道德困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都忽视了道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其适用界限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的感性论源于他对近代哲学及其神学本质的批判。在他看来,近代哲学与基督教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通过对感性存在的否定来褫夺感性。这种褫夺在思辨体系的绝对化进程中,由意识原则的自我设定性通向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性,因而彻底否定了感性存在的个别性与差异性。费尔巴哈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性关联出发,一方面确认了主体与对象的区别与差异,另一方面,实现了感性的个别性与完整性的统一。这种现实的统一不再是思辨抽象的绝对同一,而是在根源上释放感性存在的个别性与差异性,从而在根本上构建了一种与思辨形而上学相对立的感性人学。  相似文献   

18.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代英美元伦理学的讨论中,这一问题往往表现为关于道德分歧以及解决这种分歧的道德论证的性质的争论。这种争论之所以重要,  相似文献   

19.
论死亡教育的心理健康价值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立足构成"生命"重要部分的"死亡",通过死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功能目标和课程实施上的比较研究,论证死亡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提升人的心理品质的价值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依据葛本仪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修订版),语言要素的发展演变一般包括临时性变化和历史性演变两种,而临时性变化又有个别性临时变化和普遍性临时变化之分。一般来说。语言的普遍性临时变化和语言的历史变化同作为一种发生在社会大群体中、受到社会普遍承认接受的语言演变,两者问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的关系。历史变化是固定了的普遍临时变化,而普遍临时变化是潜在的历史变化。通过对关于两者关系、界限传统看法的分析、论证和辨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概念,更好地掌握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