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决柯亨提到的简单知识问题,知识论者从拒斥闭合论证的单一前提、论证过程的无效性与论证内容的含混性等方面入手来解答,但这又会陷入坚持闭合论证与质疑闭合论证有效性的困境。跳出闭合论证怪圈,从语境主义的语境转换、知识归因的风险效应与凸显效应等角度来解决简单知识问题,或许是更为有效、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许多哲学家断言,盖梯尔对有理由的真信念是知识提出的反例都依赖于某种错误的原则。例如,罗伯特 G.迈耶斯(R.G.Meyers)和肯尼思·斯特恩(Kenneth Stern)在他们新近发表的《知识无悖论》一文中认为“盖梯尔类型的反例全都依赖于这样一个原则:某人能够有理由依据 p 接受某  相似文献   

3.
证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关于道德证词能否作为我们道德知识的来源或根据,哲学家们却有争议。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可以依赖非道德证词,但不能依赖道德证词,虽然道德证词能够传递道德知识或正确的道德信念,因为存在一个规范使得依赖道德证词是有问题的,这个规范就是:道德主体应该根据道德理解行动。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关于道德证词和非道德证词的"非对称性"观点是错误的,道德证词与非道德证词一样,完全没有问题。事实上,某些情况下依赖道德证词是有问题的--道德理解问题,但道德证词不比非道德证词更有问题,或者说,非道德证词与道德证词有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最近10多年,越来越多的婴儿错误信念理解研究不断拓展自发反应任务的范围,发现婴儿的任务表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此,有研究者坚持丰富解释,认为婴儿能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也有研究者坚持贫瘠解释,认为婴儿只是借助行为规则等通过任务;近来还有研究者在新的概念框架下做出一种折衷的解释。最终解决婴儿是否拥有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者们提出一个判定个体拥有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明确标准。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心理在分析教材结构或是陈述问题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时,都明确体现以理解数学概念为重点。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皮亚杰(Piagef)也一致认为:数学原则和问题的阐述以理解概念为基础,则有利于解答数学作业。就是有关学生计算的实验研究也表明:简单的加减运算要提高效率,有赖于数学原则和基础概念的理解;复杂的文字题,由于对概念理解的深浅程度,影响解答问题的速度;甚至运算和文字题解答错误,也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密切联系。可见,理解概念  相似文献   

6.
关于幼儿开始理解错误信念的年龄,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目前颇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幼儿只有在4岁左右才能理解错误信念,3岁幼儿至多只能隐性理解错误信念。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对幼儿的错误信念的言语实验。由于这些实验结果被认为与言语测试范式相关,越来越多的实验采用非言语测试方法,结果发现3岁,甚至3岁之前幼儿就能够理解错误信念。同时,这一观点也获得了一些理论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自从莱布尼兹提出推理的充足理由原则以来,关于充足理由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问题,在逻辑界引起了长期的争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对下述两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即:(一)什么是莱布尼兹所说的充足理由原则?(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  相似文献   

8.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新故事”对来自两所幼儿园的133名3~6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进行了测查,探查了这一阶段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二级未知知识,但是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1~2年,6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对于信念问题的错误回答主要是基于一级推理,相当一部分的6岁儿童能够基于二级推理对信念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不是一个全或无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一个被忽略的马克思语言哲学文本,它提出了命名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通过这种原则,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马克思对词与物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瓦格纳犯下的"语言游戏"和"按词造物"两个错误的批判,这两个错误实质上都是人的知性思维试图通过词和语言来操控物和物的世界的表现。强调命名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能够让我们克服知性思维的这种本能冲动,避免犯下与瓦格纳相类似的错误。这是使词获得它的现实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借此,我们能够在学理上和文本上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布莱克的诗歌创作深受18世纪新教千禧年主义影响,其晚期代表作长诗《耶路撒冷》集中展现了布莱克经过艺术加工和变形的新耶路撒冷构想,就是要把阿尔比昂(英国古称)建设成为新耶路撒冷,一个充满着想象力和爱的理想国度。本文依次介绍了布莱克与千禧年主义的关系,长诗《耶路撒冷》的解读问题,《耶路撒冷》的基本线索与主题,以及布莱克异象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代哲学家赖尔把笛卡尔的学说称为"机器中的幽灵说",认为笛卡尔犯了范畴错误,并提出了自己所谓的心的理论。但是赖尔虽然正确指出了笛卡尔的错误,却仍然无法解决身心问题,其自身理论面临着困境。赖尔将心的本质理解为行为,然而哲学家对赖尔的批评表明对心的词汇的物理行为分析是不可能成功的。赖尔的困境是其哲学本体论的必然结果,在赖尔那里还是把世界描述为"心-物"的二元对立,而在二元论框架内是无法解决心身问题的。  相似文献   

12.
从表象加工水平角度考察引发错误记忆的因素。结果发现,深的表象加工水平能够抑制诱饵词产生较大的激活,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随着表象加工水平的加深,有意表象的错误记忆效应显著低于无意表象,而正确记忆效应则显著高于无意表象,表明表象加工水平对错误记忆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表象激活混淆假设,认为人们虽然可以用表象作为信息表征的方式,却无法直接获取与之联系的激活路径。当人们推测表象激活的来源时,容易混淆表象激活的来源,产生错误记忆。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美声唱法的三个方面对传统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更深一步阐述了声带闭合,歌唱呼吸,以及共鸣位置的形成等问题,解开了一些错误理论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考察表象编码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整合表象编码比,个别表象编码能够促进项目的特异性加工,使项目更有区分性,阻止(或减弱)诱饵词的内隐表象激活,有利于个体获取表象的激活路径,减少错误记忆发生,说明表象编码方式对错误记忆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表象激活混淆假设,认为个体虽然可以使用表象作为信息表征方式,却无法直接获取与之联系的激活路径。当个体推测表象激活的来源时,容易混淆表象激活的来源,错误记忆就发生了。表象激活混淆假设为视觉表象引发错误记忆的心理机制提供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大同思想的来源和基础是康有为思想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为了追寻理想的文明形态,康有为发掘出儒家传统的"人为天生"说和天人维度,作为构建大同文明的根本原则。他将天人维度中的价值原则发挥至极,消解了人类生活的伦理政治维度,构建起独立、平等、君子的大同世界。"人为天生"学说是理解三世说与《大同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解读《易传》,阐述了它的虚假错误观,揭示了蕴涵于其中的两种超越论。虚假产生于人的意志行为与"时"的背离,而错误则产生于"见仁见知"的主观标准的客观化。为了解决虚假与错误的存在所造成的困境,《易传》开显了两条道路。一是无我而任物,直观天地万物因果联系的必然性,提前避免虚假与错误的产生;一是自觉知识的有限性,超越现有的知识,克服已产生的虚假与错误。前者的问题是:人与本源性的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后者的问题是:人能否以自身的知识上合天道?这两条道路触及到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基本课题:天道性命相贯通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学习-再认”模式,考察来源检测对表象引发的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再认任务中,正确再认观察项目与想象项目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但在源检测中,正确再认观察项目显著快于正确再认想象项目; 再认时与源检测时的错误再认率差异不显著,但对想象项目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对观察项目。这表明,表象会导致错误记忆发生,提高来源检测操纵并不能够削弱表象引发的错误记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表象激活混淆假设”,认为人们虽然使用表象的信息表征方式,却无法获取与之联系的激活路径,容易混淆表象激活的来源。表象激活混淆是表象引发错误记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重叠共识既是对正义原则稳定性的论证,也是证成正义原则时不可或缺的一个必要环节。但许多人认为这两个目标是无法兼得的,应该把重叠共识只理解为对正义原则道德正当性的证成,而非对其现实命运的考察。这种观点既误解了罗尔斯最根本的问题意识,也不能真正解释正义原则在道德上的正确性,因此是错误的。重叠共识最终证成的,其实就是正义原则在现实社会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借助对柏拉图"普遍善"理论的评判以及对人类活动进行不同类型的归类整理,由此形成各自独立的、有着异质界限的不同的知识类型,是亚里士多德突破科学方法论概念对伦理实践活动的限制而确立独立性道德知识的知识论基础。为此,亚里士多德从伦理实践活动的本性出发,将作为"实践的、自为的"道德知识与作为"确切的"科学知识和"他为的"技艺知识进行了"独立意义"上的原则划界。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承继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独立性道德知识的这一判断并予以了新的时代肯定。在伽达默尔看来,由于西方近代以来自然科学方法论普遍性、支配性地应用,导致在道德领域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即认为道德科学不但在于而且能够认识道德现象后面的"齐一性、规则性和规律性"。对此,伽达默尔从哲学解释学出发,根据道德知识的不确切性、目的性以及可理解性等知识本性,完成了独立性道德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划界工作。  相似文献   

20.
传统知识论是与"自然事件"相对应的认识方式,它并不足以覆盖"行为事件"的解释领域。本文就此提出一种新的知识论,即"理解的知识论"来加以补充。目的因(行为事件)构成"理解的知识论"的特有研究领域,对行为的目的、意义与价值的把握是理解的目标。理解是在"理解的空间"的架构下进行的,它包含如下三个部分:一是我们已经具有的知识系统,它为认识提供了一种知识背景;二是包含在其中的深层的思维规则系统和价值规范系统,它们为认识活动提供了规范性的理由;三是经由经验知觉以及佐证(testimony)所获得的信息,它们提供了事实性的证据或理由。理解的知识论不是描述性的,而是规范性的。"义务原则"、"还原原则"以及"合理性原则"构成理解的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