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道德"和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先锋,他的"无后主义"是其反传统伦理的一个极端表现。这种主张虽然在"五四"时期尽显新异,但是却包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难。胡适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批评儒家的"后代"观念,通过否定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的观念提倡社会不朽论,以一个娶妻生子并且躬行孝道的形象宣扬无后主义和否定孝道。无论胡适的无后主义还是非孝思想都是一种错位的思考,不仅他的学说本身内含无法化解的矛盾,而且他的理论与实践也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占据核心地位。五四时期思想家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批判集中在孝道上。他们揭露了封建孝道的本质、危害及虚伪性 ,并对建立新型的父子关系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3.
孝,即孝敬父母,这是人类最古老、最朴素、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和行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十分强调孝道,因此,千百年来“孝”已经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成为中国封建伦理的核心。由于儒家的传统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彻底批判和...  相似文献   

4.
徐复观与熊十力的分歧体现为两种不同的"疏释"。熊十力通过诠释经典所建构的心学体系并未回应现代实证史学的诘难,仍是"古代的疏释"。而徐复观"现代的疏释"则通过历史语境学式思想史的方法,在现代学术范式中重彰经史系统,其不仅回应哲学的批判,更规避了考据学的疏缺。徐复观的思想史有效地纾解了近现代经学危机,维持了儒学精神在庶民社会继续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并没有形成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不可能真正"罢黜百家",但"儒家居于思想主导地位是实在的"(1)。儒家教育逐渐渗透于中国人的思想中,其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理雅各作为一名深谙中国文化的西方传教士,对儒家孝道传承、中国女子教育、科举制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意见,其观点有偏颇之处,但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4,3(1):24-32
本文结合"孝道"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就胡慧超对"孝道"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作者以为:隋及唐初由许逊族裔把持的西山游帷观之衰微并不意味着许逊崇拜"已到了生死关头",因为胡慧超等非许氏族裔的"孝道"成员并未放弃对许逊崇拜的推动,而是利用其实力和影响将许逊崇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胡氏的贡献有如下几点:一是复兴了西山游帷观这一"孝道"的活动中心;二是促使许逊的形象朝着一教之祖大大迈进;三是为"孝道"在唐代获得官方的承认创造了条件;四是在"孝道"中开创了一种重视以文传教的风气;五是培养出了一些著名的"孝道"弟子.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开展了空前的批判和重估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论战。这是当时政治上反对复辟倒退、思想上追求新的人生价值观而反思传统的必然结果。陈独秀作为论战的主将,发表了多篇批判和评价孔子之道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极大震动和反响,也引起了反对,反对者攻击他全盘否定孔子。我们现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人生价值观需要更新,也面临如何对待传统人生价值观和孔子人生哲学问题,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人评判孔子之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会有有益的启示,也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陈独秀评判孔子之道的历史作用。近年…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精神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徐复观艺术思想的核心究竟是儒家美学还是庄子美学呢?此可从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及其内心情感的激发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因素,对学界"重庄轻儒"、"根儒道华"、"儒学化的庄子"三种观点提出批判。事实上,徐复观洞察到了儒道艺术精神之间的差异,从而突破了传统的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固有思维模式,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9.
论《太平经》对两汉孝道的改造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在两汉孝道逐渐走向纲常化、片面化、绝对化之际,通过吸取并提升传统孝道中的生命关怀因素,以图克服两汉孝道轻忽生命、压抑人性、权责失衡的偏颇;把尽孝与道教"长寿成仙"的宗教信仰相结合,以"神道设教"的方式标举孝道信仰;独创"承负说"以改造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完善道德赏罚机制;提出"身神论"以补充神灵监督说,强化道德赏罚的权威性。《太平经》的改造不仅有助于两汉孝道的合理化,且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启蒙所塑造的现代性的社会图景构成马克思时代的问题域。青年马克思与启蒙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大体上呈现为三个阶段:继承、反思和批判。青年马克思从启蒙的核心——自由问题,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在启蒙哲学的影响下,经历了从本体自由到现实自由的承继阶段;在克罗茨纳赫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实现了对启蒙自由观的彻底批判。这一过程具有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一,通过对启蒙塑造的"抽象政治自由"的批判,实现了对启蒙自由观的初次反思;其二,进一步揭示和扬弃了启蒙的形而上学根基——形式化的原子个体自由,完成了对启蒙自由观的深层批判。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表现为把"孝道"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胜于功名,表现了与以往家庭伦理的不同。曾国藩非常重视并终身实践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孝观念,而且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为此,在忠与孝的关系上,曾国藩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反映了他在家庭伦理方面对传统道德的改造。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儒家中,徐复观不同于其他儒者之处在于,他对现实与历史的批判态度和对儒家理想的执着的卫道精神交织在一起。如何分析儒家心性之学和儒家批判精神的内在关联,关涉到现代儒家社会批判理论能否真正建立起来。本文以徐复观为例,对此作一点批判性的分析。一、现代性:儒家社会批判理论的提出社会批判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的理论形态,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维度。在社会批判理论中,现代性及其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关注与批判的对象。现代性问题不是中国本土的社会肌体和文化脉络中的自然之物,而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所必然遭遇的…  相似文献   

13.
卢春红 《哲学研究》2015,(2):67-76,128
本文综合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中有关"反思"概念的不同论述,主要分析了康德反思概念的三个不同层面内涵,即反思概念与主体的关联,先验意义上的反思以及反思性的判断力,由此显示出康德反思概念的独特之处:其运思时的由感而思的特性。这一特性,不仅让康德的反思概念与黑格尔的反思概念有了不同的指向,还显示出其对当代西方哲学的意义。这同时也意味着,当反思概念与判断力相关联,与感性的角度相关联,从而通过自身进入主体之时,它也是通过自身走出了主体,进入生活世界之中。由此,反思概念就指向了对自身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同时,孝道观也 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夏、商、周三代,孝亲之心表现为传统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观念,发 挥着维系宗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对传统宗教中的 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使其从一种虔诚礼敬的宗教伦理变成了一种对家族生活反思的人生哲 学;从宗教祭祀活动变成了深入社会的家庭规范。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夸大了孝道的引申意义 ──“以孝治天下”,使之变成了一种国家政治哲学,一方面掩盖了阶级国家的实质,另一方面也歪 曲了孝道伦理的本身意义。在现代公民社会里,家庭仍然发挥着“抚幼养老”的社会职能。因而, 儒家的孝道观复归其本来意义,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发动的“道德革命” ,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所以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学者论及“五四”的道德革命 ,重点大多是它对旧道德的批判清算 ,及其所造成的震动、影响 ,而对它所提倡的新道德则涉及较少。本文拟对此稍作评介 ,以求对“五四”的道德革命有更全面的认识。概言之 ,“五四”所提倡的新道德 ,其基本原则是“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 ,而其理论基础则是“求乐免苦”的人性论、伦理观。现按其逻辑顺序分述如下。一“五四”道德革命是戊戌时期道德革命的继续。在戊戌时期 ,维新派思想家…  相似文献   

16.
质疑之偏颇     
读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写作三想》(片断),感受颇深。史老师对文学创作理论上的传统命题敢于反思、敢于冲撞,见解新颖独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用逻辑理论知识来分析,其质疑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7.
一点感想     
<正> 近来社会上,讨论中西文化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注意和兴趣,很有点象“五四”时期。但这个“象”是表面上的。“五四”时期谈中西文化,其重点是针对中国文化的消极方面进行批判。现在谈中西文化,其重点是要发现中国  相似文献   

18.
"自"类语词可分为一般观念性与观念—思想化两类。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却乏人问津,亟待从观念史、思想史的视域进行研究。殷商时期,盘庚使用否定性与肯定性"自"类语词,反思、批判人的存在状态,并要求人充分且合理地行事;西周时期,周人尤其是周公主要使用否定性"自"类语词,从消极方面限制自我、主体性,提示出存在状态、生命活动的转向,周人也使用肯定性"自"类语词,在积极方面的限制下将自我、主体性充分展开;春秋时期,语词趋于成熟,更加注重对人的种种限制,"自—他"关系、自我反思与克制、实现转向等内容较以往更加明确;前诸子时期"自"类语词的特例反映了拟人的思维与观念以及言说方式。要之,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乃是先贤们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认识、反思、批判的结晶,其追求合理性,体现了人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9.
回溯历史,儒学的每一次重大转型与发展都与其遭遇的困境以及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五四"时期儒学批判话语的历史情境下,"儒学与现代性"关系问题逐步凸显出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视和需要认真回答的历史性课题。一、"五四"运动下的儒学危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日加剧以及中国自身政治统治的没落,传统儒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传统士大夫们所尊奉的孔门圣教在西学的逼近之下也呈现出持久的紧张与冲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三大特征 :第一 ,它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 ;第二 ,它与对家族主义的批判紧密相连 ;第三 ,它与中国传统的群体本位价值观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