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两种宗教哲学类型——阿奎那的宇宙论方式和克尔凯郭尔的虔信主义,从历史上说明西方基督教哲学是如何回答人和上帝这一核心问题,如何解决理性和信仰这一内在矛盾的。为弥补安瑟伦本体论证明的不足,阿奎那提出了较为完备的宇宙论证明。然而这种证明不仅被康德斥之为理性的“幻想”,而且也被克尔凯郭尔的虔信主义所不容。信仰对象的理性不确定性始终是基督教哲学难以消除的“硬核”。  相似文献   

2.
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一直是神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且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奥古斯丁到安瑟伦,从阿奎那到康德,这个问题引起了古今无数神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本文拟介绍当代著名宗教社会学者彼得·贝格尔的《天使的传言》一书中所论述到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新五路证明"的问题。作者首先简单介绍贝格尔的这本书及其价值,其次分析古今哲学与神学思想史上颇有代表性的上帝存在的证明,最后通过阐释贝格尔的具有"现象学和心理学色彩"的"新五路证明",从而彰显其哲学和神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一切有神论的证明中,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最不寻常的一个,并且该论证有着悠久的历史,马克思对于本体论证明的独特理解可以归结为三个命题:本体论证明是空洞的同义反复;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毫无意义,他所举的例子反而会加强本体论的证明;本体论证明不外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马克思的这三个命题都可以得到经验事实和逻辑分析的双重支持。  相似文献   

4.
卡尔·拉纳先验形而上学的鹄的,在于奠定启示神学的知识论根基和真理规范。卡尔·拉纳确证,作为精神的此在对于上帝的先验把握,揭示着作为神圣奥秘的上帝在此在意识中的临在。先验形而上学所论证的此在的普世而先验的上帝知识,是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认识论表述,毋宁说,是以形而上学的先验认识论术语表述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作为精神的此在对于上帝的先验把握,作为上帝普世而先验的启示,是上帝在历史中作为神圣逻各斯-言辞形式的特殊的范畴启示的形而上学根基。一方面,托马斯·席瀚对卡尔·拉纳的哲学诠释是值得商榷的,但另一方面,拉纳关于上帝存在本体论的证明面对托马斯和康德的高尼罗式的诘问也依然是无力还击的。  相似文献   

5.
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近代哲学核心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后来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证明中得到进一步讨论和深化,最后在近代哲学中才被自觉地确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经院哲学对此问题的思考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及其所引起的争论中,这个证明在近代的笛卡尔哲学中再一次得到重申,并且遭到了康德的致命批判。后来,当黑格尔对这一证明以及康德的批判进行再批判时,才揭示出它所包含的思维与存在相同一的深刻内容。一、本体论证明的提出及其思想实质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最初是由安瑟尔…  相似文献   

6.
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是安瑟尔谟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理论根据,对其证明的哲学批判及变革是在对于形式逻辑的超越之中不断地推向深入的。康德的先验逻辑拒斥作为理性概念的上帝,理念中包含的现实性并不等同于现实存在中的现实性;黑格尔认为上帝本体论证明只有基于辩证逻辑,且在"正、反、合"的推理法则中才是可理解的,其合理性在于它以宗教的方式表达了"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不仅是该证明的理性完成,而且也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批判方式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上帝存在证明大都直接断定概念与存在的合一,康德从这一关键枢纽入手摧毁这些证明。然而黑格尔的历史梳理表明,双方都有其局限性: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作为问题的原发之地,扎根于充沛的超越性信仰之中,该证明对宇宙秩序的坚守值得肯定,但它忽视了尘世事物对上帝力量的体现;康德的批判及其代表的现代经验实在论直接断定而并未证明概念与存在的两分,陷入知性思维而不自知,因而取消了上帝概念及其主动实现的问题。要了解"存在""概念""理念"这些范畴的本性,审视黑格尔心目中真正的上帝存在证明,必须以他的《逻辑学》为依据,洞察"存在向概念的过渡"和"概念向存在的过渡"各自在不同层面支持对方这一思想实情。黑格尔的上帝观在各种新兴"实在论"对康德先验论构成重大挑战的当今时代,不失为一条既尊重现代理性,又坚守宇宙秩序的可参考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康德持一种人格上帝的观念,即主张上帝是一个具有知性与意志的存在者。这是一种经院哲学式的观念,是古罗马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深受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斯多亚派思想的影响。康德与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学者一样,把上帝的知性看作一种直观的与创造性的知性,把上帝的意志看作一种知性的与创造性的意志,把人格上帝看作纯然理性的与非感性的存在者。从人格上帝的逻辑可能性出发,康德否定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上帝与最极端的自然神论的上帝,这对于他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良知所具有的先天性道德意义是阳明学得以建立的基石,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对于阳明学来说,良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本体,因此也应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良知的道德意义。王龙溪以"虚体不变而妙应随缘"来解说良知,指出良知的道德意义源自良知本体的"虚",即舍弃"人欲"所带来的对于对象性存在的扭曲,使得对象性存在能够在良知的"观照"之下,成为其自身,这即是良知之本体论意义上的呈现。在人的真实生存经验中,这一良知的呈现源自人的孝亲之爱。孝亲之爱正是在生存体验中,最为先天的舍弃"自身",充分尊重"对方",良知充分"呈现"的时刻。  相似文献   

10.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而康德关于"存在"的几乎所有论题都表现在了这个批判里.这些论题主要包括:1."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2."存在"是对某些规定性本身的肯定,3."存在"是对某物本身的肯定.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个批判的解析而获得对康德的"存在"论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1.
翟志宏 《宗教学研究》2005,1(2):171-174
在西方基督教哲学中,如何从人的层面走向上帝、体认上帝,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直接认识或体验上帝存在的方式,上帝在启示中成为人们直接获得的永恒真理;一种是通过受造物的自然本性,在理性的推导下间接地认知上帝的存在.蒂利希把这两种方式称之为宗教哲学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本体论类型,后者为宇宙论类型.阿奎那通过因果推理和类比推理对上帝存在的论证,充分展示了宇宙论类型的思想特征.克尔凯郭尔则凸显了孤独体验和内在激情在走向上帝中的意义,表现出了对本体论类型的回归.本文旨在通过对阿奎那和克尔凯郭尔的比较,来评述两种宗教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胡好根据康德文本中的两处说明提出了关于逻辑谓词的四重界定。但是,他的界定却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和文本阐释上的问题。他的界定不但没有揭示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反而使得它的意义受到了遮蔽,这缘于他局限于"S是P"这种命题类型来界定逻辑谓词,而完全没有注意到"S是"这种命题类型对理解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实,在康德的存在论题中,他主要是以"S是"这种命题类型来阐释逻辑谓词的,因此此处的逻辑谓词只能是特指的,而非泛指的,它就是Sein。Sein这个逻辑谓词就是实存谓词,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本体论证明当中的实存谓词还只是分析命题的谓词;另一方面它指的是existiert,Dasein或Existenz,这是一个通过联系知觉经验而对它做出了精确规定之后并完全超出了上帝概念的实存谓词,因此是综合命题的谓词。基于这一理解,存在作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将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3.
西方宗教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传统论证主要有三种:目的论论证、宇宙论论证和本体论论证。伊斯兰传统学术关于真主存在的理性论证也可归为三类:目的论论证、"凯俩目"宇宙论论证和"或然性"论证。现当代学术研究日渐显示,中世纪基督教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大多源自中世纪伊斯兰教义学和哲学。本文从宗教比较角度介绍了伊斯兰传统学术关于真主存在的理性论证并分析了其各思想流派对信仰-理性关系问题的理解后指出:当前,伊斯兰教内部应进行更为深刻的批判反思,加强阐扬自身深厚的理性传统,积极高效地迎接现代性挑战;世界各大文明需秉持美美与共之理念加强对话合作,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加美好的"地球村"未来。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的困难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存在和存在的证明的一致1.1 本体论地谈论存在问题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种科学的研究。当对象性地谈论存在问题时,本体论的存在便被放置在这种谈论的外面。本体论的第一个困难便是要求存在和存在的证明的一致,即存在本身便是其自身的明证(evidence)。在这个明证的水平上,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分界突然消失了;存在要求直观性而使本体论认识论化,另一方面,明证要求最终性而使认识论本体论化。本体论的这种要求导致近现代本体论的革命。  相似文献   

15.
数学本体论的提出从直接意义上说是巴迪欧反叛海德格尔"诗歌本体论"的理论尝试,后者一方面既未摆脱传统形而上学"本原"和"在场"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又脱离社会历史语境抽象地讨论存在问题。巴迪欧认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既需要将"存在"从"一之规范性权能"中释放出来,同时也要对理论所由以产生的社会生活本身进行批判改造。在此基础上,数学本体论首先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存在的理解,即"一不存在"、"存在是多"。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当代裹挟电子媒介而来的数码操控,以及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呈现出的统一性量化趋势,数学本体论还构成了对这一新的社会现实的历史映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在恩格斯那里,唯物主义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含义是指世界的根源、根据在自身之中,世界不是神、上帝或任何外在的精神性力量创造的,世界是自我创造、自本自根的。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内涵"自因""内因"和"自我决定"的观点。关于唯物主义的这种新阐释,将有助于重新理解"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实践"观点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Sein显然不是实在的谓词",是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著名论题。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一文中,胡好为了解决他所说的"实在谓词难题",即"实在谓词不是实在谓词"的表面冲突,把该论题解读为"主观综合的现实谓词"不是"客观综合的实在谓词"。胡好解决"实在谓词难题"的新方案难言成功:(1)他的基本框架来自于知性分析论,脱离了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语境,看不到该论题是针对本体论证明的小前提混淆"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而提出的;(2)他用新造的"现实谓词"代替康德所说的"实存谓词"没有必要,把"在与主词概念的关系中对一个对象的肯定"当作"现实谓词"也与康德原意不符;(3)他关于实在谓词是表达事物可能性的谓词的说法包含歧义,甚至有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倾向。胡好"新方案"的失败表明:必须放弃从经验论出发理解"实在谓词"的做法,放弃"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这一基本预设,而要坚持对"实在谓词"作先验论的的解读,在先验神学的框架中把它与上帝的实在性联系起来,承认它就是诸如"全能的"等分析命题的谓词。更精确的文本分析表明:胡好的观点并无可靠的文本依据,他对我的观点的批评不能成立,他对"上帝是全能的"这个例句的处理也不适当。  相似文献   

18.
论作为跨界谓词的“存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存在”究竟是不是谓词7自安瑟伦、笛卡地提出那个著名的本体论证明以来,这个问题在西方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康德、摩尔、罗素、斯特劳森、汤姆森、皮尔斯以及自由逻辑学派等都曾研究过这个问题,或肯或否,或在二者间摇摆。谓词通常有两种意思:一、指语法谓词,即谓语;二、指逻辑谓词,表示个体的性质或若干个体间的关系,如“是白的”、“大于”等。毫无疑问,“存在”是一个语法谓词。在“驯虎存在”中,没有人会否定“存在”是一个合乎语法的渭语。人们争论的是“存在”是不是逻辑谓词,“存在”是不是表示个体的性质或若干个体之间…  相似文献   

19.
哲学意义的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于"存在"、"本体"和"世界"的实证知识,而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实质内容的反思性的哲学理论。作为历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历史,哲学的世界观是以理论形态所表征的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论,又是追问存在的根据的本体论,由此构成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否定性统一的辩证法。辩证法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基本问题"的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三者一致"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论存在者与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逻辑学与本体论的区分入手,强调了本质概念和存在概念的本体论或实存论性质,提出了一条区别于传统思辨哲学的从经验的存在者到先验的存在者的致思路线;尔后依次从质料与形式、本质与存在、主体与偶性三个层面阐述了阿奎那的本质特殊学说和实体(单纯实体和复合实体)学说;最后则强调了作为“第一存在”的“绝对单纯性”的上帝的本体论地位和形而上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