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 ,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 (熟人 )信任所构成的道德范畴 ,强调的是伦理性 ;而西方法律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 ,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 ,体现了平等、自由与正当权利的法治精神。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诚信危机现象 ,既有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失灵问题 ,又有法律诚信的缺失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 ,实现传统伦理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儒家诚信道德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社会的信用伦理只能在现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资源 ,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表明 ,以儒家为代表的诚信道德传统作为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伦理传统依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 ,而且必将成为建构现代信用伦理的根本和主要资源。但是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儒家的诚信伦理在内涵和外延上都需要转化和扩充 ,将之直接作为规范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难免捉襟见肘 ,这也正是时下人们在“人无信不立”的古训面前呼唤诚信的原因所在。儒家的诚信伦理要在市场经…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社会救助正义与慈善伦理生态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作为一项现代性的制度安排,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制度本身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其基本伦理道德精神经历了从仁爱到正义的变化,社会救助伦理关系也整体上经历了从慈善伦理关系到权利伦理关系的根本转型,这种转型必然意味着伦理生态重新建构。正义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慈善事业的伦理生态是社会救助伦理精神在现代社会整体伦理生态中的实践合理性的表达。在个体德性和德行层面,应该构建制度正义与个体正义以及个体正义与个体慈善两种伦理生态。  相似文献   

4.
诚信与公民社会散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诚”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本体特性之义和德性之义 ,“信”具有主体对客体的态度 ,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行为 ,客体对主体的状态三种情形 ,“诚”与“信”之间略有差异。诚信不完全等同于信用 ,诚信的特点是主观性、渐成性和根本性 ,信用之所以具有伦理品格是由它的时间差、不确定性和不充分性等特性来决定的。公民社会异于威权社会 ,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 ,在平等交往、契约自由、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公民社会 ,诚信具有广泛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学理根据。维护公民社会的诚信要注重社会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守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国"加速拐弯式"社会转型引发的严重社会诚信缺失,突显了对传统诚信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诉求。本文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对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的理据进行条陈,基于现代社会特征及其时代精神,提出传统诚信文化转化的三大原则,并从"人格诚信"与"制度诚信"的法德结合、"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情理合一、"重义轻利"与"义利兼顾"的价值整合等方面构建了传统诚信文化有效转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守信重诺讲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传承传统诚信美德首先必须阐释传统诚信的思想内涵和创生之理,尤其是要揭示其发生作用的社会根据,挖掘其滋生与涵育的深厚社会土壤。中国传统诚信孕育于自然经济基础与乡土社会结构,受制于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模式,内化于礼法结合社会维系机制,涵养于儒家思想为宗的价值文化系统。考察中国传统诚信的社会根据,有利于更加全面解析传统诚信的社会历史渊源,有助于更加清楚了解传统诚信的基本精神与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诚信。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道德.但是,传统的诚信和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诚信有着形式和内容甚至精神实质的差别.现代市场经济的诚信是信用式的,传统的诚信是信任式的,它强调的是信于言、信于心和信于性,即尽言、尽心和尽性.  相似文献   

8.
伦理体现着国家、社会、个人在不同层面上的价值追求,规范着社会空间的秩序。在从传统礼俗社会的德性伦理转向为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制度伦理的过程中,需要把对伦理主体的内规性要求与外规性约束结合起来,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伦理之基的稳定作用;深入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发挥伦理之魂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传统伦理精髓,加强伦理之根的固本作用;不断建立完善伦理制度,强化伦理秩序刚性标准;广泛选树先进道德榜样,彰显伦理示范效仿作用;营造诚信友善和谐向上的伦理氛围,从而规范并重建社会空间伦理秩序、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道德哲学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德性转向",即从现代规范伦理学向传统德性伦理学的转向。托马斯·阿奎那代表的基督教德性伦理学再次引起了学界的瞩目。阿奎那的德性伦理学因其"综合性"、"体系性"、"超越性"和"渊博性"等特征被誉为亚里士多德之后德性伦理的一大典范,又因其鲜明的"理智性"与世俗道德哲学有着更为亲和的关系,也更适于参与到当代道德哲学的新发展和新思潮中,因此,对当代德性伦理复兴和道德建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制度伦理的兴起,在今天的中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紧密相联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从而动摇了传统德性伦理的生存土壤,致使德性伦理的边缘化。但由此就认为制度伦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显然又是有失偏颇的。追溯制度伦理文化的传统根源,对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诚信在中西方都得到普遍的重视 ,其内涵也基本相近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既有社会历史方面的根源 ,也有思想文化上的原因。中西诚信观各有长短 ,新型诚信观的建构和我国诚信社会的建设 ,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吸取中国传统诚信观重自律、重人格信任与西方诚信观重他律、重契约信任的合理因素 ,从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机制和个人信用机制、加强现代诚信观的宣传和诚信意识的养成教育等方面入手 ,打造“诚信中国”。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渐公共化的现代社会,占据现代道德理论主流的规范伦理学是否为德性伦理预留空间?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必然将遭遇公共化困境?文章从"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说法入手,通过梳理、分析当代伦理学界出现的几种化解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之方案,并依据德性与人的生存之间关系论证德性伦理的现代价值。由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德性伦理是否遭遇公共化困境,而是揭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德性伦理类型、寻求现代人生存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多样化德目清单。  相似文献   

13.
德性伦理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伦理强调以人类自身的内在品质作为人的一切生活的出发点,这不仅使德性伦理在人类伦理思想的起源处规避着人类伦理生活的方向,而且在现代人类遭遇道德困境的形势下,又指示着人类伦理生活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德性伦理最终的理论指向便是将成就德性与明其规范统一起来,从而真正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对传统德性伦理资源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还是原始儒家的德性传统,都可以为现代伦理理论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智性资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的公共性转型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尤其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凸显出的由于诚信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诚信和诚信缺失的应对问题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话题.诚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性,但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在性质上呈现出去本体论、公共性、制度性特征,由此引发了现代社会诚信问题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5.
传统乡村经济伦理表现出务本重农、勤勉耕作,信任熟人、互帮互助,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等特征。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乡村经济伦理在现代中国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传统乡村经济伦理思想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勤劳致富、物质利益为先;等价交换、注重公平交易;享受生活、适度超前消费。转型的原因主要在于乡村经济活动基础的变化、乡土社会基本特征的变化、乡村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等。新时期,在现代乡村经济伦理建设中,我们应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经济治理;开展经济伦理教育,增强经济道德观念;加强乡村诚信建设,树立市场契约意识;推动"礼""法"共治,重构乡村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6.
<正>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帝王法则,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域,也是促进学科进步和发展的理论生长点之一。王淑芹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德性与制度——迈向诚信社会》(王淑芹、曹义孙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无论是对于伦理学学科的发展,还是对于深化我国诚信建设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该著的知识内容可以概括为为何要积极建构诚信社会、如何建构诚信社会以及何以建构诚信社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诚信观中关于“诚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诚信”是一个伦理学意义上的完整范畴 ;同时“诚”与“信”又是两个分别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的范畴。中国传统诚信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重视和要求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视诚对信的根本制约关系 ;重视和要求对善的不懈追求 ,寻求诚信的正当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继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诚信的现代性转型和后现代趋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发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传统诚信观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在主要致力于传统诚信的现代转型中 ,应克服规则诚信的局限性 ,尽可能保护和鼓励道德的诚信和认同的信任 ,与此同时 ,应注意考虑西方的后现代趋向。  相似文献   

19.
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但当前诚信缺失已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重塑诚信伦理亟待制度保障。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克服了现有公民管理方面的缺陷,以之为基础加快推进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构建起诚信伦理建设制度体系,有利于防治社会信用失范现象,有利于推动人民群众诚信信仰的形成,有利于从制度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顶层设计,是党和国家增强制度自信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及其现代变革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必须对传统经济伦理进行根本的变革:(1)变革“重公轻私”的产权伦理;(2)变革“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分配伦理;(3)变革通行于熟人社会的“诚信”道德;(4)变革“家庭主义”。但由于存在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因而“传统经济伦理”的现代变革将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