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日本江户时代徂来学派儒者太宰春台批判朱熹《易学启蒙》的著作《易道拨乱》,以及朱子学派学者森东郭对此进行再批判的著作《易道拨乱辨》为研究对象,将双方内容依易学史观、"理"的概念和筮法等为主题,分别进行述评,指出春台说法中未能自圆其说之处,以及东郭说法中不能有效对春台达成攻击的部分。本文进而从江户时代徂来易学和反徂来易学表现的脉络进行观察,介绍徂来学派易学大要及反徂来易学的批判空间,以说明春台和东郭论争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史少博 《孔子研究》2019,(1):140-146
朝川善庵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儒学者,著有《孝经会通》《古文孝经证注》《孝经孔传音注》《古文孝经私记》等多部著作。《古文孝经私记》的价值的体现,主要有朝川善庵对《古文孝经》版本之考证:考证了《古文孝经》字体不是"籀书"而是隶古,《古文孝经》是孔壁真本,日本江户时期所传《古文孝经》有五种版本皆出于孔壁真本,《古文孝经》有二本,日本所传的《古文孝经》有章无名。《古文孝经私记》的价值还体现在朝川善庵对《古文孝经》内容论释的考辨:对"孝者德之至"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辨、"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辨、"天子之孝"辨等,见解独到。由此,日本学界对《古文孝经私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正《孝经》之学,经文有古今文之分,郑注主今文,孔传主古文,经文互有出入,注解大相违异。唐代天下一统,经学随之统一,故有《九经正义》之写定。而《孝经》仍今古别行。至唐玄宗之世,乃诏令群儒质定《孝经》之义,刘知几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注,司马贞主今文,言古文鄙俚,事俱载《唐会要》。明皇  相似文献   

4.
《太上感应篇》解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统道藏》‘义’字一号至十一号、‘廉’字一号至十二号、‘退’字一号至七号,收入《太上感应篇》三十卷,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志·杂家》:“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按《宋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昌龄传》:“字天锡,宋州楚丘人,太平兴国三年(978)举进士,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寻此书李昌龄传中,纪年有天禧初,乾兴初,明道中,康定中,嘉祐中,及熙宁二年(1069),俱在  相似文献   

5.
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儒学家松村九山著有《管仲孟子论》,其内容有两大部分,其一为“管子论”,其二为“孟子论”。在“管子论”中主要论述了管仲“非不忠不义也”;“仁斋失之墼,皆非知管仲者也”;“太宰子已好管仲过寅,牛尾子反是”。在“孟子论”中主要论述了“娇枉者过直,太宰子之论”;驳斥太宰子(太宰春台)的“孟子牵强持论、为齐王言好货好色”之论。松村九山著《管仲孟子论》的思想主旨,就是驳斥近世陋学对管仲、孟子的非议,其论数千言,辨析其精。  相似文献   

6.
《隆兴编年通论》,简称《编年通论》、《通论》,二十九卷。南宋隆兴二年(1164),隆兴府沙门祖琇撰。收入日本编《续藏经》第一三○册.祖绣,号石室。禅宗僧人。著有《僧宝正续传》七卷,收录北宋之末、南宋之初的禅僧三十人,今存。另撰《佛运统纪》,“放左氏,寓褒贬法,兼述篡弑反叛灾异之事。”(见《佛祖统纪·通例》)初与《隆兴编年通论》一起流传,宋本觉撰《释氏通鉴》十二卷,在采摭书目中并载两书。以后《佛运统纪》湮没不传,至元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时已不见记载。  相似文献   

7.
后人说解《周易》时,常常从今古文的角度立论.其实,这当中多系误解:秦焚书而儒门《易》传之不绝,《周易》只有师法、家法之争,并无纯粹的今古文本之争;用扬雄之言证明河内女子所得逸《易》一事,则是对扬雄《法言》断章取义的误读;《汉书·艺文志》说《费氏易》与古文同,是说其字之多寡同于中古文,无脱缺,并不是说《费氏易》一直用古文字传播;许慎《说文序》中列出包括《孟氏易》在内的书目,是说他引用的这些书中的某些字的用法合乎仓颉、史籀造字本意,并不是说它们都是古文经,“皆古文”三字是针对《论语》、《孝经》而言,是说这二书用的是篇章、词句与今文本有不同(但字体可能都是今文隶书)的古文本.  相似文献   

8.
<正>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他颖悟夙成,少从胡宏问程氏之学,遂潜心理学,终成南宋道学之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著有《论语解》、《孟子说》、《诸葛武侯传》、《南轩集》等传世。兹以《论语解》为例,管窥张栻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孝经郑注》作者问题是中国经学史上一桩公案。郑玄自言注《孝经》,但自陆澄首发难端,陆德明、孔颖达等续加疑辞,刘知几再设"十二验"断言《孝经》非郑玄所注,王应麟继称郑小同注《孝经》。清代汉学复兴,《孝经郑注》作者之争空前激烈,陈鳣、袁钧、严可均、钱侗、侯康、郑珍、潘任、曾朴、皮锡瑞、曹元弼等前后踵继,通过考核证验,寻出《孝经注》必属郑玄的种种内证,同时针对刘知几"十二验"逐一辩驳,又对"郑小同注《孝经》"说予以否定,力翻陈案。这一典型的案例,具体展示出清代汉学持续发展的历程与后出转胜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正王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全书179页,计17.5万字。本书选取朱子学派、古义学派、徂徕学派(古文辞学派)、泊园学派及考证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著作,在对文本进行详细调查、分疏的基础上,对江户时代的易学及易学与江户儒学之间的关联、互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易学与神道——山崎闇斋的易学研究",通过考察《朱易衍义》《文会笔录》等著作,探讨了山崎闇斋的易学,提  相似文献   

11.
打开矛盾《子夜》,就会看到一位封建遗老整日捧着本书念诵不已,到死也不放手,这就是道教劝善书的一种——《太上感应篇》。(以下简称《感应篇》) 《感应篇》的作者至今是个疑案。《宋史·艺文志》收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认定李昌龄是作者。《道藏》太清部有《太上感应篇》三十卷,然称:“李昌龄传,郑清之赞”,意即李昌龄只是传《太上感应篇》者,并非作者。这就和《宋志》有了出入。《续百川学海》录有“《乐善录》一卷,(宋)李昌龄撰。”看来这位和《感应篇》有关的李昌龄还著有其它类似的劝善书。但宋代叫李昌龄的有几个,到底哪个是作者,各说不一。清代给  相似文献   

12.
唐代道士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人,生卒年无考。据《新唐书·艺文志》,尝隐居东海,于贞观五年应召至京师,太宗赐号“西华法师”。著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开题序诀义疏》七卷。二书均佚,经近人蒙文通校理,辑成《道德经义疏》六卷。又有《庄子注》三十卷,《疏》十二卷。成玄英精研老庄之学,更参以释氏之理,道通内外,学兼百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10)
《宝林传》,全称《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十卷(今存七卷,佚三卷)。唐贞元十七年(801),金陵沙门智炬(又作“惠炬”、“慧炬”)与天竺沙门胜持集。原书自南宋起失散。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金代雕刻的《大藏经》(即“金藏”、“赵城藏”)中刊有此书的残卷,1935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将它编入《宋藏遗珍》第三函(在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册)。今据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的《宋藏遗珍》本解说。《宝林传》是一部根据禅宗南宗的祖统说编定的通记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事迹的著作。见录于《唐书·艺文志》、北宋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本觉《释氏通鉴》卷十和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十说:  相似文献   

14.
一、《庄子内篇注》是德清晚年的一部佳作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认真研究过老子,著有《道德经解》,也认真研究过庄子,著有《庄子内篇注》。《道德经解》,据其序言始作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四年“卒业”,此书在其《观老庄影响论》之后(参见拙作《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载《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三期)。《庄子内篇注》无序言,有简要题记,未记写作年代,但说“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影响论”即《观老庄影响论》无疑。那么,《庄子内篇注》必定作于《观老庄影响论》之后。该书署名为“明匡庐逸叟憨山释德清注”  相似文献   

15.
<正> 1988年8—9月间,应日本都市研究会(会长五井直弘教授)之邀,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另外四位学者一起,赴日参观各地古代城市遗址及有关文物。9月9日,在岩手县水泽市胆泽城遗址考察,获见近年发现的漆纸文书《古文孝经》原件,叹为眼福。当时曾表示,这是《古文孝经》已见最早写本之一,在经学史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尚未为中国学术界所知,返国后当尽速作出介绍,此事已见诸日本报纸报导。现在草成这篇小文,就是要了却这一心愿,并对日方学者的盛情表示谢忱。  相似文献   

16.
《周易本义》十二卷,宋朱熹著。熹字仲晦,一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徽州婺源人,事蹟详见门人黄勉斋所作之《行状》,及《宋史道学传》等。生于建炎四年,卒于庆元六年,年七十一,(公元一一三○年——二○○年)于理学能容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  相似文献   

17.
历代《道藏》中都收录有一部古书《易林》。《易林》一书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为“易林十六卷、焦赣撰”。焦赣 ,西汉人 ,当过小黄县令 ,后死于该地。他是易学家京房的老师 ,故《汉书》在卷七十五的《京房传》中附记他。谓其名焦延寿 ,赣是他的字。唐严师古注《后汉书》 ,言赣为其名 ,则延寿为字。《汉书·卷八十八·京房传》记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 ,托之孟氏。”《易林》实非焦延寿一人所创作。焦延寿当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上把易说、民谣、书记等各种资料汇编成《易林》一书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编辑部: 胡道静先生在《<道藏>与中国文化》一文中(见《中国道教》总第五期35页第二栏六行)说:“清嘉庆时孙星衍的夫人王圆照校《列仙传》,也直接用南京朝天宫所藏《道藏》本核对,补足赞文。”根据我所掌握的材料,与胡先生的看法有些不同,提出来供商榷。一、嘉庆时校《列仙传》的女士不叫王圆照,而叫王照圆;她不是江苏常州人孙星衍的夫人,而是山东柄霞人郝懿行的夫人。此夫人祖籍福山,初名瑞玉,字照圆,号婉佺,又号芝罘梦人。嫁后改字为名,改名为字。虽然  相似文献   

19.
李筌     
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人。约生于中唐玄宗之世,正史无载。传隐于嵩山少室,曾于其石壁中得《黄帝阴符经》,骊山母与之解说玄义。著有《阴符经注》、《太白阴经》等。见《阴符经》。  相似文献   

20.
《仪礼》有今古文之分,郑玄注《仪礼》时兼采今古文,"从今文则《注》内叠出古文,从古文则《注》内叠出今文"。郑注中这些古文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古文经的一些重要线索,所以前修时贤对此均较为重视。本文主要是利用当今所见出土文献材料,着重对郑玄注《仪礼》九则形讹古文作一新证,重点对这类古文讹混的时代层次做了考察,文末还顺带对郑玄注《仪礼》时所据古文本的真实面貌作一补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