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邬焜教授的回应文章。周理乾博士和哥本哈根大学索伦·布赫尔(S覬ren Brier)教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哲学?》认为邬焜的信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传统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叛逆,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邬焜哲学体系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信息并不相同,因此,不是真正关  相似文献   

2.
邬焜教授对于信息科学和哲学及其与一般哲学的关系的重要贡献,刚开始为国外学者所认识。邬焜的研究与一种非标准、非真值函项的逻辑,即现实逻辑,相互支撑。这一逻辑乃是对法籍罗马尼亚人斯特凡纳·卢普斯科的开拓性工作的发展。基于邬焜的理论和这种逻辑,许多的批评性术语和概念将因其对科学哲学的特定影响而获得重新规定。因此,不妨将这种结合的理论作为关于一种演化中的信息社会的规范伦理学之发展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与信息哲学的研究交相辉映。信息科学对于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解应当与信息哲学的相关诠释互相印证。因此,基于信息科学基本成果,从信息科学的视角来评述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信息本体论是邬焜信息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其用来判断信息哲学带来哲学"革命性"转向的最终依据。由于哲学"教科书体系"及日丹诺夫哲学史观念的长期影响,包括邬焜在内的众多学者往往把"本体论"误认为是关于世界存在的"本原论",把西方哲学史简单化、公式化地曲解为物质—精神二元结构的演变史。通过对西方本体论传统基本观念的梳理,并以此为基准来对邬焜的信息本体论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可以发现,它不是严格意义的本体论,而是响应信息时代精神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主义的哲学取代其信息本体论,邬焜的信息哲学体系仍然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5.
邬焜先生在其建构的信息哲学体系中,主张只要承认了对世界进行物质、精神和信息的三元划分而无论认为其中谁是世界的本体,就意味着对哲学进行了全新的革命;同时他还重申了"信息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以及"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范畴"等观点,这些主张和看法中存在诸多的不周延。信息作为对象的"虚化"存在方式,和精神属于同一序列的存在,它并构不成一个独立的"第三类存在",因此将信息引入哲学的视野没有在存在的分类上带来什么"根本性的变革",对信息的哲学分析也绕不开"传统"的哲学视角,同样需要以"实在"、"不实在"、"主观"、"客观"作为哲学分析的框架,所以基于"三分法"的信息哲学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两分法",因此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全新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6.
邬焜的信息哲学是依附于斯大林教科书体系的自然辩证法和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该哲学体系通过对存在领域的重新划分发现了被以往哲学理论所忽视的客观不实在域——他称之为信息世界。他的哲学体系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信息并不相同,因此,不是真正关于"信息"的哲学。恰当的信息理论框架应该是一个涵盖客观规律、主观意义和主体间规范的跨学科框架。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2016年5月,第13届《哲学分析》论坛——"生活哲学与现代人类生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围绕会议主题,与会者发挥学术专长,运用中西哲学传统资源,结合现代社会语境,对生活哲学的观念内涵、理论建构以及实践意义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诠释与讨论。本期专题刊出的这组文章是从论坛发言整理稿和参会论文中选取的。复旦大学张庆熊教授的《谱系与本质: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台湾中山大学游淙祺教授的《现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本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是从"第六届《哲学分析》论坛: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学术研讨会上选出的。黄颂杰教授的《关于实践哲学的三个问题》、胡军教授的《如何解读人的行动结构》以及刘宇博士的《实践智慧与实践思维中的范畴错误》分别从实践哲学的三个核心问题、行动结构的现代特性以及实践思维的范畴等角度对杨国荣教授的《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一书所展开的论域进行了深度研讨。杨国荣教授以《行动、实践与实践哲学———对若干问题的回应》为题,对上述文章以及与会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整体性的回应,就元理论层面的实践哲学的论域与功能以及行动的结构性、实践范畴的分疏与综合、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孙正聿教授的回应文章。任平教授的《论孙正聿先生学术研究的出场范式》一文将孙正聿教授学术研究的出场范式标定为"原理研究与体系创新范式",并具体展开为对该范式的学术空间定位与历史底蕴之探究、特点与功能之分析以及自我超越之可能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本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接续了"第五届《哲学分析》论坛: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对张一兵教授学术观点的讨论。孙正聿教授在《"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一文中强调,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灵魂"所在,并进一步提出文本解读有望达到的深层一致性,取决于我们对于文本的"靶子、灵魂和血肉"的把握。日本学者  相似文献   

11.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又一组评论和回应文章。陈继红教授的《道德本性谋划的儒家进路——以樊浩先生"‘德’—‘得’相通"论为中心的讨论》对"‘德’—‘得’相通"论在中国文化中何以成立,以及"得"的"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这两层内涵何以达成和解的问题加以追问,通过分析经典文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6月16日,第七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五楼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堂特别邀请了海伦·朗基诺(Helen Longino)教授做学术报告。朗基诺教授1973年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前任主席,现任斯坦福大学C.I.Lewis讲席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社会认识论、女性主义哲学等,其代表作有:《作为社会知识的科学》、《知识的命运》以及《人类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孙正聿教授的回应文章。王南湜教授的《辩证法何以本质上是批判的?》一文指出,孙正聿教授的辩证法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对康德和马克思批判性思想的弘扬和阐发。具体而言,通过对形式逻辑中形式前提和内涵前提的批判性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理论框架,极富创新性地彰显了辩证法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7月7~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五十名专家学者齐聚长春,围绕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的《哲学通论》、《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和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月7日至9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承办的"中世纪哲学:立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朱志方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段德智先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翟志宏教授作为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2012年4月14日,"第四届《哲学分析》论坛——俞吾金学术思想全国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期选刊的是其中三篇会议论文和俞吾金教授的回应。这组专题讨论主要围绕俞吾金教授的著作《问题域的转换》、《重新理解马克思》和《实践与自由》展开。韩水法教授的《批判的境域——从〈问题域的转换〉的域说起》提出,批判的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2月17日,"陈先达教授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陈先达文集》(14卷)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发来贺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莅临致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分为"陈先达教授系列著作:研读与评价"、"陈先达教授与人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发展"和"陈先达教授的思想随笔:理解与反思"三个主题。来自全国四十余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计100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1月14日,《哲学分析》编辑部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召开,会议主题是:"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学界前辈、专家学者、青年博士生近百人参会,学界同仁就樊浩教授的学术作品进行了真诚、激烈、认真的研究讨论,既充分肯定了樊浩教授在伦理学研究上的贡献与成就,又提出了批判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樊浩教授的回应文章。杨国荣教授的《道德形上学的当代思考》一文以形上与形下的互动、理论与历史的互动以及新概念的生成来概括樊浩教授研究工作的三个特点。杨国荣指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1月10日,第八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此次讲堂邀请了法国里昂高师让—米歇尔·怀尔(Jean-Michel Roy)教授作了题为"认知实用主义问题"的主题报告,评论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怀尔教授是法国里昂高师人文科学系哲学与认知科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紫江讲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法联合研究院Jo RISS项目法方负责人,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