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B.C.范·弗拉森(B.C.van Fraassen)的这篇文章是针对结构主义的实在论而作的,他认为若把"建构经验论"做些修改,就可以把建构经验论表述为"经验主义结构论"。众所周知,科学实在论发展到上世纪末就基本上偃旗息鼓,至萨普的准实在论,再到古德曼的非实在论,发展到21世纪初便出现了"结构的实在论"。所以,面对结构的实在论,范·弗拉森认为,它依然面对着表象的难题。我们究竟如何表象客体?无论是实在论怎样改变形式,都仍然存在着怎样认识理论与实在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仍然会存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因此,范·弗拉森认为,按照结构的实在论的观点,建构经验论也就可以修改为"经验主义的结构论",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经验的适当性"来理解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坚持其一贯主张的建构经验论的语义学理论观。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交锋集中在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如何划清可观察物与不可观察物之间的界限,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何论证从可观察物经由仪器、工具、理论和推理方法而推导出不可观察实体这一整个过程的合理性?范弗拉森等狭隘经验论者认为这个过程是不合理的,因而对这后者实体的存在持怀疑态度。普特南、萨尔门和刘普林等各种形式的实在论者(趋同实在论、理论实在论和方法实在论)则坚持这整个过程的合理性和这些实体性、理论术语的有所指称和自然界的普遍因果联系。争论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替代,这集中反映在理论的成功与实在论解释的关系问题上。劳丹等反实在论者把理论的成功与实在  相似文献   

3.
二、科学实在论的变种现代科学实在论者不断地汲取自然科学和哲学成果,同时在与反实在论的论战中锤炼和锻造自己的武器,从而摆脱了传统实在论的僵化内容和呆板形式,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变种.下面,我们择其有代表性的变种分述如下.(一)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实在论变种1.哈金的实体实在论哈金把实在论分为两种类型:实体实在论和理论实在论.理论实在论是指我们试图形成关于世界、物质的内部构造和不能达到的遥远空间的正确理论.哈金认为理论实在论过于乐观了,他赞成实体实在论,即断言诸如电子、夸克、黑洞、过程、状态、波、流、相互作用场等实体是真实存在的.哈金认为实验物理学给科学实在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只有工  相似文献   

4.
从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到关系实在论胡新和,罗嘉昌经典的实在观可以称之为"实体观"或"第一性质观",即主张实在就是各种实体的总和,每个实体由一组称为第一性质的固有属性所定义和描述。这些第一性质反映了实体的本质,因而既独立于实体的环境,也独立于人们的观察,在质上和量上都是确定不变的,实体的实在性和客观性就在于其第一性质的独立性和不变性。实体的可分离性和定域性也可由这种独立性和不变性中自然得出,经典实在观是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实验以及我们的日常经验相一致的。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实在论,主要有三种:(1)互补实在论或现象实在论;(2)潜在实在论和潜伏实在论;(3)倾向实在论。这些实在论的共同特征是(1)区分两个类型的实在:独立的和现象的;(2)强调仪器在量子实在概念中的作用;(3)突出量子实在的关系特征。关系实在论强调实在的关系特征,强调这些关系的客观性、内在性和不可还原性及其对于实在的认识论意义和本体论规定。它不再把实在看作孤立的、既定的有形个体,看作这些个体的固有属性的总和,而认为实在是限定于一组关系结构中的潜在可能性及其显现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性质在各自与环境的特定关系中显现。探索这些关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5.
实在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断言实体的存在不依赖我们的心灵对它们的经验或感知,而我们关于实体的知识却必须依赖实体的存在。以语言哲学形式表现出来的现代实在论与传统的实在论不同,它并不断言实体的存在,而是把实在理解为非实体的事件描述和关系描述,或者说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才得以展现实在的结构。这就要求语言与实在之间必定存在确定的真值关系,即语词和语句的真值取决于它们与实在的关系。用达米特的话说,“实在论是这样一种信念:对任何一个陈述都必定存在某种东西,该陈述或者它的否定由于这种东西而为真”以真…  相似文献   

6.
不言而喻,围绕实在论-反实在论的对立问题,是一个范围非常广泛的问题;但本文只想联系科学这一主题研究以下问题,即:科学理论所要求的所谓“理论实体”(特别是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是否实在?科学理论对这种实体的论述是不是真理?而且,在谈论这些问题时,采取了批判地考察有关科学对象的特定形态的反实在论的形式,并通过这一考察,也要谈谈支持科学实在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达米特认为实在论是一种语义学说,语义是形而上学的基础,语义先于形而上学。达维特则持有相反的立场。本文认为实在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学说,不存在独特的实在论语义,形而上学和语义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庠夫自进入“分析的时代”以来,逻辑经验主义作为当代科学哲学的先锋,着手研究科学实践和理论中所碰到的一些难题。这些研究导致了科学哲学领域的争论迭起。60年代,出现了“后实证主义”哲学,要求用“历史”的拐杖引导科学哲学。之后,又出现科学实在论的“新的争论”。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关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事物自身本质之间关系的学说。一方面,这个学说主张事物自身本质的存在;另一方面,它主张成熟的科学理论近似为真,新近的理论比以往的理论更接近真理。这就是说,理论描绘了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真理就是理论与事物自身本质的符合。这种确立指称的方法和对应规则,引起了近10年来西方科学哲学家激烈的争论,以劳丹、范·弗拉森为代表的反实在论坚持以人为中心批判实在论的观点。劳丹认为,实在论的真理论是以科学的成功为基础的,然而,在历史上,成功的理论不一定真、真的理论也不一定成功。范·弗拉森则认为,观察、语言、实验、真理都是与理论休戚相关的,都是建构性的,所以,科学的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求得“经验的适当性”;两个等价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具有共同的本体论承诺,真理、实体等往往只存在于理论内部。近年来,由于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不断交锋,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当代数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数学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它可以表述为:像自然数、函数或者集合这类数学对象是否是独立于我们思维的真实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立场,即数学实在论与数学反实在论:数学实在论认为,存在抽象数学对象,它们既独立于外在的客观世界,同时又独立于我们的思维;数学反实在论认为,不存在抽象的数学对象,或者数学对象不独立于我们的思维。①  相似文献   

10.
一、指称实在论及其基本原则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realism)与反实在论(antirealism)的争论是当前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此课题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与实在的关系。简要地说,科学实在论主张,科学理论依据其所陈述的事实必定有真假可言,而正确的理论词项必定指称真实存在的实体。反实在论则主张,科学理论是解释和预测经验现象的有用工具,但未必有真假可言,而理论词项未必指称真实存在的实体。按牛顿一史密斯(W.H.Newton-Smith)的分析,科学实在论实际上涉及科学理性中的三种成分:()本体成分(ontologicalingred…  相似文献   

11.
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些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存论本体论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一直被理解为物质本体论。近年来 ,这种理解被视为属于所谓的实体本体论传统 ,是用“朴素实在论”的方式来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抹杀了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变革及其理论贡献。而马克思哲学在本体论上的革命 ,则被认为就是超越和克服了“贯穿传统哲学的整个历史并构成传统哲学理论核心的‘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的理论传统”。所谓“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 ,就是指这样一种观念 :我们感官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 ,隐藏在它后面作为其基础的那个超感性的“实体”才是真正的“存在” ,构…  相似文献   

12.
普物南的实在论立场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从形而上学的实在论转向内在实在论;从内在实在论转向自然实在论。这是普特南追问"哲学大问题"时作出的哲学选择。形而上学的实在论是为了推翻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理论。内在实在论是因果指称理论发展的产物。自然实在论是试图铲除横在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无法填平的认识论"鸿沟",认为心灵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身体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具有的能力,心灵与世界是相互构筑的,知觉是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因此,主张通过"二次天真"重返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一、劳丹对趋同实在论的诘难1.劳丹并非笼统地反对实在论他将科学实在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所谓本体论的实在论,即认为世界具有独立于作为认识者的我们的确定性.我坚定的相信本体论的实在论是正确的.……第二种实在论是所谓语义学的实在论.这种理论断定科学理论、科学定律和科学假说是关于世界所作出的或真或假的断言.……第三种实在论,可称之为认识的实在论.它主张:我们有权将得到最好确证的自然科学理论接受为真.”(《进步及其问题》,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劳丹承认前二种而反对第三种(认识的)实在论.所谓趋同实在论就是一种认识论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4.
实在论是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在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中各学派在传统、理论和观点上虽不尽一致,但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认为世界是实在的,认识对象的存在不依赖于主体和认识过程。作为本世纪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思潮,实在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几经变化,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虚构对象,实在论者认为,指称虚构对象现象构成支持实在论的证据。反实在论者则试图表明,无需坚持实在论,也能解释该现象。针对五种反实在论策略,即罗素式反实在论策略、弗雷格式反实在论策略、亚当斯式反实在论策略、布洛克式反实在论策略和埃弗雷特式反实在论策略,本文分别进行反驳。最终说明,指称虚构对象现象仍将作为支持实在论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关于指称问题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但究竟如何把指称与实在统一起来,科学认识的本质究竟如何?时至今日,除了用所谓“后现代”态度否定问题本身外,并有真正找到解决的方法。笔者认为,人的认识具有自组织性,我们可以通过认识的自组织性来理解指称问题与实在概念,并因此而解决一系列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或分歧。一指称问题与科学实在论指称,是分析哲学在研究命题、语言的意义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弗雷格、罗素和维持根斯坦等人都主张,在讨论意义时,必须看其指称是什么。所调指称,也就是所指(refe…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多元宗教传统并存的背景下,不同宗教传统如何相处,彼此如何互益,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传统本质主义的实在论已经没有能力真正处理好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关系,对话到了它的极限。而基于非本质主义的非实在论认为我们正进入第二轴心时代,可以把各宗教传统视为仅仅是人的创造,视为艺术。这一非实在论的思想视角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明、文化和宗教传统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外刊学论     
希马:“对一切构成问题的对谁也不是问题:实体二元论、物理主义与身心问题”(Himma,K.E.,“WhatIsaProblemforAllIsaProblemforNone:Sub stanceDualism,Physicalism,andtheMind BodyProblem”,AmericanPhilosophy Quarterly,Vol.42,No.2,April2005)实体二元论既是本体论,也是心的理论。作为本体论,它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可以被示例化(instantiate)的存在: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这两者都可以不依赖于对方而存在。作为心的理论,它认为人是由物质的肉体和非物质的精神构成的,两者可以产生因果性的相互作用。今天,实体二元论在心灵哲学和认…  相似文献   

19.
有关科学实在论争论的现状,国外的研究方兴未艾,这其中以英国哲学界为代表:博伊德(R Boyd)的论文[1]很好地梳理了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相持不下的现状.这种状况持续了十余年,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伦敦经济学院的约翰·沃勒尔(John Worrall)教授提出的"结构实在论",被认为是调和了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两种观点,是两个世界的最佳者.  相似文献   

20.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反实在论”还是“实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实在论”与“实在论”之争是当前有关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争论的核心。批判者指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反实在论”,社会建构主义者则竭力澄清自己的“实在论”立场。该文认为:社会建构主义是一个芜杂的思想体系,任何一种简单的结论都难免失之武断,妨碍对它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把握社会建构主义关键在于对“现实”的理解,社会建构主义的“现实”是统一了主客体的生活的现实,它对主客关系的超越对现代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实在论者,了解实在论特有的问题和局限性,有助于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参与这场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